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第一年春節風俗(春節風俗之賀壽)
2023-10-24 21:41:38 3
接近臘月,村莊上一天天地熱鬧起來了,要辦的喜事也一樁接著一樁。當然,滿村子裡辦的最多的喜事就是「賀壽」。在大通河兩岸,這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直以來的一種流行。 一個人本命年將至時,親戚鄰居凡是相熟的人家會給予他隆重的祝賀。二十五歲的女子會收到來自娘家人的禮物,一雙襪子或是幾尺布。如果娘家的哥哥或是弟弟三十七、四十九歲,那她也會親手縫製襪子或是納上一雙鞋墊、鞋子,一針一線來表達對娘家人的心意。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那就是大壽了,必須非常隆重的舉行,在臘月進行「搶壽」,或在正月過壽。親戚朋友、兒孫鄉裡歡聚一堂,熱熱鬧鬧地來賀壽。當然,如果父母健在,是不能賀壽的。
親戚鄉鄰會給壽星精心蒸上一付壽桃饃,這是送出的最大的尊重和祝福。在糧食極為缺少的年代,那可是最奢侈的禮物。 過壽也是有儀式的,叫「上壽」。上壽時,先把壽星請上上座,還會請一位同房家的老人陪同,給兩位老人披紅掛彩,以表慶賀。家人會提前請先生為其寫祝壽詞在當天宣讀,內容主要是他為這個家如何操勞,為兒孫如何付出。農人不善在平日裡用言語表達對老人的感恩之情,在這天一切請先生代勞。接著壽星將依次接受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侄兒侄女、孫子重孫的跪拜,叩拜之後,就開始「餵飯」。壽星的兒子,會手端長壽麵,餵給壽星,以表達一片孝心。
再後來,過壽的節目也多了起來。兒孫分别致祝壽詞、切壽糕、發紅包,還要大傢伙一起扭秧歌,場面是越來越喜慶。記得二十年前,奶奶八十五歲大壽時,一大早鄉裡鄉親的都來了,他們七手八腳將一個太師椅,很快改造成為「八抬大轎」,把精心裝扮的奶奶請到轎子上,大家一哄而抬串巷走戶,著實風光了一下。而後鄉親再將壽星「藏」在某個鄰居家裡,等待父親們拿錢物來「贖」。鄉親們再用喜錢買來香菸飲料大家共同分享喜悅。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在今天的歡聲笑語中都是過往煙雲。笑得合不攏嘴的奶奶,滿臉的幸福和開心,享受著女王一樣的時刻。好一番熱鬧後才再把奶奶抬回宴席上,正式的儀式就開始了。
當然,壽星的家人也會款待前來賀壽的人,從那時儲藏的蘿蔔鹹菜、土豆酸菜,到今天的蛋糕美酒、大餐佳餚,推杯換盞之間,祝福與人情都被記錄,也被感懷。
從上古的先民時,當人們在這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繁衍生息,每一個日升日落都是一份歡喜,都是值得慶賀的。個體無法與山水共存,但人類可以。彭祖八百歲,那是多麼遙不可及的令人欣喜,而踏踏實實地度過每一段歲月,宛如經歷了一次輪迴,無論多麼辛勞,都會對上蒼心懷一份感激。 日子紅紅火火地過起來,一年到頭不僅有付出,還會有許多溫暖。那個佝僂著身子的人,任勞任怨無悔無憾,將所有的苦難默默收攏,只把一片燦爛綻放在今天。
大大的壽字貼起來,香噴噴的壽桃擺出來,尊老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傳承起來。家有一老,如獲至寶,何其有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