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制度(為生態環境管控定規矩)
2023-09-23 14:23:09 3
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制度?「我不是生態環境系統的工作者,但我認為生態環境部門編制的『三線一單』是一項抓住了我國具體情況的開創性工作,是針對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出的一劑良藥」,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制度?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制度
「我不是生態環境系統的工作者,但我認為生態環境部門編制的『三線一單』是一項抓住了我國具體情況的開創性工作,是針對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出的一劑良藥。」
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長江經濟帶戰略環境評價重慶市、四川省「三線一單」成果審核會上的一番話。
來自生態環境部有關司局、「三線一單」技術指導單位和有關省市的同志以及特邀專家日前齊聚一堂,審核兩地現有成果,提出修改完善與落地應用建議,為成果的入庫和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審核會現場,可以容納一百餘人的會議廳裡座無虛席。來自重慶市和四川省的同志先後介紹當地的「三線一單」成果,從容自信。
「『三線一單』就像是給生態環境問題開的一劑中藥,因為它用的是系統診斷、整體調理的方法。」四川省評估中心技術組負責人廖嘉玲說。
系統診斷,意味著多要素、跨部門整體集成,意味著海量數據的梳理整合。「當時真覺得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廖嘉玲回憶起一頭扎進數據裡的那段日子,「我們對14個省級相關部門和21個市州開展了兩輪以上正式基礎資料搜集,拿到標準文件200餘盒、電子資料超過1300G,這意味著巨大的工作量。」
在充分掌握數據、分析「三線」情況的基礎上,川渝兩地抓住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這一核心,「劃框子」「定規則」,統籌劃定優先、重點和一般三類環境管控單元,對環境管控單元提出了具體的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建立了覆蓋全域的生態環境分區分類管控體系。比如重慶市劃分了700多個管控單元,四川省劃分了900多個管控單元,今後每個區域在開展各類開發活動時,就可以直接對照管控要求判斷選址是否可行,資源環境利用效率和汙染物排放要達到什麼水平,防控生態環境風險要有多大投入,大幅減少政府和企業早期決策的風險,提高後續行政審批的效率。
與會專家們聽取匯報,審閱面前擺放的「三線一單」文本、圖集、研究報告和成果數據等材料,還不時提筆記錄。隨後,專家們紛紛發言,為進一步完善「三線一單」成果貢獻智慧。
「以大氣汙染治理為例,隨著末端治理的潛力越來越少,能源結構調整已經成為關聯度最高的一個方面。因此,我建議對應不同時段的大氣汙染減排目標,進一步明確能源約束,特別是煤炭消費量的約束。」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說。
「重慶對技術指南的完成度相當高,可以說是『三線一單』技術工作的樣板;四川根據地方特點增加了很多自選動作,比如區域開展的地質環境評價專題研究,對當地特色行業如白酒、電子等的差別化環境準入研究等。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今天兩個成果通過驗收只是第一步,對成果質量的真正考驗在應用。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技術團隊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我們對口指導單位會和地方的同志們一起繼續努力。」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總工程師王亞男說。
評審會也是交流經驗的好機會
「長江經濟帶省市的經驗非常珍貴,這次參會我們了解到不少好做法,受益良多。」休息的間歇,列席會議的陝西省生態環境廳環境影響評價處處長李強邊翻看筆記邊說。
據了解,全國「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分為兩個批次,第一批為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青海省,其他19省區市為第二批。此次審核會上,生態環境部特邀黑龍江、山西、陝西和海南4個省生態環境廳的有關同志列席會議,提前觀摩「實戰」。
編制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重慶市就在工作推進上想辦法。「市委、市政府將『三線一單』編制工作納入年度市級黨政機關和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績目標考核,也就是說,工作完成情況直接關係到『一把手』的工作實績。」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溫汝俊介紹道。
「這項工作的難點在於,成果不僅要拿得出來,還要得到各部門、地市的認可,按此操作,落實落地。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紮實協調,壓實責任。」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表示。
會上,川渝兩地總結了與有關部門溝通銜接的經驗。一趟趟交流拜訪,一次次思想碰撞,一份份意見反饋,都加深著彼此理解,推進著相互協作。
「重慶市還充分發揮直轄市體制優勢,市級和區縣同步編制,多次研討,確保成果既能解決全市共性問題,也能解決各區縣個性問題。」重慶市技術組的同志分享當地實踐。
當聽到四川省堅持省際統籌、市州對接,針對成都、德陽等高精度重點區域進行多輪調研的經驗時,有人立刻舉起手機,拍下了大屏幕上的那頁幻燈片。
作為先導省份,四川省還先行先試,將「三線一單」寫入地方立法,確定了「三線一單」的法律地位,為成果實施提供硬保障。
先行先試,探索成果應用
經過討論,重慶市和四川省「三線一單」成果通過審核。但這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是推進成果應用。」劉志全指出。
在「三線一單」編制過程中,川渝兩地邊應用、邊修改、邊完善,積極探索如何用「線」管住空間布局,逐步解決產業結構、產業布局不合理問題,如何用「單」規範發展行為。
「我提前看過文本,也詳細了解過情況,重慶市『三線一單』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內容協調一致,做到了空間數據互認,實現了『多規合一』,很了不起。」重慶市規劃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蘭昀看著成果圖集,十分激動。
說起成果對規劃的支撐,重慶市技術組一名同志舉例介紹道:「菜園壩至江津鐵路項目還在前期論證階段的時候,我們就注意到,鐵路沿線臨近三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此,我們提出,下一步要著重論證鐵路選線對這4個生態敏感區域的環境影響。」
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工業區是成都市重塑空間結構的主要工程,對照著一份工業區數據與「三線一單」成果疊加地圖,廖嘉玲說:「從圖上我們能看出來,工業區距離老鷹水庫約6.5千米,有4.7千米的工業區與老鷹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疊,應當嚴控產業發展。」經過溝通,當地調整了衝突區域的規劃布局,用地性質由原來的製造物流混合用地調整為倉儲物流用地,並且明確禁止設置危險化學品倉庫。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成果落地應用上先行先試,努力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四川經驗』。」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雷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