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死當
2023-10-06 13:04:45 3
明朝嘉靖年間,江南涇縣有一家絲綢鋪,鋪主姓楊,人稱「楊掌柜」,富甲一方。楊掌柜有個兒子叫楊聰,自小聰明過人,楊掌柜一心指望他長大以後能夠金榜題名,光耀門庭。事與願違的是,楊聰十六歲那年染上了賭博惡習,任楊掌柜怎麼規勸、責罵也無濟於事,讀書習文之事自然隨之荒廢了下來。
楊聰十九歲那年,楊掌柜病倒了,並終於不治而逝。沒有了父親管束的楊聰,賭博起來更加沒有節制,一年時間不到,就將他在家裡所能找到的銀兩給輸了個一乾二淨。
這一天,手頭沒了銀子的楊聰,在家裡翻箱倒櫃,終於翻出了一張紙片,他仔細一看,頓時欣喜若狂。因為,那是一張當票。
當票是涇縣城裡的崔記當鋪開出的,典當之人正是楊聰的父親楊掌柜,而當票上沒有寫明所當之物為何種貴重物品,只寫明那是一隻上了鎖的木箱,當票開出的日期是楊掌柜離世之前的第十天,而奇怪的是,當票之上並沒有寫明當銀是多少。
楊聰知道,崔記當鋪的崔掌柜,是父親的一位相處了數十年時光的老朋友,父親對他很是信任,所當之物肯定價值不菲,說不定還是什麼價值連城的寶物呢!
楊聰立即趕到了崔記當鋪,崔掌柜仔細看了看當票,讓楊聰報出贖當的信物。楊聰不禁呆了:贖當不要當銀,卻索取信物,哪家當鋪有這樣的規矩?
見楊聰發愣,崔掌柜提醒道:「贖當的信物在《論語》裡,你父親來當那隻木箱時,特意叮囑過我,你只有說出那個信物,才能贖走那隻木箱。」楊聰不禁又是一愣:一部《論語》,寫下了多少的事與物,我哪裡能夠知道那信物指的是哪一件?想到這,他連聲請求崔掌柜把那隻木箱交給他,並提醒崔掌柜說,反正他的父親已不在人世,還要啥贖當的信物?
崔掌柜卻輕輕地搖了搖頭:「我和你父親交往多年,從來沒有失信於對方,況且這是他臨終前唯一叮囑過我的事情,所以,我絕對要親耳聽你報出那個信物,才能將木箱移交給你。」
楊聰苦苦央求了半天,崔掌柜就是不肯鬆口,楊聰只得悻悻然回到家中。
唉聲嘆氣了一會兒,楊聰忽然靈機一動:既然那信物就在《論語》中,我何不在那部書中找找看,說不定就撞上了大運,到那時,我不就可以賭個痛快淋漓了嗎?
第二天一早,楊聰急匆匆地又趕到了崔記當鋪,將自己揣摩出的信物,說給崔掌柜聽了。崔掌柜卻又搖了搖頭:「不對,對不上啊……」楊聰只得回到家中,又翻起書來……
從此之後,隔三差五,楊聰就會去崔記當鋪一趟,卻又都失望而歸,無奈的他常常對人感嘆:「要找出那不知為何物的信物,才能贖當,這……這不成了死當嘛……」
轉眼,日子過去了半年,這一天,崔掌柜忽然想起,楊聰已經有一個多月時間沒來自己的當鋪了,於是,他匆匆趕往楊家探望。
來到楊家,崔掌柜發現楊聰正坐在窗前,讀著一本書,他伸頭一看,正是《論語》,於是問道:「賢侄,琢磨出那件信物是啥了沒有?」楊聰回答:「還沒琢磨出,不過,我發現《論語》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好書,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崔掌柜點了點頭,然後仔細打量了一下楊聰,發現他面黃肌瘦,顯然,那是飽一餐餓一頓的結果。
崔掌柜來到街上,買了一些米、菜,然後送去楊家……從那天開始,每隔十天半個月,他都會派出夥計,買些米、菜送給楊聰。
兩個月後的一天,崔掌柜再次來到楊家,發現楊聰正在讀書,而那本書,卻不是《論語》。在他的書桌上,擺放著筆墨紙硯,並有一篇剛寫就的文章。
崔掌柜不由得重重地點了點頭,然後問楊聰道:「你咋不看《論語》,而看起其他的書,還做起文章來了?」楊聰臉一紅,道:「《論語》我還在看,我還想靠它贖出那隻木箱呢!不過,因為常看《論語》,我感到讀書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情,於是就讀起了其他的書,並學著寫起了文章……」
日子一晃過去了三年。這天,崔掌柜匆匆來到楊家,從懷裡掏出一隻小布袋,塞到楊聰的手上。楊聰解開布袋一看,發現裡面裝著白花花的銀子,足有一百兩之多,他不禁愣住了:「崔叔,你這是幹啥?」卻聽崔掌柜道:「賢侄,這是你趕考的盤纏……」
原來,最近崔掌柜發現,楊聰一連幾天都來到自己的當鋪要贖當,他不免吃了一驚:楊聰早就戒了賭,和那些賭友斷了來往,三年來,他只一心讀書習文,幾乎沒有來崔記當鋪贖過當,而現在,他如此急切地要贖當,莫不是又染上了賭癮,想在贖當成功後,去賭場裡痛痛快快地賭上一把?
經過一番打聽,崔掌柜發現楊聰並沒有染上賭癮,而他之所以要贖當,那是因為今年是大比之年,楊聰想去趕考,因此便又打起了那隻木箱的主意,想由此籌集趕考的盤纏。
知道了楊聰想贖當的原因,崔掌柜不禁喜出望外:老友的兒子想要趕考,真是天大的喜事!雖然楊聰仍然沒能報出贖當的信物,不能贖當,但自己作為他父親的老友,說什麼也要幫他一把。於是,崔掌柜取了一百兩銀子,送到了楊家。
手捧那一百兩銀子,楊聰不禁紅了雙眼:「崔叔,這三年多來,承蒙您的照顧,不時送來米、菜,才讓我能夠安心讀書習文,今天您又送來趕考的盤纏,這些債不知何日我才能夠還上?」崔掌柜連忙出言安慰:「賢侄不必感懷,待日後你贖出那隻木箱,還上這些債也就是了……」
半個月後,楊聰踏上了趕考之路。數月後,消息傳來:楊聰金榜題名,中了探花!
朝廷任命楊聰為浙江桐廬縣知縣,上任前,楊聰特意回了一趟涇縣,向崔掌柜辭行。臨別之時,楊聰向崔掌柜深施一禮,以感謝他的關照之恩。崔掌柜想了想,然後跺跺腳道:「罷了罷了!我原本打算在你考取功名之後,就把那隻木箱交還給你,但一想到你父親當年定下的贖當的信物,我便覺得自己萬萬不能失信於他。賢侄,你安心去上任,等你揣摩出你父親定下的信物究竟是何物時,那隻木箱便可以完璧歸趙了……」
楊聰在桐廬縣知縣任上,一幹就是四年,在此期間,他省吃儉用,積攢下了一些銀兩,託人捎回了涇縣,總算還上了當年欠下崔掌柜的趕考盤纏和米、菜錢。
四年後,楊聰升任宣州知府,他本想回到涇縣探望崔掌柜,但上任伊始便遇上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水災,大片大片的房屋、田地被洪水衝毀,百姓生活無著,他忙於四處賑災,自然便將探望崔掌柜一事耽擱了下來。
這天晚上,楊聰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原來,雖然朝廷撥下了錢糧,楊聰也想方設法籌集了一些,但因為災情太重,所以賑災之事,就不免捉襟見肘,而楊聰正是為此事煩惱得睡不著。
時間不知過去了多久,楊聰忽然一個鯉魚打挺下了床,翻出一本《論語》,仔細研讀了起來,讀到天明之時,他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草草吃了幾口早飯,楊聰領著幾位衙役,騎上快馬,直奔涇縣而去。
半天工夫過後,楊聰在涇縣街頭下了馬,徑直走進了崔記當鋪,向崔掌柜說明了來意。崔掌柜點點頭,道:「只要你報出信物,便可帶走那隻木箱。」
楊聰喝了一口茶,然後不急不緩地開了口。幾位衙役站在一旁聽了,臉上全都露出了一種奇怪的表情:知府大人,這不是在背書嗎?時間慢慢地過去,楊聰終於住了口。只見崔掌柜的臉上露出了微笑:「賢侄報出的信物,一字不差,可以贖當!」說著,便命夥計從裡屋抬出一隻木箱,交給了楊聰。楊聰當眾打開了那隻木箱,發現裡面裝滿了金元寶,足有三千兩之多,他不禁喃喃道:「這下,死當成了活當,終於可以解一解百姓的燃眉之急了!」而崔掌柜則走到屋外,衝著天空道:「老朋友,你的兒子走上了正道,並在今天贖當成功,你的遺願終於實現了!而我,也算是終於沒負你所託……」
原來,當年楊掌柜見自己的兒子楊聰沉迷於賭博之中不能自拔,料定若任由他如此下去,將來必定會將家產輸得一乾二淨,而自己那指望他金榜題名的願望必然會落空,於是,他悄悄將家裡絕大部分銀兩和值錢的東西,兌換成了金元寶,鎖進了一隻木箱裡。在離世前的十天,他把那隻木箱交給了自己非常信任的老朋友崔掌柜。
崔掌柜開了半輩子當鋪,卻是頭一回接下這樣的「生意」,因為說是典當,其實是保管,且責任重大。他開出了一張當票,作為憑證。因為實質是保管,所以沒有當銀,當票上自然也就沒有當銀多少的記載。而至於楊聰日後怎樣才能贖當,楊掌柜交代崔掌柜說,楊聰只有一字不差地背完那部《論語》,才能取走那隻木箱。而為了防止楊聰投機取巧,楊掌柜還特意交代崔掌柜,只能提醒贖當的信物在《論語》中,千萬不能對楊聰明說,那信物其實就是背誦一遍《論語》。
楊掌柜下此狠招,是無奈之舉,但也包含了他的一份做父親的苦心:楊聰若是想贖當,那麼,他必然要細細地研讀《論語》,如此一來,則必然重新喚起他對讀書的興趣,從而遠離賭博之事,走上正道……而事情正如楊掌柜所預料的那樣,楊聰重新捧起書本後,戒了賭,並考中了探花,當上了浙江桐廬縣知縣、宣州知府。
昨天晚上,楊聰為賑災的錢糧輾轉反側之時,忽然想起了自己家的那隻典當在崔記當鋪裡的木箱,便想到若是將那裡面的財物取出,必定能為賑濟災民派上用場。而在研讀《論語》之後,楊聰的心頭忽然冒出了一個主意:既然「信物」在《論語》裡面,那麼若是將它背誦一遍,不就等於報出了「信物」嗎?因為研讀多年,一部《論語》他早就背得滾瓜爛熟。只是在此次見到崔掌柜之前,他並不知道,他的這個主意,正與他的父親交代給崔掌柜的贖當條件不謀而合……
楊聰攜帶著那隻木箱,快馬加鞭,回宣州府賑災去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崔掌柜臉朝天空,說了一句:「老朋友,想不到,經過一番波折,你的兒子不但戒了賭,考中了功名、當上了官,而且在研讀《論語》的過程中,漸漸煉就了一顆仁慈之心,真是可喜可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