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數位化和高科技的代表導演(立秋導演王文盛)
2023-05-29 19:44:43 1
「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
日前,由王文盛擔任導演/總編劇的電視劇《立秋》在2019年春推會上進行了片花展映。通過短短8分鐘的片花,將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故事劇情的跌宕起伏展現的淋漓盡致,勾勒出一幅有志人士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以金融救國的悲壯畫卷,帶給觀看者強烈的觸動,開篇擲地有聲的26字祖訓更是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立秋》導演王文盛
據介紹,電視劇《立秋》講述了在抗戰背景下,留學歸來的許凌翔在國家民族存亡之際,奮起鬥爭,帶領一眾愛國人士改革固有思想,變化傳統模式,最終實現金融救國的故事。而時長僅8分鐘的片花就如此震撼,也讓市場對於該劇充滿了更高的關注和期待。為此,電視劇鷹眼(ID:TV-insight)專訪到王文盛導演,獨家揭秘這場關於「立秋」的故事。
從一部演出900多場的熱門話劇開始
「十幾年前,我就看到了話劇版《立秋》,當時內心的觸動非常大。」王文盛導演回憶道,「根據社會發展和國情來看,這部話劇可能來的早了一些,但作為創作者,我們在題材的選擇和項目的立項上要有前瞻性,所以2004年的時候,我就萌動了要把這部話劇做成電視劇的想法。」
在王文盛導演看來,經過多年錘鍊打磨而生的話劇版《立秋》,故事生動、主題鮮明、立意深厚,且具有很強的戲劇衝突和看點,擁有先天的影視改編基因。「市場上有許多近代商戰題材的優秀作品,像我本身的話,也執導過同類題材的作品,但就表達的內容上而言,我內心是有很多缺憾的。而《立秋》給我了這樣一個彌補缺憾的機會,讓我把想要說的話,想要傳達的思想有機會呈現出來。」
更為重要的是,話劇版《立秋》還經過了市場的有效驗證,也更加堅定了王文盛導演的創作信心。截至目前,話劇版《立秋》已經進行了900多場的演出,觀眾群覆蓋了黨校省級幹部、文人學者以及高校學生等,在廣受好評的同時,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揚。
另外,該話劇在專業領域也備受認可,先後榮獲第九屆中國戲劇節「首屆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第五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一等獎,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等獎項,囊括了所有國家級重大獎項。
不過,即使有如此優秀精彩的原作「打底」,電視劇《立秋》的創作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鑑於話劇和電視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劇版《立秋》在劇本創作的時候必須對人設、故事以及主題等打破重建,王文盛導演對此直言,「關於原著的保留,尺度的控制,劇作方向的完善和突破,都是劇版《立秋》在創作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而經過多次的商討,電視劇《立秋》秉持著關照現實的創作理念,對角色、故事邏輯、臺詞等不斷調整和完善,劇本更是經歷4年27次修改才最終完稿,將原本不到2萬字的話劇劇本,改編成62萬字的電視劇劇本,可見創作團隊對於劇目品質的高標準、高要求。
誠信、變革、家國,凝聚:電視劇《立秋》的固本之「道」
固本,是電視劇《立秋》創作的核心精神。作為一部近代商戰劇,不管是故事線的展開,還是全篇主題的升華,始終都是圍繞著「商」來呈現的。誠如豐德票號字字珠璣的26字祖訓——「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所言,電視劇《立秋》用大量的故事和情節對中國商人的勤奮、敬業、謹慎、誠信,尤其是誠信精神進行了解讀。
因為誠信,商店的店員會追趕顧客歸還遺落的錢財;因為誠信,男主角許凌翔在接手殘局獲得盈利後,仍會返利給之前的退出者;也是因為誠信,女主角馬瑤琴即使心有所屬,但依舊遵守婚約,獨守繡樓......可以看到,劇中所闡釋的誠信並不是局限於一紙合約,而是聚焦於守誠,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凸顯出「中國式」誠信的精髓所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自古至今,誠信都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美德,也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而正是注入了誠信這股「魂」,電視劇《立秋》的格局立意更高,故事劇情的推進也更合情、合理。
當身處內憂外患、國家存亡之際,以誠信立業的商賈人士,迎來了變與不變的分叉口,而「變革」正是開啟電視劇《立秋》的「鑰匙」。據王文盛導演透露,「我們全劇一共12個大事件,其中11個事件與變革直接相關,餘下1個也與變革有間接關係。」
為此,從開篇到結局,變革始終貫穿在男主角許凌翔的行動線裡。為了拯救即將走向凋零的民族金融產業,許凌翔毅然回國,卻在中西知識、新舊觀念的碰撞下,和老一輩的商人形成對立陣營,成為全劇最大的戲劇矛盾所在;因為堅持要「變革」,許凌翔迎來了事業、情感、生活等帶來的多重困境和挑戰,而誠信正是其成功破局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不管是許凌翔後來通過金融改革成立晉商銀行,還是馬家將票號十多年積攢的錢財用於抗日,抑或是男女主之間誤會的消除,都是以誠信為基礎,實現的情感升華。
也正因此,電視劇《立秋》相較於話劇版對晉商走向消亡的悲情描述,全劇更顯悲壯,凸顯了以許凌翔為代表的有志人士,為了國家、民族,與時代同頻共振、勇於金融救國的愛國情懷,讓觀眾得以領略中國傳統商人的氣節和風骨,傳遞出晉商雖然消亡,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卻在傳承,民族金融產業重獲新生的寓意。
在王文盛導演看來,「電視劇《立秋》雖然身著近代的外衣,但內核是跟現實主義緊密相關的。劇中大量的人物、劇情均是取材於真人真事,一定能夠帶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反思。」
革故鼎新:電視劇《立秋》的創新之「術」
在與王文盛導演的交談中,不難感受到其對電視劇《立秋》深深的熱愛,以及打造一部優質劇目的決心。為此,除了在故事內容上精心打磨外,電視劇《立秋》在製作方面非常注重品質。因為曾打造《大染坊續》《大浴堂》等優秀劇目,王文盛導演深知年代戲的癥結所在,為了避免觀眾審美疲勞,電視劇《立秋》處處透著「新意」。
在最為重要的演員選取上,電視劇《立秋》不追求名氣、流量,以合適準確、演技自然為首要標準。其次,為了提高人物角色的說服力和劇情的觀賞性,該劇在演員的選擇上頗為用心,出演劇中豐德票號「臉面」——馬老太太的為資深演員斯琴高娃,單透過劇照就能感受到該角色的性格特點和人生閱歷;以吳京安、郭冬臨等人所飾演的角色,也讓人直觀體會到保守派的守舊心理和固執觀念;而王仁君、鄭合惠子等年輕演員一出場,就呈現出「改革派」意氣風發、百折不屈的精神。
「一說年代劇,大家就說樣式老,所以我們在創作的時候,也一直在避免這個東西,目的就是打造一部別具一格、不拘泥於傳統創作的創新型年代劇。」為了打破觀眾心中對年代劇的固有印象,電視劇《立秋》在服化道、燈光、美術、音樂等方面不惜重金大力創新。
眾所周知,以往的年代劇大多以室內場景為主,以現在的審美來看,不免枯燥單調。電視劇《立秋》為了劇情的呈現,大力革新,碾轉晉城、平遙、太原、湖州等五地進行拍攝;同時在重要的主場景方面,也全部選擇自己搭建。如此以來,不僅在觀看視覺上更開闊,燈光、拍攝方式方面也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使得全劇人物、畫面的呈現效果更具現代感和時尚感。
同時,這種現代感和時尚感也體現在服化道方面。該劇服化由曾參與《大唐榮耀》《漢武大帝》《金大班》等影視劇的製作,並獲得多個獎項的著名造型師侯雲怡負責,其結合傳統近代服飾造型和現代審美進行設計,在追求精緻感的同時,凸顯出人物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而美術設計師郭燕峰曾擔任電視劇《霍去病》等影視作品的美術設計,使得電視劇《立秋》的美術風格成功打破年代戲的窠臼。
在王文盛看來,「強地域性,就是強限制性。」為了打造一部符合當下主流審美的作品,電視劇《立秋》在視覺、音樂方面也精益求精,不僅力邀電視劇《紅高粱》的配樂及主題曲《九兒》 、電視劇《羋月傳》片尾曲《伊人如夢》……的打造者、著名音樂人阿鯤執掌音樂,還請到曾負責《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大江大河》等劇目的視覺包裝的解銘擔任視覺設計師。可以預見,嚴謹的劇情、精緻的畫面、過硬的演技,加上出自新生代先鋒音樂人的音樂,一定能為市場呈現一部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年代劇代表作品,讓觀眾領略到劇中時代背景下的湧動。
「從業這麼多年,我一直告誡自己要保持初心,同時在內容創作、細節上尋求新突破。」王文盛導演還強調道,「電視劇《立秋》不管是內容上還是製作上都有諸多創新,是一部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影視作品。」
結語
借古喻今,交織著傳統與革新,情感與理智的電視劇《立秋》,與歷史對話,與現實會面,必定能喚起觀眾的共情和反思。
【文/ 電視劇鷹眼】
版權聲明:微信公眾號「電視劇鷹眼」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電視劇鷹眼」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
電視劇鷹眼(TV-insight)
商業合作:①18701886537 ②15060838275 ③18321609370
視揚傳媒:定位於影視內容產業綜合服務提供商,助力中國電視產業化進程,提升中國電視競爭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