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釋兵權解密(宋太祖重建武德司)
2023-05-30 14:54:00 1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宋代周。
作為過來人和親歷者,趙匡胤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當時後周制度上存在的漏洞,現在他要想辦法堵上這些漏洞,以防歷史重演。
陳橋兵變前,「都下譁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民間輿情紛然, 「惟內廷宴然不知」。
趙匡胤陳橋兵變
後周朝廷設置的「耳目」機構武德司竟然成了瞎子聾子,陷入癱瘓,使得皇帝宰執大臣對民間謠言一無所知。
而另一方面對後周對禁軍大將的制約防範也形同虛設。
這兩個漏洞是稱帝的後的趙匡胤最急需解決的。
於是便有了大宋朝的探事、特務機構——武德司(宋太宗時改為皇城司)。
一、重建武德司,以絕對親信任武德使宋太祖剛繼位,便任命心腹老部下王仁瞻為「武德使」,執掌武德司。
武德司,便是五代時期的發展起來的強力部門,充當皇帝耳目,並且對「宿衛諸將」和樞密院都具有相當的制約。
說白了,武德司就是一個特務機構。
宋太祖要讓王仁瞻重建武德司,不做瞎子聾子。
王仁瞻,和趙普、李處耘等人一樣都是宋太祖的心腹幕僚。
他出身牙校,熟悉軍事,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性符合武德使的需要:奸詐、善於整人。
王仁瞻上任後,武德司很快活絡起來,連晉王趙光義「勳舊戚裡用事吏」十餘人都被王仁瞻處理過,宰相趙普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趙普像
宋代筆記《東原錄》記載宋仁宗時名臣蔡襄在趙普後人趙約家中親見趙普的奏摺和宋太祖的批文。
藝祖嘗留王仁贍語,趙普奏曰:「仁贍奸邪,陛下昨日召與語,此人傾毀臣。」藝祖於奏札後親翰,大略言:「我留王仁贍說話,見我教誰去喚來,你莫腸肚兒窄,妒他,我又不見是證見,只教外人笑我君臣不和睦,你莫惱官家。」
王仁瞻的「奸邪」,加之執掌刺探一職,連趙普都怕他打擊自己。
太祖朝,王仁贍之後,出任武德使是劉知信。劉知信是宋太祖的姨弟,「以戚裡致貴,尤被親任,中外踐歷,最為舊故」,直到宋太宗時期,他都一直擔任此職。
太平興國六年,宋太宗將武德司改為皇城司,劉知信之後,新的皇城使是大太監王繼恩,他是太祖太宗的心腹太監。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可知武德司的長官都是皇帝的絕對親信。
二、武德司:制衡宿衛諸將單從人事安排上,以親信執掌武德司是遠遠不夠的,在制度上的發展完善才是武德司具備作用最關鍵要素。
武德司要對殿前和侍衛兩軍「宿衛諸將」們具備了較強的制衡能力。
宋太祖時期,把一批精銳部隊劃歸武德司,建立起了一支獨立於殿前和侍衛兩軍之外的新軍。
目的不言而喻,就是防止禁軍重現黃袍加身的故事。
武德司下轄精兵近萬人。宋太祖曾自信道:「雖京師有警,皇城之內已有精兵數萬」,置精兵於皇城內,即便禁軍造反也有應急軍隊,不像後周時皇帝衛軍全部倒戈。
武德司「最為親兵」,絕對忠心於皇帝,專門負責皇宮的保衛「掌宮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廬宿衛之事,宮門啟閉之節皆隸焉」。而且殿前司和侍衛親軍等皆不得再插手皇宮保衛一事,「三衙管軍,未嘗內宿」。
北宋軍制
宋太祖讓武德司專門負責保衛皇宮,將之從殿前司和侍衛兩軍的系統中獨立出來,將皇宮和宮城的保衛分離,從而使得武德司與殿前和侍衛兩軍形成了內外相制之勢。
殿前軍統帥出身的宋太祖如此分化殿前禁軍的職權,明顯是吸取了自己兵變上位的教訓,要堵死這個漏洞。
後人對此評價道:
皇城司親從官數千人,乃命武臣二員同兩都知主之,而殿前復不預,此祖宗處軍政深意也。
三、不隸臺察,由宦官主持武德司是個超然的機構,獨立於大宋的官僚體系之外,是皇帝的私人機構,不受御史臺的監察,「依祖宗法,不隸臺察」。
而在武德司的運作中,宦官的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
宋太祖時期,雖然任命了劉知信為武德使,但後來同時也任命了心腹太監王繼恩為武德使,與劉知信共同執掌武德司。
宋朝將軍
儘管武德司是「以武臣二員並內侍都知二員掌之」的,但是武臣多是作為一種資歷的象徵,實權都是掌握在內侍宦官手中。
「國朝懲五季閹宦橫肆之弊,不典兵,不預政,子孫守之,永為家法。」
宋太祖雖然借鑑唐末五代宦官專權的歷史教訓,對宦官控制極為嚴格,但還是將武德司交給宦官執掌。這也是宋朝唯一的宦官可以掌軍的特例。
「本朝只此一項,令宦者掌兵。」
宋太祖極為信任宦官,並重視對宦官的各種訓練,除了用以從事特務活動,將之視為最後一道防衛力量也是重要原因。
王繼恩劇照
宋太祖時期,「上左右內侍數十人,皆善武藝,伉健,人敵數夫,騎上下山如飛 。」
《宋朝事實類苑》記載:
泗州檻生虎來獻,上令以全羊臂與之,虎得全肉,決裂而食,氣甚猛悍,欲觀之也,俄口呿不合,視之,有骨橫鯁喉中,上目左右,內侍李承訓即引手探取,無所畏。
常因御五鳳樓,有風鳶墮南角樓鴟尾上,上顧左右曰:「有能取之否?」一內侍,失其姓名,攝衣,舉屋角以登,緣歷危險,取之以獻,觀之膽落,蓋試其矯捷也。
從這故事可以看出,宋太祖始終有強烈的危急感,即便吸取唐代教訓嚴格限制宦官,卻又以宦官掌兵,對武將加以提防,同時訓練「善武藝」宦官以備不測。
四、特務之司:探事、伺察除了保衛皇宮,武德司還另有一項極為重要的職能,那就是特務職能。
對於官員和百姓來說,他們忌憚武德司便是因為它的探事、特務功能,而這也是武德司最初的「耳目之司」的職能。
以祖宗開基之始,人心未安,恐有大奸陰謀無狀,所以躬自選擇左右親信之人,使之周流民間,密行伺察。
顯然 ,武德司就是宋代的情報特務機關。
宋太祖
宋人有時直接稱之為 「探事司 」,其探事卒即武德卒、皇城卒,「俗呼為察子」。
起初,武德司伺察的對象是軍隊,主要是針對著殿前和侍衛兩軍「宿衛諸將」的動向。
史書記載,宋太祖「初臨御,欲周知外事,令軍校史圭博訪」,「密遣人於軍中伺察外事」。
夫皇城司之有探邏也,本欲周知軍事之機密,與夫大奸惡之隱匿者。
宋神宗也說過類似的話:
「此輩本令專探軍中事,若軍中但事嚴告捕之法,亦可以防變。」
出於強烈的不安全感,宋太祖經常微服出行,來了解軍中動向,「上既即位,欲陰察群情向背,頗為微行 」,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而且本身就有安全風險,賦予武德司特務職能便成了必要之舉。
對軍中的偵查,遠的不說,周世宗時期便是有的。宰相趙普是反對武德司監視軍中將領的,曾以「世宗雖如此,豈能察陛下耶」來勸阻宋太祖,宋太祖雖然一度聽從,但是最終還是繼續做下去。
或許宋太祖認為周世宗時期的特務行為沒有做到位,才給了他機會。他現在更應該強化武德司的特務活動,做到監視沒有死角。
武德司的探事雖然偏重於軍事,很快就從軍中擴展到其他方面。史書及文人筆記對此的記載不勝枚舉:
潛邏卒聽市道之人,謗議者,執而刑之。
伺察閭閻有冤枉及權貴恃勢倚法病民。
是時京師方盛歌《側金盞》,皇城司中官以為不詳,有歌者輒收系之,由是遂絕。
對於民間百姓及官員的行為,武德司都不放過。
正是因為,武德司察子的存在,宋太祖「採聽明遠,每邊閫之事,纖悉必知。」
武德司無孔不入的特務行為,也引起了官員的反感。
宋太宗劇照
一些地方官曾「捕武德卒即殺之,不以聞」。
宋太宗時期,「嘗遣武德卒潛察遠方事」,有武德卒道汀州察訪,知州王嗣宗很不滿,於是「執而杖之,縛送闕下」,還送去一份奏章說「陛下不委任天下賢俊,而猥信此輩為耳目,竊為陛下不取 。」
結果宋太宗大怒,逮捕了王嗣宗。
不過最終在地方的強烈反對下,武德卒的活動多局限在汴梁一帶,威懾著汴梁的百官百姓。
禁軍
讓宦官執掌武德司,有典兵之權,在加上武德司的特務性質,不得不說,明朝的廠衛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鑑了宋朝的武德司。
武德司是維護北宋皇權的重要機構,它既有公開的、光明的守衛皇宮的職能,也有秘密的、黑暗的耳目爪牙性質。
這是宋代在前朝基礎上發展、創新,這份發展也被後來的朝代所繼承並進一步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