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屈人之兵)
2023-05-30 06:19:31
以蠻力制服對手,達到自己的目的,是謀事策略的下下策。
有這樣一句話:將軍的功勳應該建立在戰場上,將軍的豐碑應該在屍骨上豎起。
這句話講述的是一個將領的功績和智慧應該體現在徵戰沙場上,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偏頗的概念。
無論是古代徵戰還是現代謀事,最好的智慧絕對不是以蠻力取勝,因為所有的蠻力只會造成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局,而以智慧和謀略順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條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的高手,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句話: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因此,百戰百勝還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在《孫子兵法》之前的篇章中說到:一場戰爭非常耗費人力和物力,一場有把握的戰爭,需要披甲戴盔的士兵10萬,還要不遠千裡的運送糧食,前前後後的經費,每天高達開支數千金,而且在作戰過程中,物資運輸,軍事後勤都是頭等大事,一旦供應不上,就會造成敗局。
正所謂說:十萬之師,日費千金。
即便在一場戰爭中自己僥倖獲勝,對於自己的國力人力耗費都是不堪設想的,所以通過徵戰而取勝,並非真正的智慧,在不耗費自身物力財力的基礎上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才是智慧。
在戰國時期,秦國要討伐齊國,又害怕齊國和楚國兩國聯盟,就派張儀去前往楚國做說客。
張儀到了楚國之後,用寶玉、明珠等貴重禮品買通南後,讓她從中引薦,張儀才順利見到楚王,他對楚王說:「秦國願以割地600裡獻給楚國,只求秦楚兩國和好。」
楚王見利忘義,欣然接受了張儀的遊說,答應了秦楚兩國和好,互不侵犯的約定。
這一個消息傳到了齊國之後,齊王大怒,認為楚王接見了秦國的使者,與秦王和好,破壞了齊楚之間的盟約,其中必定有陰謀,於是齊國和楚國結下怨恨,翻了臉,互不往來。
但是後來,張儀所說的「秦國願意割地六百裡」只是一個謊言,當楚國的使者去接受六百裡割地的時候,秦王立刻改口說:「不是秦國土地六百裡,是他們自己的封地六裡。」
楚王聽了這個消息之後大怒,大罵秦王失信,並且出兵伐秦,但是這個時候,楚國已經失去了齊國這個幫手,自己已經陷於孤立無援境地,結果伐秦時被一擊即潰。
在整個過程中,秦國不費一兵一卒,運用自己的智慧破壞了齊楚之間的盟約,達到了各個擊破的目的,完成了自己的計劃謀略,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
如同做事一般,真正的徵服對手的最佳方式並不是靠蠻力廝打,即便你與對方廝打之下僥倖獲勝,自己也要承擔風險,甚至付出相應的代價,反之,通過自己的社交智慧、人格威信以及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條件共同謀劃,來讓對方屈服於自己,這才是智慧。
在《孫子兵法》中,接下來就有這樣一段話:
善於用兵作戰的人,使敵人的軍隊屈服而不是靠硬打;奪取敵人的城堡而不是用硬攻;消滅敵人的國家而不是靠久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即便需要自己猛攻硬打,也要保證用全勝的戰略能夠達到自己全勝的目的,這樣既不會讓自己的軍隊疲憊受挫,又可以順利圓滿的取得勝利,這就是以謀勝敵的法則。
無論是國家之間的作戰,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糾葛與矛盾,解決矛盾的方式依靠的絕對不是蠻力,而是雙方的外交智慧,以及自身對天時、地利、人和各種的因素的謀劃。
為什麼一些小人能夠活得風生水起,而且大部分小人的地位和條件都凌駕於君子之上,一來因為小人做事沒有底線,二來因為小人的外交智慧以及對於「人和」這一條件的謀劃,更勝於君子。
君子除了一個正義之心和耿直的性格之外,其他的一無所有。
就好像一個國家,除了有蠻力作戰之外,毫無外交智慧和政治智慧可言,這樣的國家怎麼能夠長久呢。
所以停止自己的蠻力,要學會通過智慧「不戰而屈人之兵」,人生才能受益良多。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