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對儒學的重要貢獻(一個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儒家集大成者)
2023-05-30 07:11:23 1
1、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天論》
解釋:天道是持久不變的,它並不因為堯而存在,也不因為桀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規律來適應它,就獲得吉祥;用紊亂來適應它,就遭到兇災。
2、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荀子·富國》
解釋:田野荒蕪而倉廩充實,百姓空虛而國庫滿盈,這就是即將傾覆的國家。
3、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荀子·不苟》
解釋:君子保養身心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誠,那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
4、一物失稱,亂之端也。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荀子·正論》
解釋:一件事情賞罰失當,那就是禍亂的開端。德行和地位不相稱,能力和官職不相稱,獎賞和功勞不相當,刑罰和罪過不相當,不吉利的事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5、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解釋:人的本性是惡的,所表現出來的善良是偽裝的。
6、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是傷國之大災也。——《荀子·王霸》
解釋:以小人來超越人民而作威作服,用非法的手段對取之於民而巧取豪奪,這就是傷害國家的大災禍。
7、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解釋:這山如果藏有美玉那麼它上面的花草樹木就會顯得特別的滋潤有光澤,深潭裡能孕育出明珠的話那麼山崖也不會變的蒼涼貧瘠。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解釋:不能堅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斷。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
9、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去亂而被之以治。人汙而修之者,非案汙而修之之謂也,去汙而易之以修。——《荀子·不苟》
解釋:國家混亂而去整治它,並不是說在那混亂的基礎上去整治它,而是要除去混亂,再給它加上有秩序。就像人的外表或思想骯髒了而去整治他一樣,並不是說在那骯髒的基礎上去整治他,而是要除去骯髒而換上美好的外表或思想。
10、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荀子·大略》
解釋:讀書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為官者必須堅持學習以不負平生所學。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時人尊而號為「荀卿」,趙國猗氏(今山西運城)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且「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改稱孫卿。
戰國中後期,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於十五歲始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著作集為《荀子》。因為荀子不招後世待見,其注者不多。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注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啟雄。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
《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則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荀子的思想偏向於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化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法」,重視人的社會行為的規範。
他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貢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荀子思想雖然與孔子、孟子思想都屬於儒家思想範疇,但有其獨特見解,自成一說。荀子提倡性惡論,常被拿來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較。
孔子、孟子在修身與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範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客觀理性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張鋒編撰 己亥夏寫於啟東翠彧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