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川方言受歡迎(為什麼說四川方言博大精深)
2023-05-29 19:05:10 2
鐵馬秋風塞北,杏花煙雨江南。中國自古疆域遼闊,各地風土不同,自然形成了「一物之名,楚夏各異;五方之音,清濁不同」的現象。
與漢語其他方言一樣,四川方言裡也富含地域文化魅力的「基因」。從方言詞彙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川話的幽默、形象、古樸,以及觀察社會的獨特視角。
在四川,父母教小孩說話,把雞稱為「雞咯咯」,把魚叫做「魚擺擺」。「雞咯咯」是模擬雞的叫聲,魚又為何稱擺擺呢?考其語源,它出自舊時袍哥隱語「擺尾子」。擺擺即「擺尾子」的簡稱。
川語與飲食文化
川語與川菜的情緣,要從《蜀語》算起。作為第一本傳世的區域方言詞典,《蜀語》記錄了大量與飲食相關的四川方言。
如食物的氣味有「酒醋味薄曰醈(音淡)」「香氣盛曰䭰(音蓬去聲)」;又如烹飪手法有「以辛香和食曰萫(音向)」「以米糤鹽椒釀肉魚曰鮓(音查上聲)」等。
正因為川人從古至今對吃不變的熱愛,使得川語留下了不少飲食文化的痕跡。
姑姑筵,其實就是過家家。在川西叫扮姑姑筵,在川北叫辦家家,也有叫做「扮家家酒」「鍋頭熱熱」的。《集韻》:「家,古胡切,音姑。」「家」讀為「姑」,這是古代語音在四川方言中的遺存。
吃巴片
吃巴片,意思是自己未被邀請,卻跟著被邀請的人去赴席;也指因別人的關係而佔便宜。
成都方言裡意思為佔便宜的「吃」不少,還有「吃欺頭」「吃裹攪」「吃混糖鍋盔」等。川西還有句俗話「爛想喝湯圓開水」,比喻總想從中分一杯羹。
現炒現賣
現炒現賣,比喻活學活用。現在的大小飯館都是現炒現賣,並不稀罕。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因街頭小飯館沒有固定顧客,不可能像食堂那樣先炒好菜,只有等顧客上門點好菜後當場炒。習慣了在單位吃食堂的人們頗為新奇,因此傳出了這樣的說法。
蓋面菜
蓋面菜本指放在碗面上做面子的質量最好的菜,引申為一個群體中頭等的人或物。
「莽莽」,指飯(姚果果/繪)
川語與區域文化
方言與地域關係緊密,一個個川語詞彙就是一個個蜀人生活的印記。在川語形音義的外殼裡,包裹的是蜀文化,是川人千年來的生活史。
扯謊壩
成都人把皇城壩一帶叫「扯謊壩」,扯謊即說謊,這是因為皇城壩一帶舊時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扯場子賣打藥者,刀矛並舉;耍百戲者,鑼鼓齊敲;醫卜星相各家,心機費盡……凡此種種,無一不需要誇張吹噓。
又因為「皇城」顛倒為「城皇」,與「扯謊」音近,在這裡難得聽見一句真話,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扯謊壩」。
竹枝詞《春官說春》是這樣調侃四川春官的:「漫道春官也是官,雙手捧著爛盤盤。而今宦臣真清苦,墨染鬍鬚紙作冠。」
說春
川人形容某人說話滔滔不絕或痴人說夢叫「說春」。這與舊時四川的一項民俗活動有關。每年農曆臘月十六以後,便有春官上門來送曆書和「春牛圖」。春官進屋送曆書,首先得「說春」討好屋裡的主人。說春的內容帶有民間說唱性質,是由吉祥話串成的順口溜。只要逗得房主發笑,便能討得好處。
因這些春官能說會道,見什麼說什麼,而這些往往只是難以實現的吉言,因此才引申出「說春」的四川方言意義。
指假裝糊塗(姚果果/繪)
川語與川劇
在四川,有小孩的父母常會一個「扮花臉」、一個「唱白臉」,花臉蠻橫,白臉溫和,寬嚴並濟的教育小孩。這是川劇臉譜詞彙融入四川方言的一個例子。
川劇植根於川蜀文化,在川語中吸取營養。而川劇同時又反哺川語,將自身的行業術語輸入川語系統。
耍翎子也叫顫翎子,川劇中的紫金冠、獨獨冠、女帥盔等都加有翎子,翎子功是川劇表演中的一種絕招。在翎子的顫動中,展現戲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四川方言中,「顫」讀為「zan」,與「囋」音同。「囋」為多言多語的意思,因此「顫翎子」也就有了「愛表現自己、愛出風頭」的意思。
黃腔
四川方言稱某人蠻橫不講理,說話外行叫「開黃腔」,「黃腔」是從「荒腔」這個川劇術語演變而來的。川劇中,演員音調不準叫「荒腔」,有川劇謠諺如是說:「南腔北腔,切莫亂唱黃腔;高腔崑腔,最忌學成苕腔。」
走過場
在戲劇表演中,有的角色上場後,徑直穿過舞臺而下場,不作長久停留,這就叫「走過場」,意為馬虎敷衍,做表面功夫。四川方言中另有一詞「做過場」,與「走過場」的意思相差甚大,是指故意刁難人。
板眼
「頂板」指唱得不合拍,方言意義為唱反調。與之相近的是「走板」,即演員演唱時,節奏與樂隊的板眼脫節。戲劇每小節中最強的拍子叫「板」,其餘的拍子叫「眼」,合稱「板眼」。四川有句歇後語「刷子脫毛——板眼多」,就是形容一個人鬼點子多,是貶義詞。
打假叉
打叉是川劇武生的一種特技,需要打叉者用數根鋼叉,連續擲向另一個人的周圍,鋼叉距被擲者只差分毫。然而在真實演出時,表演者有時要表演「打假叉」,即被刺者在打叉時故意表現出膽怯害怕。又因為「打假叉」表演時的叉子是紙做的假叉,因此就產生了「打假叉」這一用語,表示說假話、做假事。
川語與歇後語
四川的歇後語裡包含有很多特殊的語音現象。而這些歇後語,也只有在四川方言的特殊語音之下,才能成立。
你拍一我拍一,一隻小貓坐飛機……
落雨天不帶傘——精靈
四川方言把機靈叫做「精靈」。明知要下雨而不帶傘,這人若不是頭腦不精靈,就是經得住淋雨而不感冒。經淋(lin)與省去鼻音後的精靈(ling),正好是同音相諧。
肚皮頭裝鹽巴——寒心
「肚皮頭」指向「心」,「鹽巴」指向「鹹」,合起來就是「鹹心」。因「鹹」四川話讀為han,與「寒」同音,所以鹹心諧音為寒心。
場背後落雨——該背時
場,指場鎮街上。街(jie)在四川口語裡讀為gai,正好與該(gai)同音,「街背溼」諧音為「該背時」,即該倒黴的意思。
矮子過河——安了心的
「淹」與「安(ngan1)」同音相諧。安心在四川方言裡是成心、故意的意思。
糾纏不休地調皮,多指小孩(姚果果/繪)
川語與民歌
民歌是保存四川方言詞彙的重要載體。四川的民歌形式主要包括勞動歌曲、風俗歌、山歌、兒歌等,以及各地的竹枝詞。細細品味,這些四川民歌中不乏有馮夢龍《山歌》《掛枝兒》的韻味,也不乏田間鄉野的趣味。
巴心巴肝:一心一意
洪雅兒歌:「新上門的姐夫哥,脾氣好得沒法說。巴心巴肝愛姐姐,尊敬爸媽心頭樂。」
扯筋:指吵架,鬧糾紛
巴中情歌:「夫妻二人心連心,一時不和扯了筋。歇房打到灶房裡,棒棒一丟又相親。」
現在的四川方言裡,「扯筋」還有閒聊、瞎扯、不講理、胡攪蠻纏、沒事找事等多種意思,帶有貶義。
斷尖:掐去植物的嫩芽
巴中民歌:「說吃煙來就吃煙,栽煙就在三月間。三匹葉兒栽下地,七匹葉兒就斷尖。」
誆:引逗小孩使其安靜或高興
成都兒歌:「娃娃服媽誆,苕菜服米湯。」
吃巴片
洪雅兒歌:「新上門的姐夫哥,脾氣好得沒法說。巴心巴肝愛姐姐,尊敬爸媽心頭樂。」
窩:棵
川北民歌:「一下田中稗子多,擇了一窩又一窩,只顧埋頭擇稗子,哪有閒心唱山歌!」
做過場:故意做作
崇州民歌:「情哥當門一口塘,情嫂出來洗衣裳。情哥拿根魚竿子,假裝釣魚做過場。」
張巴:不沉著,不穩重
都江堰民歌:「郎在外面喊賣花,情妹擺手莫張巴。後院有棵梧桐樹,輕輕穿過鐵藜芭。」
旺實:多,豐盛
鹽亭民歌:「人不真實眼真實,哪裡旺實哪裡吃。」
指動作迅猛又粗野(姚果果/繪)
四川方言讀來實在妙趣橫生
就像四川的人民一樣幽默風趣、不尊軌轍
又像我們腳下的土地一樣質樸、遼廣
四川話中有我們的記憶,
有我們的生活,有我們的歷史
作為四川人
我們應該好好保護並使之傳承下去!
本文內容摘自《四川畫報》2019年8月刊
繪圖、編輯/田新怡
版權聲明
四川畫報
本文內容及圖片為四川畫報社有限公司合法擁有版權的作品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使用以上圖片,請聯繫「軒視界」影像平臺[sj.scpo.cn]工作人員。聯繫人:鄧女士。電話:028-82009100轉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