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輝最值得看的話劇(一部忠實於原著的作品)
2023-05-29 16:20:12 3
三個多小時的話劇《活著》,難免要拿來和張藝謀的電影比,難免要拿來和孟京輝之前的作品比,電影是葛優主演,話劇是黃渤主演,都演的那叫一個出彩兒。
劇情簡介:
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氣死了父親,妻子家珍屢勸無果後帶著女兒鳳霞離開了他,他只能被迫靠變賣母親首飾租間破屋過活。一年後,家珍手拉鳳霞懷抱剛出世的兒子有慶回到家中,福貴痛改前非,開始靠演皮影戲過起安份守己的日子。但好景不常,內戰時期,福貴被國民黨抓去當勞工,一番輾轉終回到家鄉與一家人團圓後,鳳霞因病變成啞巴,而在後來的大躍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他雖獲某些小福,逆境卻也一直與他如影相隨,最後只剩得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自己的一生……
孟京輝說,觀眾必須對這部185分鐘的話劇抱有耐心。「沒耐心就別來,該幹嘛就幹嘛去,來了就得有耐心。你想想,餘華那麼長時間寫了那麼多優美的有穿透力的文字,我又排了兩個月。你用三個小時,就沒耐心了,我打你丫的!憑什麼呀?」
在劇本上,這一次的《活著》極大程度上回歸了小說原著,甚至添加了小說第一人稱的「敘述者」這個角色,由黃渤在舞臺左前側的椅子上扮演。開場的大段獨白,白短袖加錐光,讓我不由地想起《戀愛的犀牛》:「黃昏是我一天中視力最差的時候⋯⋯」令人驚喜的是黃渤的臺詞,摒棄了觀眾所熟悉的「話劇腔」,作為開場獨白,雖然有些不夠抓人,但是在三個多小時的話劇裡面,最終呈現的效果是非常具有表現力和不讓人生厭的,處理得不錯。
在情節線和臺詞上,話劇完全貼合原著,電影中徐有慶的死是被縣長開車撞塌的牆砸死的,話劇中仍保留小說情節,是為縣長的女人輸血輸死的,這一段與後來徐鳳霞的死放在一起,非常難權衡,因為都是女人難產大出血,都是在醫院,很容易讓人出戲。我個人認為,這次徐有慶的死這一段,表現力達到了,但是呈現在舞臺上的效果非常差,是全劇的壞點。主要原因是小說裡,徐有慶死的時候只有13歲,而且生於災年,長得很瘦小,像個7,8的孩子,電影中也是這樣的處理方法,而這一次到了話劇中,徐有慶的扮演者在外貌上高大,壯實,尤其不能讓人接受這樣一個人會死於抽血,這是第一點。二是太終於原著了,反而局限於原著,對當時的時代特點和徐有慶的性格刻畫較少,缺乏鋪墊,作為第一個主要人物的離世,徐有慶死得不夠好看。
順帶說說徐有慶死後的一個小高潮,就是黃渤砸水瓶子的獨角戲,舞臺表現力上非常好,表演也到位了,整個戲三個小時,到了一大半的時候還要演員拿出這麼大的體力來,不容易。不過也像很多觀眾說的一樣,感覺淺了點兒,為了表現憤怒而表現憤怒,用力去砸什麼東西是最簡單的方式,老孟應該能想出比嚎叫和亂舞更有力的點子來。之後有一段法語動畫片,因為這段動畫片,我完全無法給這部戲打分。太跳戲了,什麼玩意兒?直接黑場休息兩分鐘,都比這個動畫強,把之前營造的情緒全打破了,一下子感覺自己在livehouse聽演唱會,再吹捧「先鋒」也無法解釋這一段動畫片兒。不多說了,各有理解吧,反正我覺得難以接受。後來那隻扭動的玩具驢倒是達到了笑果,但是也挺出戲的。
除了徐有慶的死,福貴當兵的一段也差強人意,三番五次地逃跑又被抓回,小品似的抖包袱:「睡也跑不了」,在話劇的層面上講,十分低級。第一個被槍斃的人,形式上倒是有點意思,但也只是意思意思。春生這個演員的表演差些功夫,跟整部戲的氣氛有些格格不入,不自然,只有他一個人還拿捏著話劇腔。另一個沒演好的角色是開篇的老爺子,跟電影裡黃宗洛老先生演得一模一樣,拾人牙慧。
舞臺的設計不錯,算是一個小驚喜,但也沒有突破老路,不如前年的《柔軟》。影子的運用,燈光顏色的變化,群魔亂舞,大幕布等都是這些年先鋒話劇用爛了招數,放到《活著》裡,算不上是敗筆,只是缺乏了點新意。說實話,作為話劇,餘華的《活著》留給導演的空間太少了,其情節太飽滿,戲劇性太強,能順順噹噹地把故事講完,觀眾就已經看得一愣一愣的了。這一次2013首演的《活著》,孟京輝老師上臺來的幾句無關痛癢的解讀,讓人明顯看出了這個老一代文青的衰老。接連幾年的口碑滑鐵盧之後,老孟選擇《活著》,大概也是想走一步保守的棋吧。唉,先鋒話劇老矣,尚能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