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名的演變過程(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的漁民習用地名)
2023-05-31 04:02:52 3
摘要:分析了現行南海諸島海地名的4個主要特點,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漁民習用地名的採用;闡述了南海諸島漁民習用地名的來歷,指出記載南海諸島漁民習用地名最多的,是海南島漁民手抄的航海針經書《更路簿》以及有關單位的《調查報告》;探明了海南島漁民對南海諸島珊瑚礁的分類及其名稱的現代含義;考釋了南海諸島各具體島礁的漁民習用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特徵;論證了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大量採用漁民習用地名,在地名學上和維護領土主權上的意義。關鍵詞:南海諸島 漁民習用地名
清末以來,我國政府對南海諸島地名審定共有4次:第1次是宣統元年(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提督李準率領海軍官兵170多人,到西沙群島勘探,查明島嶼15座,逐一命名勒石,懸旗鳴炮,公告中外。第2次是1935年國民黨政府「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根據當時的海圖,審定公布南海諸島地名135個。第3次是1947年國民黨政府內政部方域司審定公布的《南海諸島新舊地名對照表》,包括172個地名。這是得到國際上公認的一次南海諸島地名審定,但如同1935年的審定一樣,仍沒有採用一個漁民習用地名。對此,1948年就有學者公開批評國民黨政府在審定公布南海諸島地名時,沒有考慮採用「固有地名」(雙峙、第三峙、黃山馬峙、羅孔等)。第4次是1980~1982年間,廣東省地名辦公室組織南海諸島地名普查,筆者參與全過程,出席了先後在番禺、鹽步、佛山召開的南海諸島地名工作會議。之後,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根據3次會議的意見,歸納整理成《南海諸島地名表》,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上報國務院審批。1982年5月,中國地名委員會根據國務院復函精神,在北京召開南海諸島地名審定會議,筆者應邀參加。會上對廣東省人民政府提交的《南海諸島地名表》中的地名,逐一進行審議,再由中國地名委員會確認287個地名,經整理後向中外公布。這是我國歷史上公布地名最多,影響最大的南海諸島地名審定。迄今,未見國內學術刊物發表評論文章,本文僅就其中採用的漁民習用地名進行論述。
1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的特點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即指1983年4月25日由中國地名委員會授權,在《人民日報》第四版公布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首次正式審定公布的南海諸島地名,是南海諸島地名普查和審定的具體成果。它與1947年國民黨政府公布的地名相比,有4個主要特點。
第一,公布的地名多,共有287個,而1947年公布的地名為172個。
第二,除公布島、洲、礁、沙、灘名稱外,還對水道(門)進行了命名,共公布了13個水道(門)標準地名。
第三,改變了名不副實的地名。如1947年公布的艦長暗沙、仙賓暗沙、信義暗沙、海口暗沙等,實際上不是暗沙,而是礁,這次公布都改為礁;1947年公布的北子礁、南子礁實際上不是礁,而是島,這次公布都改為島;1747年公布的畢生島、玉諾島等,實際上不是島,而是礁,這次公布都改為礁等。
第四,採用漁民習用地名作為標準地名及與部分標準地名相對照,使歷史悠久、流傳民間的漁民地名公諸於世。
其中,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採用漁民習用地名,是最重要的特點,最主要的成果。
2 漁民習用地名與瓊人俗名
漁民習用地名或當地漁民習用地名,又叫漁民地名,都是瓊、粵漁民給南海諸島的命名,是南海諸島土地名。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使用的漁民習用地名共129個,除「月牙島」一名外,其它128個全是海南島漁民給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命名,海南島漁民給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命名,叫南海諸島瓊人俗名。「瓊人俗名」一詞,最早見諸文字的是《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彙編》(陳天賜編,1928年6月)及《調查西沙群島》(沈鵬飛編,1928年)二書中提到的瓊東縣人李德光等呈報的「承領經營吧注島及吧興島種植漁業計劃書」所附《西沙群島圖》(圖1)及圖說。在該圖中有雙帆、長島、吧注、吧興、吧興谷、三圈礁、幹豆、鴨公、銀島、四江、三腳、二圈礁、老粗、圓島、尾島、大圈礁、白島仔、半路等18個地名,在每個地名之前均注「俗名」或「瓊人俗名」。而在圖說中稱:「民等承領之地為吧注島及吧興島(均系瓊人俗稱),於圖中均以紅色繪其周圍為記,而吧注島之位置則在長島(瓊人俗稱)之南端」,亦提到瓊人俗稱(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公開出版刊物中最早出現「瓊人俗稱」一詞的是1985年。
記載南海諸島瓊人俗名最多的是各種版本的《更路簿》和1973年海南行政區水產局、國營水產公司和海南水產研究所3單位組成的聯合小組編寫的《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產和水產資源調查報告》,前者共載南海諸島瓊人俗名114處,後者共載100處。
國內出版的書籍最早記載南海諸島瓊人俗名的是《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彙編》記載了吧(巴)注、巴興、圓島3個瓊人俗名;記載最多的是《調查西沙群島》記載了吧注(巴島)、小巴島、吧興、三腳島、四江島小三腳島等6個俗名。
3 漁民習用地名的地貌類型名稱及含義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的漁民習用地名,有些只列專名,而未寫通名,如幹豆(北礁)、石龍等;有的既標專名,又注通名,如黃山馬峙(太平島)、八辛郎(湛涵灘)、三筐(浪花礁)、石塘(永樂群島)、大壙(華光礁)、二圈(玉琢礁)、紅草門(紅草門)、五風(五方礁)、大羅孔(馬歡島)、墨瓜線(南屏礁)、貢士沙(貢士礁)、紅草線排(樂斯暗沙)等。其中峙、郎(廊、榔)、匡(筐)、塘、壙、圈、門、風、孔、線(沙)、線排等,都是漁民習用地名的通名。這些通名屬地貌通名,它反映了南海諸島的地貌特徵。
3.1 匡(筐)、圈、塘、壙、門、風和孔
南海諸島的珊瑚礁,在形態結構上以環礁為多。環礁包括兩部分:一是在外的環狀礁體,叫礁環;二是在內的被礁環包圍的淺水澙湖,叫礁湖。海南島漁民也把環礁分為兩部分,並給予形象、適當的命名。他們把包圍著淺水澙湖的礁環,因形如籮筐,而稱為「筐(匡)」,把被筐(圈)包圍的礁湖,因風浪比外海小,似水塘,而稱之為「塘」。礁湖被礁環包繞,比礁環低,如穴,又稱為「壙」。
海南島漁民除對礁環和礁湖分別稱為筐(圈)和「塘」、「壙」外,對整個環礁,也用筐、或圈、或壙來稱呼,即籠統地把環礁稱為筐、或圈、或壙。如西沙群島華光礁是典型環礁,在李根深手抄本《東海、北海更流簿》中稱「大筐」(自大筐去半路峙用銀坤三更)。在蘇德柳手抄本《更路簿》中稱「大圈」(自大圈至半路,用銀坤加二線醜未,三更)。蓬勃礁也是典型環礁,在《東海、北海更流簿》中稱「三匡」,在《更路簿》中稱「三圈」或「三壙」等。
環礁常有缺口,是礁湖與外海溝通的水道,海南島漁民對水道的稱呼,因其可供船舶進出,有如門戶、而稱為之「門」。如晉卿島與琛航島之間水道,稱為四江門;全富島與銀嶼間水道,稱為銀嶼門等。礁環上的暗礁或島嶼,稱為風或孔。海南文昌口音風、孔與方同音,故風、孔即「方」,地方的意思,五風(五孔)即環礁上5個地方(暗礁),羅孔即環礁上的兩島(羅與兩同音)。
3.2 峙、線(沙)、線排(沙排)和郎(榔)
對高潮也不被淹沒的島嶼和沙洲,海南島漁民稱之為「峙」,如珊瑚島稱「老粗峙」,西月島稱「紅草峙」,安波沙洲稱「鍋蓋峙」等。
對高潮淹沒、低潮顯現的暗礁,因常排列成串,遠望成線,海南島漁民稱之為「線」,如南屏礁稱「墨瓜線」,柏礁稱「海口線」等。海南音「線」與「沙」同,故暗礁又稱「沙」,如美濟礁稱「雙門沙」,六門礁稱「六門沙」等。
對低潮也不出露、淹沒海面下較淺的暗沙,海南島漁民稱之為「線排」、「沙排」,如樂斯暗沙稱「紅草線(沙)排」。
對低潮也不出露、淹沒海面下較深的暗灘,海南島漁民稱之為「郎」。因暗灘雖較深,但從事漁業生產圍網時,圍網仍受阻攔。海南話「攔」和「郎」同音,故稱為「郎(榔)」,如稱西沙群島湛涵灘為「八辛郎」,稱濱湄灘為「三筐大榔」等。
4 漁民習用地名中的具體島礁名稱及含義
漁民習用地名中具體島礁名稱,多能形象生動地反映島礁的主要特徵。現按1983年公布的地名順序逐一敘述。
幹豆(北礁):相傳曾有漁民在此拾得沉船遺下的幹蠶蟲,故名。
尾峙、尾島(金銀島):海南島漁民習慣稱東、東北為頭,稱西、西南為尾。尾峙在永樂群島最西。
筐仔、筐仔峙(羚羊礁):是呈三角形封閉性小環礁故名「筐仔」。
筐仔嶼(筐仔沙洲):為筐仔(羚羊礁)上的小沙洲,因而得名。
圓峙、圓島(甘泉島):因島圓如鍋得名。
老粗島、老粗峙(珊瑚島):島上灌叢茂密,林冠參差不齊,表面望去,給人粗糙印象。
全富峙、全富、曲手(全富島):相傳該地多沉船,到此多能拾到財寶,故名全富。該島與鴨公、銀峙三島一起,看,上去像手肘,得名曲手。
鴨公峙、鴨公島(鴨公島);大部由礁石組成。島形似鴨公。
銀峙(銀嶼):相傳清代沉船於此留有銀子。
銀嶼仔(銀嶼仔):與銀嶼(銀嶼)共基一礁盤上,面積逾2000m,比銀嶼(0.01k㎡)小。
鹹舍、鹹且島(鹹且嶼)海南話「成澀」之諧音,鹹澀是吝嗇的意思。該處海產不豐, 故名。
石嶼(石嶼):該島是由沙、海灘巖、珊瑚礁結成巖礁故名。
四江門、四江島、世江峙(晉卿島):該島與老粗、圓峙和三腳構成一矩形,從東北方到其中,必經該島,如同門戶,故名。
三腳、大三腳島三腳島(琛航島):島呈彎曲三角形得名三角,諧音三腳。一說該島與老粗、圓峙鼎足而立,故名。
三腳嶼、小三腳嶼(廣金島):與三腳(琛航島)共處一礁盤,比三腳小。
二筐、二塘、二圈 (玉琢礁):以距離「上七下八島」遠近為標準玉琢礁排行第二,為第二個環礁(筐、塘、圈)。
大筐、大塘、大圈(華光礁): 以距離「上七下八島」遠近為標準排行第一,又是西沙群島最大環礁。
白樹仔、白峙仔、白礁(盤石礁):是環礁礁盤上白色小沙洲。
半路、半路峙、螺島(中建島):雛形沙島。位於西沙群島最南又當到南沙群島中途,故名半路、半路峙。該島盛產馬蹄螺得名螺島。
上七島、東七島、上峙(宣德群島):見「西八島、下八島、下峙」。
貓注、吧注、貓島(永興島):海南音「注」與「峙」同。相傳島上多鼠,漁民攜貓防鼠逸野成野貓,遂名貓注。一說「吧」是有把握的意思,永興島是西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面積160k㎡),且樹木高大,是航行中容易找到的目標,因名吧注。
小巴島(石島):與吧注同在一礁盤上,面積僅0.08k㎡,比吧注小故名。
七連嶼:原由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和南沙洲等7個島嶼和沙洲組成。海南島漁民稱之為「七連」、「七連峙」。
紅草一、紅草島(南沙洲):沙洲上生長紅色馬齒莧,從南向北的順序,南沙洲排列第一,是第一個紅草沙洲,故名。
紅草二(中沙洲):是第二個紅草沙洲,故名。
紅草三(北沙洲):是第三個紅草沙洲,故名。
三峙、三島(南島):自永興島始經南沙洲,此為第三,故稱三峙。
石峙、石島(中島):海灘上有海灘巖出露故名。
長峙、長島(北島):島呈長條形得名。
船暗島、船晚島(趙述島):即船隻可轉來避鳳的處所之意。
船暗尾、船晚尾(西沙洲):位於「七連嶼」最西,船暗之西(尾)部故名。
巴興島、貓興、吧興島(東島):「巴」指有把握,「興」指興旺。該島海產豐富,到此生產,定能豐收,故名巴興。
尖石、雙帆(高尖石):南海諸島中唯-露出海面的火山島,成三級塔形,周圍陡峭壁立,遠望似帆船,因而得名。
北邊廊、北邊郎(北邊廊):郎(廊)即暗灘。因位於湛涵灘北面而得名。
三筐大榔、三筐大郎(濱湄灘):因近三筐(浪花礁)得名。
仙桌、八辛郎(濱湄灘):海南音仙與辛相同。由3組暗沙組成品字形。
三匡、三筐(浪花礁):以距離「上七下八島」遠近為標準,該環礁排列第三,即第三個環礁(筐)。
老粗門(老粗門):珊瑚島與甘泉島間通海水道因老粗峙(珊瑚島)得名。
銀嶼門:全富島與銀嶼間水道,瓊人俗名為銀嶼門,因銀嶼得名。
四江門、四江水道(晉卿門):晉卿島與琛航島間水道,因四江門(晉卿島)得名。
紅草門(紅草門):「七連嶼」與永興島間水道。因紅草沙洲得名。
雙峙(雙子群礁):群礁上有兩小島,距離相近,有如孿生兄弟故名雙峙。海南話「羅」與「兩」同音,雙峙又稱「奈羅」。
貢士沙、貢士線(貢士礁):三角形封閉性環礁,低潮出露。
奈羅上峙(北子島):在奈羅(雙子群礁)偏東北故名奈羅「上」峙。
奈羅下峙、奈羅峙仔(南子島):南子島在奈羅偏西南而得名。
奈羅線仔(奈羅礁):因近奈羅上峙而得名。
奈羅角、奈羅谷(永登暗沙):海南島民「角」、「谷」同稱。指地形尖突、礁石出露或偏遠者。永登暗沙在奈羅(雙子群礁)東北16海裡東北端有一礁塊出露,因而得名。
紅草線、南奈羅角(樂斯暗沙): 處奈羅角以南,遂稱南奈羅角。沙洲尾部有鐵蔥(紅草)生長,得名紅草線。
鐵峙群礁(中業群礁):因群礁上的鐵峙(中業島)得名。
鐵峙線排、鐵峙鏟排(鐵峙礁):海南話「線」與「鏟」同音,因鐵峙得名。
梅九(梅九礁):在中業群礁東環礁,礁盤似求神問卜用的杯夾,海南俗稱「梅九」,因而得名。一說礁盤似玳瑁脊上最後兩片鱗,這兩片鱗海南話稱「梅九」,故名。
鐵峙(中業島):中業群礁西環礁北面有3個珊瑚礁成串,位居海面附近,時隱時現,遠望如水中鐵鏈,漁民稱之為「鐵鏈」。中業島與鐵鏈共居同一環礁礁盤,故名鐵峙。
鐵線(鐵線礁):鐵線即鐵鏈,因是線(礁),名鐵鏈線,簡稱鐵線。
醜未(渚碧礁):從鐵線取醜未方向可達該處,故名醜未。
雙黃(雙黃沙洲):低潮時有一對狀如蛋黃的珊瑚礁露出海面,故名雙黃其中有一個礁上有沙洲。
第三峙(南鑰島):海南島漁民到南沙群島生產,以雙子群礁為第一站,中業島為第二站,南鑰島為第三站,因而得名。
銅鍋、銅金(楊信沙洲):因沙洲和礁盤均呈圓形,有如銅鍋故名。
褲歸(庫歸礁):有兩個礁塊共居一個礁盤上形如褲襠海南方言,「襠」念「歸」,褲襠叫褲歸。
黃山馬、黃山馬峙(太平島): 海南文昌話稱嶺為「馬」,山馬即山嶺。太平島是南沙群島面積最大的島嶼,海上望去似嶺,故名。
馬東、黃山馬東(敦謙沙洲):因位於黃山馬(太平島)東而得名。
高佛(舶蘭礁):九章環礁北端,礁盤呈卵圓形。
銀餅、銀鍋(安達礁):礁盤上有不少圓盤狀礁塊出露。
南乙、南密(鴻庥島):島呈橢圓形,有礫堤圍繞,中為窪地。
南乙峙仔、沙仔(南薰礁):鄰近南乙,其上有高2m沙堆,面積比南乙小故名。
東南角(小現礁):在大現礁之東南,因而得名。
勞牛勞(大現礁):為無缺口之小環礁,表面海水似「流不流」,諧音而成「勞牛勞」。
西北角(福祿寺礁):在大現礁之西北,因而得名。
九章(九章環礁):海南話「九」是「多」的意思,章指障礙,群礁多險礁,障礙就多,故名九章。
秤鉤(景宏島):景宏島與大秤鉤(赤瓜礁)是九章群礁僅有的兩島,因大秤鉤而得名。
南門(南門礁);南門礁的礁門在北面,船舶需向南駛入礁湖,故名南門。
西門(西門礁):西門礁的礁門在東面,船舶需向西駛人礁湖,故名。
東門(東門礁):東門礁的礁門在西面船舶需向東駛人礁湖,故名。
長線(長線礁):為長形暗礁。
牛軛(牛軛礁):外形酷似牛軛。
染青峙(染青沙洲):因沙洲附近海水青綠而得名。
赤瓜線(赤瓜礁):海南島稱海參為瓜。該處盛產紅海參遂名赤瓜。有礁塊高出海面1.3m,為一礁島,礁盤形狀如秤鉤,又稱大秤鉤。
鬼喊線(鬼喊礁):因多礁灘經風浪拍打,呼呼作響,浪嘯之聲不絕,有如「鬼」喊。
秤鉤線(華礁):因近秤鉤(景宏島)得名。
上士戊(永暑礁)海南文昌話,「」是「堆」的意思。低潮時有礁石露出、礁塊堆疊故名。一說因該處地形複雜海水激騰翻浪不止像是自下向上湧,「上」意為上湧、上翻。
火哀(火艾礁):長形環礁像海南島用椰絲捲成的點火繩,俗稱火哀。
紅草峙(西月島):島上有紅色或紫色馬齒莧類草木植物生長,因而得名。
大羅孔、羅孔(馬歡島):馬歡島與費信島居同一礁盤上,羅孔意為兩島,因馬歡島比費信島大,故名大羅孔。
羅孔仔(費信島):費信島比馬歡島小仔為小之意,故名。
五孔、五風(五方礁):指礁盤上5個地方(礁)。文昌口音「孔」與「方」相同,故名。
五方尾:為五方礁中一礁石,因居環礁西南端,海南島漁民稱之為「五方尾」。
五方頭:為五方礁中一礁石,因居環礁東北端海南島漁民稱之為「五方頭」。
半路半路線(半路礁):據蘇德柳抄本《更路簿》載:「自五風去魚鱗用辰戍四更收,對東南,半路有線一隻,名日半路線」。
鱟藤(鱟藤礁):低潮時出露一串串礁石,似鱟產卵像藤一樣相連接,故名。
三角、三角礁(三角礁):為三角形環礁因而得名。
祿沙、一沙(祿沙礁):三角形環礁東北一小礁。
雙門、雙沙(美濟礁):環礁南面有兩個礁門,用門數給環礁命名指兩個門的環礁。
雙挑、雙擔(信義礁):橢圓形環礁上有四塊礁石,望去像兩付擔子,故名。
腳跋(海口礁):圓形小環礁,無缺口,礁湖水渾色黑,似海南島陶製洗腳盆——「腳缽」,仿音而成。
海公(半月礁):漁民供奉的「神」男神稱「公」,女神稱「娘」。半月礁東南有傾斜巖層出露像似漁民供奉的男海神,遂名「海公」。
石龍(艦長礁):狹窄環礁,有條狀礁石,因而得名。
斷節(仁愛礁):礁環南半部斷成數段(節),互不相連,故名。
魚鱗(仙賓礁):環礁西北端和東南端有不少礁塊突起星星點點,片片相間,狀如魚鱗。
牛車英(牛車輪礁): 海南方言,輪讀英音。低潮時,礁盤出露呈渾圓形,像是海南木製牛車的輪子,故名」牛車英」。
東頭乙辛(蓬勃暗沙):在南沙群島東面,《更路簿》載: 「自魚鱗(仙賓暗沙)至(東頭)乙辛(蓬勃暗沙)使乙辛二更」。即自仙賓暗沙取乙辛方向航行,可到南沙群島東面的蓬勃暗沙。
眼鏡(司令礁):長形環礁中有沙洲,將湖一分為二,狀如綠色眼鏡。
無乜線(無乜礁):「無乜」為粵、瓊方言是「沒有什麼」之意。因該環礁有火山巖或火山物質,海產不豐,沒有什麼可捕撈。
惡落門(南華礁):環礁南端有一口門,內寬外窄,口門朝東南,不對風向,帆船難人,得名惡落門。粵、瓊方言「惡」是難的意思,惡落即難落、難人、難進故名。
六門、六門沙(六門礁):環礁有6個口門。
石盤(畢生礁):礁盤西南部出露一大而平礁石,似磨盤。
深圈(榆亞暗沙):為沉沒環礁礁湖水深。
二角(二角礁):深圈北段尖突部分一礁石, 故名。
浪口(浪口礁):深圈西段一礁石,高潮仍出露。
線排頭(線排礁):深圈東段一珊瑚礁為暗沙,又居東,故名。
簸箕(簸箕礁):為小環礁,其橢圓形環礁輪廓似簸箕。
大光星(光星礁):「光星」是海南島漁民對金星的俗稱。該星或晨現於東,或昏現於西。大光星與光星仔位於同緯度,一東一西猶如光星,因一大一小分別稱大光星和光星仔。
光星仔(光星仔礁):見「大光星」。
銅鐘(南海礁):西北一東南向環礁,淺湖中有沙洲,似銅鐘之鐘錘。
海口線(柏礁):東北至西南方向伸延的石排,礁盤以礁頭多為特點。
單柱(單柱石): 柏礁西南端一大礁石,高46m狀如柱。
鳥魚錠(鳥魚錠石):柏礁東北端高出海面1.8m一群礁石,狀如錨錠,漁民稱「鳥魚錠」。
鍋蓋峙(安波沙洲):是中國最南陸地。發育在圓形礁盤上,礁盤四周陡峭形似鍋蓋。
銅銃仔(華陽礁):鄰近大銅銃(東礁), 比大銅銃小因而得名。
大銅銃(東礁):礁形似銃(古時大炮)。
弄鼻仔(中礁):鄰近大弄鼻(西礁),比大弄鼻小。
大弄鼻(西礁): 環礁形似鼻窿,海南口語成窿鼻。因「降」音近「弄」遂成弄鼻。
鳥仔峙(南威島):該島海鳥眾多尤其產卵期間,海鳥群集,因而得名。
西頭乙辛(日積礁): 從鳥仔峙取乙辛方向,可達日積礁,與東頭乙辛,一東一西,遙遙相對。
石公釐(彈丸礁):礁盤東部有大群高出海面1.5~3m的礁塊,一個接著一個豎著,海南方言大石頭叫石公像是石頭搭成的籬笆,因名石公籬,諧音成石公釐。
五百二(皇路礁):相傳有人在此拾得五百二十塊錫錠,故名。近代海南潭門縣林玉樹也曾在此拾得錫錠。
丹積、丹節(南通礁):「節」是礁石出露單位。礁盤上有一高1.2~1.8m礁石出露,故名單節,諧音成丹節、丹積。
墨瓜線(南屏礁):因盛產黑海參得名。
沙排(曾母暗沙):中國領土最南點。沙排指暗沙,本是通名,作專名用。
5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採用漁民習用地名的意義
中國人民很早就在南海諸島從事生產活動,對南海諸島的一島一礁都很熟悉。根據約定俗成的習慣,漁民對南海諸島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分別給予命名。這套地名叫做南海諸島漁民習用地名。其中除東沙群島漁民習用地名月牙島外,全是海南島漁民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命名,是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漁民習用地名。
漁民習用地名,多以「更」和「路」的形式記載於《更路簿》中。「更」是指漁船從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時間或距離,「路」是指航行針路,即航向。針路是用中國古代發明的羅盤測定,用羅盤方向表示的,即把圓周分成24等分,用四維、八幹、十二支來表示24個方位。每條更路均包括起訖地點、針路和更數。如「自貓注去幹豆,乙辛兼辰戌,四更收」,意思是自貓注(永興島)去幹豆(北礁)用乙辛兼辰戌針(285°~300°)四更(約8h)可以到達。海南島漁民除用更路確定島礁具體位置外,還用羅盤方位給島礁命名,如醜未(渚碧礁)、東頭乙辛(蓬勃暗沙)、西頭乙辛(日積礁)等。這表明漁民習用地名具有民族性,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漁民習用地名中,有的與中國古籍記載的南海諸島地名相一致。在海南島漁民收藏的《更路簿》中,多載有漁民習用地名「石塘」,如「自石塘世江門出,上貓注,用甲庚,五更收」(蘇德柳本《更路簿》)。據記載判斷,漁民習用地名「石塘」指西沙群島的永樂群島,這和北宋以後古籍記載西沙群島為「石塘」相一致;又在《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產和水產資源調查報告》中,載有漁民習用地名「鬼喊線」,它位於南沙群島的九章群礁,而在明顧玠《海槎餘錄》中,載:「千裡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裡外,……萬裡長堤在其南,波流甚急,舟入回溜中,未有能脫者……又有鬼哭灘,極怪異……」。據分析,「鬼哭灘」亦在九章群礁,且粵瓊言,「喊」是「哭」的意思,漁民習用地名「鬼喊線」應是《海搓餘錄》記載的「鬼哭灘」。漁民習用地名與古籍記載地名一致,說明他們之間有一定淵源關係,反映漁民習用地名也是中國古代人民對南海諸島的命名。
在漁民習用地名中,可以看到:海南島漁民很早就把環礁分為「筐」和「塘」(或壙)兩部分。把珊瑚礁體按距離海面深淺分為峙、線(沙)、線(沙)排和郎4類,這些都與近代的分類相似。海南島漁民對島礁的命名,是根據島礁的不同特徵,而這些地名所反映的特徵,有不少和現狀大致相符。表明漁民習用地名具有一定科學價值,是世代漁民長期在南海諸島從事生產實踐的產物。
漁民習用地名中有以當地語言命名的,如峙、鹹舍、五方、羅孔、褲歸、牛車英、赤瓜、無乜、惡落、九章、鬼喊線等;有以當地使用物命名的,如火哀、梅九、腳跋等,表明漁民習用地名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地方性突出,是地道的中國勞動人民的命名。
據統計,漁民習用地名總數達130多個。對同一地點的名稱(地名)記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國內外書刊有關瓊人俗名記載和各種《更路簿》以及《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產和水產資源調查報告》對瓊人俗名記載中,幾乎相同,顯示漁民習用地名具有穩定性。
據調查,目前海南島漁民赴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從事漁業生產時,許多仍使用《更路簿》作為航行指南,他們能順口背誦更路,熟悉漁民習用地名。可見,漁民習用地名是南海諸島地名中使用率最高的地名。
綜上所述,漁民習用地名是來歷清楚,證據充分,有案可查,歷史久遠,內容豐富,流傳民間,影響廣泛的,是地道的中國人的命名。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是中國政府第4次,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第1次對南海諸島的命名。它與以往3次命名相比,最主要、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名從主人」的原則,大量採用漁民習用地名,總數達129個,包括4個實際已用作標準名稱(銀嶼門、七連嶼、五方尾、五方頭),而未列出漁民習用名稱的地名。在129個漁民習用地名中,有48個作為標準地名(含用漁民習用地名諧音的),有81個作為「當地漁民習用名稱」列出,與標準名稱相對照,從而把南海諸島官方地名與漁民地名匯合起來。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大量採用漁民習用地名,其意義是很大的。漁民習用地名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它的採用和公布,有利於永久保存這一寶貴文化遺產;漁民習用地名形象生動,有的能望名知意,它的採用和公布,有利於普及這套具有群眾基礎的地名;漁民習用地名流傳於民間,尤其流傳於海南島,它的採用和公布,有利於擴大土地名的影響和使用範圍,提高使用率;漁民習用地名是地道的中國人的命名,它的採用和公布,有利於減少外來影響,維護國家的尊嚴;漁民習用地名歷史久遠,它的採用和公布,證明最早給南海諸島命名的是中國人民,最早總結南海諸島航行經驗的是中國人民,南海諸島的主人是中國人民。
總之,1983年審定公布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現行南海諸島地名)及其對漁民習用地名的大量採用,是在地名命名方面對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的維護,是從地名角度重申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來源:《熱帶地理》2005年 第2期
作者:劉南威
選稿:周辰
編輯:林麗婕
校對:程亮
責任編輯:郝志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