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是來自於哪一個朝代(冬至到你知道這天為啥要吃餃子)
2023-05-26 18:43:54 2
「冬至」到,你知道這天為啥要吃餃子?原創: 付春文苑 付春文苑今天
【原創】冬至為啥一定要吃餃子(177)
作者:李付春(微信號lifuchun1129)
本文是付春文苑推出的第177篇文章,如果想看更多,請關注公眾號。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在看」以後轉走,謝謝!
冬至到了,家裡正在準備包餃子的肉餡了。
餃子,在我們魯西北地區應該屬於人人喜歡的家常便飯,素有「好吃不如餃子」的說話。儘管好吃的餃子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為什麼冬至這天一定必須吃餃子呢?據說與一位中國的古人有關。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連老百姓都知道冬至這天,黑夜時長從此打住,不再增長,並且慢慢漸短。
在北方的城市鄉村,每年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早年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因此,那就「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雖然「好吃不如餃子」,但這是只針對北方人的生活習慣而言。它的製法是先用麵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為餡,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傳說,餃子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今天叫「水餃」古時稱「嬌耳」。有些地方也有叫「水上漂」或者「跟頭」什麼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餃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餃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每逢舉家團圓的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餃子;當親人出門遠行的時候,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為他們餞行;當為逝去的親人祭祀之時,也少不了三碗餃子做供品。不僅家宴少不了餃子,走進江北任何一座大小城鎮,「水餃館」到處都是。
再好吃的東西,經常吃可能也會膩煩了,但是,冬至餃子那是非吃不可的。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