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必背古詩課堂筆記(丫丫求學系列十)
2023-05-26 16:28:58 2
如何寫好關於古詩的研究報告(三年級下習作)
一、習作要求
1.讀懂例文《談談「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初步懂得什麼叫研究報告,如何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認真閱讀古詩句,能了解其出處、作者、意思。
3.會按照習作要求,選擇兩句詩,用研究報告的形式寫出來,語言要清晰,表達要準確。
二、習作思路
注意:
寫研究性報告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查找資料、研究資料、解決問題和寫研究報告。
因而,我們要仔細閱讀例文,然後會發現小作者主要寫了有關詩句的這些內容:詩人、朝代、出處、全詩內容、這句詩的意思、表達的思想和運用的場合。可見作者在寫之前,對「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詩作了充分的了解,搜集了大量的資料。我們在寫作文之前,也應該這麼做。
1.選定研究的內容。
首先選擇一句自己喜歡的詩句。
2.廣泛搜集有關詩句的資料。
如這詩句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是哪個朝代的,在什麼情況下寫下的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3.整理相關資料,開始寫作。
認真閱讀資料,做好研究、整理資料的工作。選出重點,按順序寫下來。注意語句通順,不寫錯別字。
4.寫完後,認真閱讀修改。
每篇作文寫完後都要認真閱讀修改,並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在修改時應著重注意語句是否通順、內容是否詳略、主題是否突出這幾個方面。
三、範文
(一)
談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詩人蘇軾寫的《題西林壁》。全詩是這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作者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這首詩是他當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時寫下的。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出了作者的遊山所見:從正面看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山峰聳立,無論遠看、近看、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的模樣各不相同。
詩歌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借景說理:為什麼不能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了限制,看到的只能是廬山的局部。這不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
這兩句詩讓我們明白了: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不能局限於一個方面,而要跳出事物本身的狹小範圍,多角度、全方位的進行觀察研究。
(二)
談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宋朝大詩人蘇軾的詩《題西林壁》。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詞、繪畫都是一流的。《題西林壁》就是蘇軾的傑作之一,全詩內容:「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作者已經遊覽了廬山各處的風景,卻依然不知道廬山的真正的樣子,只因為作者自己始終在廬山之中,不能跳出廬山以外來觀賞它的全貌。這兩句詩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告訴我們:要認識事物,既要親近的事物、了解事物,又要跳出事物本身的狹小範圍。
這兩句詩通過描寫認不清廬山的真面貌,巧妙地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我們認識事物也是這樣,如果陷在其中不能跳出來,就會被各種假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真相。人們常常用這兩句詩來勸誡自己和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