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道袍和明制道袍(漢服與道袍的距離還有多遠)
2023-05-30 15:08:20
作者:Matt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條歷史長河裡,誕生出了很多在世界上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及其衍生物,也由於古代儒家文化在東亞各國的傳播影響,在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地逐漸形成了一個燦爛的文化圈。
image:alizila
當然了,除了在思維層面上的傳播,物質層面上,也順便把咱們的漢服和漢字傳播了出去,對東亞地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形成了「身同衣,書同文」的局面,也因為在服飾上各個地區的一致性,更被人稱為「東亞漢服文化圈」。
雖然唐裝與漢服有所區別,但已經代表中國文化走向了國際。| image:juicestore
我們作為正統漢服的輸出國,雖然近年由於古漢文化的興起,漢服亦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以成都地區為首的大街上開始出現把漢服當作日常服飾穿上街的朋友,對於漢服的看法,我覺得由於漢服寬闊的版型,讓整體十分有垂感,非常優雅大方,但是另一方面我認為對於日常服裝而言,長袍大袖也有點過於累贅,不太適合現今的快節奏生活,所以大多數人應該和小弟一樣對於漢服都是持觀望態度的,而漢服如要普及,考慮如何日常化必定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方向,但其實,我認為在漢服歷史上,其款式一定不止長袍這一類,因為目前文物復原出來的衣服都是墓主有條件保存千年的,很明顯這個過程刷掉了大量勞動人民的私有遺產,在這一點上,和服作為漢服的衍生物在傳承方面就做了一個好榜樣,那咱們究竟差在哪呢。
image:yao51
經濟上的斷層造成產業的斷層
其實在這一 Part,我主要想說的是在傳統產業上的差異,但我意識到,國家的產業發展背後,必然與綜合國力有關,那麼造成我們文化斷層的根本是什麼呢?遠的不說,中國近代在遭受各種大事件之後,經濟無疑是遭到重創的,說句不好聽的,咱們中國人吃飽飯也只不過是這幾十年的事,那麼在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又如何能保證文化的傳承呢?
而日本雖然只是作為一個小小的島國,但卻從來沒有在經濟上出現過特別重大的損失(至少沒到咱們那種地步),這也是讓日本某些地區的百年老店比咱們公廁還多的原因之一,也就讓傳統的產業得以延續了。
image:IG@savvytokyo
再說回關於傳統服飾的的製作,近年漢文化得到復興,一大批商家也瞄準了機會推動古風攝影、漢服店以及漢文化的動畫等商業發展,雖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推動,但不應該成為一種譁眾取寵的形式,很多商家並沒真正了解過漢服,就開始製作和販賣「漢服」,這樣不僅會混淆消費者,更會對傳統文化造成衝擊。
而且到目前為止也沒有說會有哪些地區是專門出產高質量漢服的,我還特意去百度了一下,搜索漢服生產地區之類的關鍵詞之後,出現的內容只有哪個地方的漢服銷售額多少,哪個地方有幾家銷售漢服的店鋪,並沒有出現我想看到的如日本岡山牛仔褲之類著重介紹工業技術的內容,也就是說相關的產業還沒形成。
image:IG@janepan0112
而反觀現在的和服,雖然由漢服演化而來,但經過漫長的發展,已經變得富有日本自己的民族特色了,直至今日,和服在日本的地位也是無可替代的,每當重要節日或者重要場合,和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人對待自己的傳統服飾也是感到非常驕傲的,更不用說一直以來都有專門的地區來生產高品質的和服。
image:IG@denshobatotoyooka
例如日本的桐生(Kiryu)地區,有 1000 多年紡織歷史的桐生市,自古以來就以生產和服的布料和腰帶之類的真絲面料而聞名,曾經德川家康的旗布也是由桐生市所生產的,從一開始專門以天然纖維製作紡織物,到後來創造出各種合成纖維的紡織技術,更加集機織、針織、染色、刺繡、縫紉與一身,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就這麼誕生了,雖然我們現在購買漢服也不便宜,某寶上用上真絲面料的定製漢服也要將近一萬元左右,但桐生較好的和服就是其雙倍的價格了。
image:IG@gltjp
而最最重要的是,傳統和服經過演變,甚至一躍成為潮流單品,最為人熟知的自然就是大家口中的「道袍」了,中村世紀的 visvim 無疑就是該款單品的佼佼者,小弟我也是一直都非常喜歡「道袍」這件單品,但我卻對「道袍」這個名稱嗤之以鼻,因為這個叫法實在太有問題了,大家也發現,我對「道袍」稱呼是加了雙引號的。
image:GQ
「道袍」=和服?
在這裡我想說一下關於「道袍」這件單品的表述問題了,其實這裡可以展開一個大專題來說和服的分類,但礙於篇幅問題,大家有興趣的話下次再和大家詳聊哈,今天就簡單說一下能夠被稱為「道袍」的種類。
image:IG@snowpeak_apparel
首先,對於和服,外界多以「著物(Kimono)」為稱呼,而「道袍」的樣式可以分為羽織、甚平和袢天,先是羽織,相當於西裝中的外套,穿禮服時必須要穿,根據布料、花紋來區分穿著的時間和場合,可分為紋付羽織、中羽織和茶羽織,紋付羽織是正式場合才穿的禮服,也有男子的「第一禮裝」之稱,對於身份顯赫的家族都會把自己的家紋繡在紋付羽織上面,中羽織則顧名思義是較長的羽織,也基本等於沒有家紋的紋付羽織,茶羽織則是居家服的代表,較短,通常穿在浴衣外面。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image:kusagusa / yahoo / IG@kimonohaus
甚平通常是日本男性夏天的居家服,傳統的甚平是由棉或麻布製成的無內襯服裝,兩側腋下有開口,方便透氣,袖子為五分或七分長,且袖口非常闊,衣領一般是細領,另外,與羽織最大的區別就是其正面開合的方式,可以完全封閉且打結處在身的一側。
image:felissimo
最後是袢天,又稱作半天、袢纏和半纏,樣式上和羽織相似,但穿著的階層完全不同,後者大多為武士等中上層人士所穿著,前者則是商人、庶民以及勞動人民常穿的服飾,多是以棉襖的方式呈現。
image:IG@denshobatotoyooka
但其實到了現代,三者的穿著目的、時間、場合和階層已經慢慢模糊,而在潮流圈早已經過改版變成「三不像」的單品了,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將其稱為「道袍」吧,雖然對於這個錯誤的叫法,早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但咱們這些潮流老司機應該也要有個大概的認識,在看 Steppy 的各位就更應該了,不然會多少顯得有點沒文化喔,所以,咱們下次碰到這種單品的時候,就算實在分不清是羽織、袢天還是甚平的話,簡單粗暴稱為「和服」也比「道袍」好吧。
左邊的才是真正的道袍,是咱們中國的東西啊,右邊是大家口中的「道袍」。| image:tanhualang/visvimwmv
「道袍」真的過氣了?
Anyway,表述問題並沒有影響我對這類和服的喜愛,但貌似在這個生死流轉的潮流圈,已經出現了過氣的跡象,但真的如此嗎?
image:IG@vintagefeatherr
關於這點小弟一樣表示不敢苟同,很多品牌在近期的新品中都不難發現這類和服的身影,可以看作是對過氣言論的抗議。
image:IG@vja
比如擅長軍事風的 WTAPS,今年也踏進了新的領域,為備受追捧的全球武術品牌 Shoyoroll 製作了和服樣式的制服,但相比起簡約的和服,其加入了大量代表 WTAPS 的標誌性刺繡,這是不是說明了連西山法師都對和服單品表示認可呢?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image:IG@wtaps_tokyo
然後 Ambush 在 SS21 也給我們帶來了大量和服元素的設計,用亞麻、西服面料還有皮革打造了一系列基於傳統和服樣式的外套,用了現代美學去重新審視過去的傳統的服飾,既增加了吸引力,也傳承了文化。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image:ambush
Needles 同樣在最新的 SS21 做了一件 Kimono Coat,雖然上身之後不太能看出本身作為和服的形態,但也不妨礙對「過氣」一詞的抗議!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image:IG@needles_tokyo_official
一向喜歡把傳統東洋美學,融入現代美式設計元素,呈現出獨特的「和風洋魂」個性的日本街頭品牌 Sasquatchfabrix 在 AW20 中也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新概念和服。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image:IG@sasquatchfabrix_official
相信大家也有留意到,今年日本街頭品牌 VANQUISH 和洛杉磯舞蹈團 Kinjaz 的合作,也是以傳統和服為基底,用刺繡的形式加上街頭元素。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image:IG@vanquiship
除此之外,和服也是 Snow Peak 和 alk phenix 等一些戶外機能品牌所鍾愛的元素之一,也證實了一件事,「和服」這件單品的可玩性實在太高了,並不是我們認為過時就過時的,也許,傳統簡潔的「道袍」在今天使人失去了購買慾,但我相信很快就會在明天以一種新的形態攻陷我們的審美,所以,到現在你還認為和服已經過時了嗎?
image:ambush
再回到一開始談及關於漢服的處境問題,按照現在的勢頭來說,我相信漢服在未來一定會更加接近我們的生活,相關的產業也必定能帶動起來,而作為潮流圈的一份子,在正統漢服的基礎上進行時尚化是我更希望看到的,也是目前市場上難以看到的,但不難發現這就是現在漢服的發展大方向,我認為也是順應時代的正確選擇。
image:IG@grace_z_z
如果往這個方向再延伸一下的話,撐起漢服時尚化這條路的頂梁柱必將是我們的本土潮流品牌,但是我認為這條路還是挺任重道遠的,目前來說是需要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擺脫資本的束縛為前提,但倘若真有那麼一天,國內品牌因為漢服單品而在國際潮流市場得以立足,那將代表我們的文化再一次勝利。
image:[email protected]
最後,還要說一說,流行文化是根植於整個國家的文化經濟基礎之上的,只要咱們的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足夠繁榮,再具備足夠的民族自信,就沒有什麼是咱們做不到的,不然在毗鄰國家的「強勁勢頭」下,有朝一日徹底遭受文化剽竊也不是不會發生的,大家應該知道我在說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