天堂蒜薹之歌讀後感
2023-06-22 06:40:28 3
篇一:天堂蒜薹之歌讀後感
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實際上通過以賣蒜薹之一背景反映了當時農村人的生活狀況,因為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對小說中描寫反映的情況有切身的感受,包括小說中反應的關於鄉政府、派出所或公安人員、各種稅費收繳等等形形色色,也正是這部小說喚醒了我多兒時農村生活的記憶;濃重的鄉土氣息是莫言小說的最大特色,小說在客觀真實反映了農村生活的同時,給閱讀者以深刻啟示,也反映了莫言對事件的態度。每年開始中央都發布一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村的,可是農村的現實變化了嗎?改善了嗎?毋庸諱言,農村的變化時有目共睹的,至少過去那種明目張胆、胡作非為、魚肉百姓的事情少了,即使有也能通過網絡反映出來,農民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尊重。
借閱讀莫言這部小說的機會,我也回憶下我對兒時農村的生活感受:
一是農民太苦,不是一般的苦,基本是辛苦一年的收穫大部分要以各種形式上交國家,而且如果收成不好,還要罰款,所謂皇糧國稅真的是太多了,持續了多少年有誰關心農民的生活現實?
二是農民基本沒什麼權利,即使有天大的冤屈也無處申冤,整個農村的權力組織都是嚴密成一體,如果遇到不公的農民心裡自我調節不了,基本是悲觀消沉無奈地生活下去,要麼就是自殺;三是農村婦女的生活真的很悽涼,不用談是否有愛情這一時髦的話題,就是基本的尊重都享受不到,看到很多婦女被丈夫揍打也無法反抗,有的一時想不通就喝藥投河自殺;四是基層的農村政權對農民的鎮壓盤剝是可怕的,且不說每年上交那麼多收成,就是有點違法違規行為,真的是敲骨吸髓、敲詐勒索你,想盡辦法折騰農民,抓住那些個稍微犯法的農民到公安局,基本是拳打腳踢,各種辦法對付,何談人權。
每當我與我的父母詳聊過去的那些事情,他們仍然是悲憤難忍,只是不停地說還是現在的社會好啊。想想二千年來,中國老百姓到底過的是「人」的日子嗎?
篇二:天堂蒜薹之歌讀後感
2013年3月20日周三晚7:40分,經過了漫長的一個星期閱讀旅程之後,終於讀完了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這一本長篇小說。
在2012年前我不曾熟識過莫言這一文學作家,但自從他在2012年11月份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了中國首位獲此文學界最高殊榮的文學作家後,他才逐漸走進了我的生活。《天堂蒜薹之歌》是我接觸到莫言的第一部文學作品。我也不知道當初我為什麼會在這麼多莫言的小說中,為何偏偏選中了這一部長篇小說,或許是因為這本書的封面吸引了我吧,總之我也講不去出個「因為所以」來,只是一種感覺吧。
《天堂蒜薹之歌》是一部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同時也是一部彰顯作家良知,反映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長篇力作。讀完這本書後,不難發現這篇小說存在著兩條貫穿全文的線索。一條線索是復員兵兼蒜農高馬與四叔家小女兒金菊之間的悽美愛情故事。另一條線索則是在憤怒的天堂縣蒜農們製造了震動一時的「蒜薹事件」後,被當時政府認為是主主謀的高羊、高馬、方四嬸等人被逮捕及其在監獄中的遭遇和各自的悲慘結局。
初看《天堂蒜薹之歌》的前兩章時,會有點疑惑,搞不清楚莫言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因為第一章和第二章看似毫無聯繫,但深入閱讀之後才發現實則不然。這是莫言特地所採用的一種寫作手法。小說全篇採用倒敘和插敘的方式,同時在每一章的開頭穿插民間藝人瞎子張扣的演唱片段,使整篇小說令人讀起來有洶湧澎湃之感,並且充滿力度。
小說在結尾的寫作方式也頗有新鮮之感。莫言在結尾的打造中並不是採用與前文一樣的敘述手段,而是引用了當時《群眾日報》中真實的數篇相關報導和評述來結束整篇長達27萬字的文學創作。這樣的結尾方式比單純的描述來的更有力度,它反映了當時震動一時的天堂「蒜薹事件」的最終結局,使人們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了該事件的最終處理方式,同時也令讀者對天堂「蒜薹事件」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篇三:天堂蒜薹之歌讀後感
今天用了兩個小時時間,把這部一直想看的小說讀完了。一時,心裡滿是倉惶。
我一直欣賞莫言在小說創作上的才華,可是卻對於他的語言風格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在簡單中有一種詭異的華麗,讓人從心裡覺得難受。讀完小說,眼睛裡流轉的是蒼涼的白,詭譎的紅,還有莫名的綠,甚至還有一些奇怪的顏色,交織成一種痛苦。關於小說本身的思想性我不想多說,本來作為一部小說沒有足夠深厚的底蘊就難以成就。這也是我一直不敢動筆寫小說的原因之一。
可能是最近正在複習考試,滿腦子的法律。小說中的描寫難免會引發這方面的想法。中國法治的窘迫大家有目共睹。以前我的想法就是簡單的把壞人圈到一起去,可是在看守所的就都是壞人嗎?他們的看守生活真的是對他們有利的嗎?保外就醫都是怎麼適用的?我的心裡掠過一陣迷茫……
篇四:天堂蒜薹之歌讀後感
真的很遺憾,在小說出版近三十年在作家獲得了諾獎之後的三年才讀到了它,愈讀愈覺得相見恨晚,我不禁佩服莫言的大膽直言,據說本小說在當時的中國大陸是禁止出版的,我便覺得這才是符合那個時代的狀況的。
小說是一個悲劇,小說裡那些勤勞的善良的純樸的人們都是悲苦的結局。高羊、高馬、方氏一家還有那個瞎子張扣無一例外的成了悲劇的主角,成為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這是一首時代的悲歌。這絕不是單純的個案,這就是那個時代農村的一個縮影,一個典型的縮影。那時候剛剛解開了農民身上的束縛,可是接踵而來是政府的層層盤剝,讓農民苦不堪言。
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他們不知道民主不懂得法制,其實說那時候是法制似有些不妥,確切地說那是人治,更不會爭取,逆來順受已經習慣了,長在骨頭裡的奴性已經根深蒂固了。可就是這樣子一群人還是被官員們所不容,人權在這裡真是望塵莫及的奢侈品。
小說以瞎子張扣的天堂蒜薹之歌貫穿,即串聯了故事的發展又具有提綱的作用,也由此使張扣其人的形象一步步趨於豐滿。可遺憾的是張扣死了,天堂蒜薹之歌還沒有唱完,可喜的是有他的徒弟再繼續著,我不知道作家在這裡是否有其他的寓意,但是我卻深深的感覺到了。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一群沒有開啟民智的農民,一群只知道面朝黃土背朝天在泥土裡討生活的農民,一群宿命思想嚴重的苦人兒,我們只有哀其不幸的份兒,除此之外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可是作家卻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裡放下了自己的寫作計劃,在短短的時間裡完成了這部小說,農民出身的莫言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可以想像他是在怎樣的一種激情下奮筆疾書的,那一字字一句句流著淚、淌著血。主人公是這樣,作家自己亦然。
剛剛解開枷鎖的農民如久困在籠子裡的獸,一股積蓄已久的力量在爆發,能量之大是驚人的。所以才有了其中一位「政府」的嫉妒味頗濃的「你們幾斤蒜苔就趕上我們一個月工資了」。這怎麼能讓這些政府們舒服,所以各種稅各種費各種罰也便鋪天蓋地了。他們剛剛吃了幾天飽飯,真的只有幾天而已。
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坑農害農事件比比皆是,即腐敗著又不許人說,即做著婊子又立著牌坊的時代。農民,尤其是農民,打碎了牙只能咽到肚子裡。
莫言,也許只有莫言,才敢於反映和記錄這一切,莫言的敢於直言也許是他獲得諾獎的一個原因罷,因為文學作品光有文學價值是不夠的還要有時代價值,更需要對一個時代的責任感,和對時代進步所做的貢獻。莫言,他做到了。
篇五:天堂蒜薹之歌讀後感
可能是我個人過於孤陋寡聞吧,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我是從來沒有聽過莫言的大名的。他得獎後,我也找了一些他的作品來翻閱,進而被吸引。不是他的諾貝爾得主的頭銜吸引了我,而是他那毫不經意卻針砭時弊的言語。而讓我翻閱了一遍還是忍不住再細讀一遍的,是他的《天堂蒜薹之歌》。
《天堂蒜薹之歌》記錄的是爆發於1987年的天堂「蒜薹事件」。「蒜薹事件」爆發的導火索是縣供銷社再收購蒜薹時,無理剋扣農民,並且大開後門,優先收購縣社級幹部的蒜薹,而無後門可走的群眾為賣蒜薹晝夜奔波,民怨沸騰。於是高馬,高羊及其他蒜農對縣政府的憤怒爆發成對政府的打砸燒毀,引起全國轟動。於是,政府下令搜索參與犯罪的蒜農,故事也由此展開。再批評官僚主義的同時,莫言又揭露了舊社會各種弊端觀念的存在的事實。
小說由高馬與金菊突破傳統觀念的自由戀愛開始。由於金桔的父親四叔為能為兩個兒子討得老婆,竟將金菊作為商品一般進行荒謬的「換親」。可憐這對苦命的鴛鴦,無奈之下只能私奔,但終究逃脫不了命運的作弄。金菊在家中受盡而而高馬更是受盡皮肉之苦。在那個年代,兒女自主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是荒謬的,自古便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者用了較大的篇幅對這對苦命鴛鴦的愛情故事進行了描述,可見他對於這種「包辦婚姻」的作法是多麼的深惡痛疾。這不免讓人聯想到為了寶玉抑鬱而死的林黛玉。
四叔一面煩惱著金菊的事,一面又為蒜薹收成的事情操心著。他在與高羊去賣蒜薹回家的路口被政府的車連同懷孕的牛一同撞死了。四叔一家決定,起訴政府,親戚楊助理卻勸他們私聊此事,免得吃虧。正當四嬸與懷了高馬孩子的金菊忙著處理四叔的後事的時候,兩兄弟卻開始瓜分家產,連四叔留下來的棉襖都你一半我一半。親情的淪喪在兄弟倆的你爭我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作者一句指責都沒有,卻讓我們恨得咬牙切齒。親情的淪喪,在現實中也有存在,老子屍骨未寒,子女便忙著分割家產,更有心靈扭曲者殺父奪產,種種種種,讓人不得不膽寒。
回歸小說,高羊高馬和一群蒜農衝進政府,高馬更是義憤填膺,大喊口號,鼓舞著農民打砸政府。高羊迷迷糊糊地也參加了這件事,而四嬸也因為四叔無辜死於政府車下也參與了這件事件的爆發。事後,高馬在逃,而四嬸和高羊則被捕入獄,受到政府人員及囚犯的欺凌。他們在獄中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而這些人,正是舊社會的縮影。不可否認,以無政府主義打擊官僚主義,不僅無法取得想要的結果,還讓老百姓受到官僚主義的進一步壓迫,但對於勢單力薄的蒜農們而言,不採取武力又如何與官官相護的政府對抗。而蒜薹滯銷不過是此次暴力事件的導火索,其根本原因在於對農民強力壓迫的官僚主義政府。
面對這樣的政府壓迫,家破人亡,金菊懷著高馬的孩子卻毅然選擇上吊,而後,高馬被捕。但金菊的命運並沒有因為死去而停止,他的兩兄弟竟將她的屍骨轉賣給別人以陰親。這讓高馬近乎瘋狂最終在一槍聲響中倒地。
看似毫無結果的故事就這樣結局,但卻引人深思……這令人髮指的社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