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西堤桃花美景勝似江南(湖山有真意欲尋已惘然)
2023-09-23 00:09:40 3
今天頤和園萬壽山西側的山坡上,有一座四面無牆的三敞軒亭。上懸匾額,題曰:「湖山真意」(一說此匾書於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九,一說題於光緒間)。故此建築常被稱為「湖山真意亭」或「湖山真意軒」。一般認為,「湖山真意」的典故出自陶淵明《飲酒》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此說可從。
「湖山真意」(選自《北京古建築》,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
「湖山真意」原名「清音山館」,早在清廷修建清漪園時已有興建。據說是乾隆皇帝欣賞音樂之所,乾隆有《清音山館》詩云:「地籟悠然無籟閒,虛軒如翼冠孱顏。魯山詩趣分明是,不在煙波縹緲間。」(《清高宗純皇帝御製詩》卷八十三)詩中所謂「魯山」,指的是唐人元德秀(約公元695-約公元754),因為他曾任魯山令,故稱。元德秀精通音律,有《破陣樂辭》《季子聽樂論》《廣吳公子聽樂》等,乾隆帝用此典故來形容在此聽樂的美妙。
中國古代的木質建築,在歷史長河中往往難免兵焚之禍,清音山館也如此。清鹹豐十年(1860),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音山館毀於英法聯軍的兵火。至光緒年間,清廷重修頤和園時,遂在清音山館的原址改建了一座三間敞廳的「湖山真意」軒。
此軒何以名曰「湖山真意」呢?最直觀的理解,此軒位於萬壽山上,南可望見昆明湖水,自可欣賞湖山之美。然而細細尋味,此軒位近山巔,距「智慧海」尚不遠,於此實不可覽視萬壽山風光;若是觀昆明湖,其位置又未必如「佛香閣」之景色開闊。實際上,「湖山真意」本是西觀玉泉山的佳所。羅健敏先生在《別了,湖山真意》一文中回憶了他1955年考入清華建築系時,經老師指點而感受「湖山真意」的故事。一行人登至「湖山真意」軒,於軒亭北望,只見農田開闊,無甚景色。而當他們站在軒亭中間,透過廊柱及欄杆形成的景框往西看時,卻震撼了一班建築系的學生:「這座閣西面的兩側木柱,與上面的橫額及花眉子,同下面的木製坐凳欄杆,剛好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畫框。透過這個畫框向西望去,玉泉山的美好輪廓靜立眼前,山巔上一尖一圓兩座小塔畫龍點睛;山下是一片清風寧靜的水稻田。因為是水田,水是淺淺的,水波不興,卻比湖水更靜,更有水面之美,它像鏡子一樣倒映著青山綠樹。更遠處則是燕山餘脈的遠廓隱約於蒼茫之中,水汽微蒸,薄霧靄靄,朦朧中與無盡蒼天一起勾出有山有水的詩的意境。」(金磊主編《中國建築文化遺產5》)
魏大中繪《湖山真意》
所謂「湖山真意」,原不必與萬壽山、昆明湖相關。其真正指向的乃是一二十裡外的玉泉山及水田,乃至百裡之外的燕山。建築者巧妙地借景成軒,以有限空間狀無限景色,更將建築部件擬態成畫框,形成一幅淡雅的白描山水詩意圖。見得此景,人與湖山竟已不似「看」與「被看」的關係,中國藝術講究「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在於此。所謂「湖山真意」,非在廊柱、木凳間,實已是心中造化,天體流行。便是今日西山腳下已無水田,心境若至此,亦是鳶飛魚躍。此亦可謂「湖山真意分明是,不在煙波漂渺間」了。
園林建築專家陳從周在講述「湖山真意」風景時,亦曾有意無意間提到明人米萬鍾(1570-1628)的一首《海澱勺園》詩:「幽居卜築藕花間,半掩柴扉日日閒。新竹移來宜作徑,長松老去好成關。繞堤儘是蒼煙護,旁舍都將碧水環。更喜高樓明月夜,悠然把酒對西山。」勺園舊址位於今天海澱的巴溝村、六郎莊一帶,火神廟(位於今北京市八一學校以北、北京大學以南)以北,西與清華園為鄰,則勺園「悠然把酒對西山」所「對」之西山,亦當為玉泉山。其「繞堤儘是蒼煙護,旁舍都將碧水環」的山水,自可視為「湖山真意」的直觀描寫。可見早在明代,西山一帶的文人已採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之法修建園林了。而「悠然把酒對西山」一句,正是化用陶詩的語典來描寫玉泉山的詩意,我們說「湖山真意」典故源於陶詩,有了米萬鍾這首詩的過渡,似乎就更為順暢了。
今天的「湖山真意」軒外,緊臨軒閣栽種了一片松樹林,因而今天向西眺望,除了松樹便什麼也看不見了。此外,今日軒中設一處小賣部,出售飲料與食品。因而便是站在軒亭中央,湖山的畫框亦被商店櫃檯所遮,見得商品,見不得湖山了。直到某一日,後來的人們從未見過所謂的「湖山真意」,則這個名字,許也就要被人遺忘了吧。於漸被遺忘之處追憶往事,所謂湖山之「真意」,或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