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些年你錯失過哪些機會(我們連續避開了兩個)
2023-05-30 04:26:09 1
在過去的一年裡,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叢林世界」裡,我們其實避開了兩個「大坑」一個國家決定是否開戰都是很慎重的,之所以戰爭會發生,是決策者在做決定的時候,似乎看到了很多必然到來的美妙結果。
比如拿破崙攻打沙俄,他無論怎麼計算,都覺得有必勝的把握:如果一舉蕩平沙俄,「大萊茵計劃」就穩如泰山,歐洲一統馬上變為現實。但拿破崙的結果卻是悲劇性的。
再比如希特勒發起「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在當時看來,這就是萬無一失的事情:不但經濟上有無窮的好處,還在政治上看不到一點的「風險」。但「第三帝國」也就是失敗在這個計劃上。
日本人更是瘋狂,他們在推演的時候,還帶著一點「賭」的成分。當他們一次次「賭」贏了以後,巨大的刺激讓他們下一步行動更危險而暴衝。
比如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他們都賭贏了。而隨後的「全面侵華」、「偷襲珍珠港」,是他們在前面賭贏的基礎之上,繼續加大賭注。
實際上,日本人的決定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當時的態勢,有非常多明顯的好處把他們往擴大戰爭方面引導。而決定日本最終戰敗的原因,就是他們「全面侵華」的決定。
戰爭的結果是不可預測的,如果拿破崙知道自己攻打沙俄會以全軍覆沒、自己下臺的形式結束,他一定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同樣的,1937年,如果日本預計到全面侵華後的結果,他們一定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希特勒如果知道侵略蘇聯後的結果,「巴巴羅薩計劃」也不會執行。
因為戰爭正如馬基雅弗利說的那樣:戰爭會在你願意的時候開始,但不會在你願意的時候結束。
很多戰爭,看起來是一方被逼無奈發起的;但仔細分析,其實是另一方在暗地裡引導、鼓勵、慫恿造成的結果。而這種「引導、鼓勵、慫恿」,實際上就是「坑」,讓對方掉進去爬不起來的大坑。
《道德經》裡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意思是:真正的統帥,不隨便逞其勇武;會打仗的人,不輕易被對手激怒;能戰勝敵人的人,一般不會隨便與敵人正面硬剛;會使用人才的人,都有禮賢下士之雅量。
在過去的一年裡,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叢林世界」裡,我們國家其實避開了兩個「大坑」。
「俄烏戰爭」就是一個大坑,俄羅斯、歐洲已經跳進坑裡了;現在,他們想爬上來,但是很難。英國上躥下跳、日本指桑罵槐,其實都是希望大國也跳進坑裡。
本來,美國篤定大國會跳進去的,因為按照劇本,所有的「程序」都走了,所有的動作都不打折扣的做到位了,大國應該跳進去才對。
為了推一把,美國的佩洛西還竄訪東亞,這其實是讓「大坑」變得更大:大國「怒而興兵」,東亞陷入動蕩。
沒想到,大國不但沒有掉進坑裡,還順便把自己的籬笆再加固一遍。
為什麼說我們避開了「兩個大坑」呢?另外一個「坑」又是什麼呢?
實際上,現在的美國人如同一戰前的英國人一樣,區別只是英國當時給德國挖坑;美國現在給中俄挖坑。我們先看一戰時,英國給德國挖的「坑」。
一戰前的世界局面就是明顯的例子:德國的迅速崛起與英國的無限焦慮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局勢已經到了一個邊緣:要麼德國全面勝出,英國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要麼英國把德國打敗,讓世界上沒有國家能威脅英國的霸權。
為什麼英國那麼緊張地盯著德國呢?看看當時德國的領土和經濟的樣子,再看看當時英國混成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或許能明白幾分。
德國最早是歐洲法蘭克帝國的一部分,公元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後,東法蘭克王國就是現在德國的基礎。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託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所謂的「第一帝國」。
「羅馬皇帝」奧託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成立以後,不斷向外擴張,徵服了周邊許多地方,形成巨大的帝國模樣;到著名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時期」,帝國已經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
1807年6日,拿破崙佔領了普魯士全境,帝國就此終結,分裂成三百多個小「國」,有的「國」其實就是一個村莊大小。這些小國組成了「德意志聯邦」,比較大的是普魯士王國。
比如當時非常有名的茜茜公主,雖然說是「公主」,其實就是個「村長」的女兒;區別就是:這個村長是個貴族出身。
德國雖然分裂了,但日耳曼人想統一的德意志民族的感情一直沒有消失,他們對抗法國的精神一直在,歐洲戰場上戰爭不斷,基本是德意志聯邦和法國在打。
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王國取得勝利,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這是德國的「第二帝國」。德國也取代了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
實際上在統一之前,普魯士的工業化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在普法戰爭之前已經超過法國;統一後的德國發展得更快,他們以機器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帶動國家工業化,建立了完善的國家工業體系。
同時,在隨後的建設中,德國以自己在國家轉型中獨特的農奴制改革得到的巨額農奴贖金、普法戰爭中得到的50億法郎戰爭賠款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豐富的煤鐵資源、國家建立投資銀行和股份公司吸收的社會財富等,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電氣、化學等新興工業,極大地提高了德國經濟增長速度和生產力水平。
德國的發展模式有別於當時世界最強的英國、法國和美國,因為這三個國家基本是以對內壓榨和對外侵略完成原始積累的;而德國是利用國家轉型、金融拓展和技術進步取得的。
德國的重工業當時嚇壞英國
到1913年,德國各方面的經濟指標都超過了同一時期的英、法兩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德國快速爆衝式的發展讓世界霸主英國焦慮萬分,當時的英國還是世界最強國,海上軍事力量天下無二;
而當時的英國是全國上下自由主義泛濫,政府在自由主義之下,不幹涉市場、不針對問題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困難;政府的作用僅僅體現在維持治安、保障私有權、確保海外殖民地等。
德國發展起來了,但與各國的矛盾也隨之產生一戰前的德國,領土面積高達54萬平方公裡(約為英國本土面積的兩倍),人口數量超過6500萬(比英法多了一半),這還不包括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是歐洲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國之一。
在軍事方面,德國陸軍是出了名的強悍能戰,海軍實力僅次於英國,排名世界第二;德國軍艦製造能力已經由追趕英國變成超過英國。
因為德國後期的發展是以先進科技為引領的,所以德國的飛機製造和空軍在實戰方面的應用已經居於世界第一。
實力的變化,必然導致矛盾加劇,最主要的是德國和英國、法國、沙俄的矛盾。
德國和沙俄主要是貿易上的糾紛;德國和法國的矛盾主要是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領土問題。
最主要的還是德國和英國的矛盾——德國已經有實力挑戰英國的世界霸權。對英國來說,這是不能容忍的。
歐洲列強林立、矛盾叢生的狀態之下,德國不安全感與日俱增;1879年,在俾斯麥的主導之下,德國與奧匈帝國籤署了「同盟條約」,這是個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的條約。
當時,俾斯麥還是想以安撫歐洲國家情緒的「大陸政策」作為德國外交的出發點,他的想法是:和英國處好關係、和奧匈帝國結盟,孤立法國、一直沙俄。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1882年,俾斯麥拉上與法國有仇的義大利,籤署了以德、奧、意三國為主的《同盟條約》,一戰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是當仁不讓的同盟核心。
「三國同盟」的建立,刺激了俄國和法國,他們也在1892年籤署了《法俄軍事協定》:法國如遭到德國或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俄國如遭到德國或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實際上,這時候的英國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對自己與德國競爭不斷失利感到沮喪,他們用各種藉口,遏制德國的發展;另一方面,英國也希望歐洲其他國家能跳出來,消耗德國,讓德國飛速發展的勢頭就此打住。
因為英國畢竟是世界霸主,在幾百年的殖民過程中,他們掌握了世界上的話語權。於是,英國利用話語權,無所不用其極地抹黑、醜化德國。
比如:德國重工業發展,英國在全世界宣揚德國破壞環境,實際上當時破壞環境的事,不是德國一家,英國自己就是最厲害的。
英國還造謠說德國生產的化學染料有毒、德國生產的人造黃油奪走世界各國產業工人的飯碗等等。
為了給德國以壓力,英國人甚至在報紙上明目張胆地說:如果德國明天消失了,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英國人都會變得更富有一些。
這是1897年9月11日,在當時英國著名報紙《星期六評論》上刊登的。
因為擁有世界上最強海軍,英國人在公海上以「載有違禁品」為理由,無故扣押德國三艘郵輪半個多月。在查明事情純粹是無中生有之後,英國人連個道歉也沒有,更別提補償了。
還是仗著自己有強大的海軍,英國的艦隊總是以「自由航行」為藉口,在德國海岸線附近航行,還放話說要炮擊沿海的德國城市,嚇得德國沿海城市的家長不敢讓孩子去上學。
英國艦隊在德國海岸邊「自由航行」
如果說這時候的英國,就是想和德國幹一仗,還真不是這樣的。如果說這時候的英國,就是想和德國幹一仗,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當時,英國對歐洲的政策,是以「平衡」與「遏制」為主,自己在英倫三島上實行所謂的「光輝孤立」。
「平衡」,就是英國要維持自己世界第一的位置,不希望出現強大的國家,德國不行,沙俄、法國、美國也不行,英國要致力於平衡他們的實力。
「遏制」,就是要遏制實力不斷增長的德國,不讓他們成為歐洲最強。所以,打壓、抹黑、威脅等都是英國遏制的手段。
如果真的發生戰爭,這對英國也不是好事;若是法國和德國打起來,英國置身事外,這倒是不錯的局面。
所以,英國所謂的「光輝孤立」政策,就是讓法國產生一種假象:英國對待歐洲事務不太在乎,但對法國是重視並支持的。
強盜的「光輝孤立」其實是一種「離岸平衡」的手段
同樣的,英國的「光輝孤立」政策也讓德國稍稍放心:英國不會管歐洲這些事的,別看英國嘴上叫嚷的厲害,實際上不會直接參加到歐洲的戰爭中來。
就是這種虛幻的認識,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外交上拋棄了俾斯麥平衡的「大陸政策」,執行自己強硬爆衝的「世界政策」:大力擴張、挑戰英法、重新瓜分世界。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政策讓英國更加不安,他們要加緊在德國周邊製造聯盟力量。
所以,儘管英國對俄國一點好感都沒有,也捏著鼻子分別和法國、俄國籤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
之所以說是一個捏著鼻子籤訂的,是因為在英國眼裡,沙俄也是巨大威脅,英國不想和沙俄有什麼親密的關係。
另外,沙俄對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深度控制,也是英國很討厭的;但英國同樣不希望奧匈帝國控制巴爾幹半島。所以,英國即使支持沙俄,也是有條件、有保留的。
英國和沙俄是不會「真心相愛」的
但是沙俄在日俄戰爭中慘敗,讓英國看清了沙俄實力,他們也不再把沙俄的威脅看得太重,於是,順勢把重點全部轉向德國。
一戰兩個針鋒相對的集團產生了,英國是兩個集團中實力看起來最強的國家。當時的情況非常複雜,但基本的脈絡是:
英國支持法國:德國打你,我就收拾德國;法國支持俄國:
德國收拾你,我就打德國;沙俄明顯針對奧匈帝國:你不能欺負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不然我就出兵;德國和奧匈帝國是有「同盟關係」的:誰打奧匈帝國,就是打德國。
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就看出現什麼事件點燃「導火索」了;結果,導火索果然在最底層點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在塞拉耶佛槍殺。
於是,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沙俄、德國被牽連,加入戰團;法國和英國相繼加入,把本來就有的怒火盡情地向德國發洩。
應該說,戰爭開始後,德國還是比較能打的,他們的陸軍在東、西兩線同時硬剛世界陸軍第二的法國和世界陸軍第三的俄國;德國海軍在大西洋北部和世界第一英國激戰。
即使如此,德國海軍在「日德蘭海戰」中被英國壓制,但英國也損失慘重,不敢主動出擊;而德國陸軍一路打到巴黎附近,法國命懸一線。
沙俄更是在一戰中被打得崩潰,中途退出戰爭。要不是美國在經濟上加緊了對德國的絞殺,導致德國內部的混亂,最後的戰爭結果還不一定是什麼樣的。
1918年11月,因為國內政治變化,德國軍隊還在前線廝殺,德國政府投降了。德國海軍為了表達憤怒之情,拒不投降,而是把軍艦自沉了。
德國陸軍一臉懵逼地投降了,但回國後,他們傷心欲絕,覺得自己被政府出賣了。這直接導致德國納粹主義興起,一戰炮兵軍士長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
一戰時的希特勒,您找到了嗎?
2022年,世界的兩個大坑二戰結束,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尤其冷戰結束,美國患上了當時英國一樣的毛病:國家自由化泛濫、實體經濟下滑、以美元霸權收割世界的模式難以繼續。
同時,美國發現,大國的發展正在以勢不可擋的勢頭滾滾向前。美國人就像當年英國一樣,什麼齷齪手段都幹:海上以莫須有的名義截船、輿論鋪天蓋地的抹黑、各種無恥的「自由航行」······
不但如此,美國還千方百計地想把大國拖進戰爭。這場戰爭和誰打不重要,削弱大國、打斷大國前進的勢頭最重要。
而且,也像當年的英國一樣:英國不想打仗,美國也不想打;英國希望德國在歐洲打起來,美國也希望大國在亞洲打起來。
而美國的戰略家們一直鼓譟:中俄伊結盟將是美國巨大的危機。這種聲音多像當年英國叫嚷的「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任何事,都能成為美國攻擊大國的理由
實際上,這種說法何嘗不是一個「坑」?就像當年的世界局勢,引誘德國放棄務實的「大陸政策」,轉向暴走的「世界政策」。
為了讓這種壓迫的力度更加強烈,俄烏戰爭一開始,美國就進行各種挑唆,在世界範圍內壓縮大國的範圍,搞「脫鉤、封鎖」,打擊大國的工業。
七月底,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東亞局勢一觸即發。如果當時真的開打,東西呼應,又是一場世界大戰。至於美國,當然是躲在最後面的國家。
當時的英國直接參戰,雖然損失比法國小,但也是受傷嚴重;而現在的美國,體量比英國不知道強多少倍,即使參戰,也不會傷及根本。
總之,過去的一年,我們避開了兩個「大坑」;但在今後的時間裡,美國人挖的「坑」會一個接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