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2023-10-11 02:05:54 2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篇一: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蘇東坡作為文壇詩文大家,寫作「如行雲流水,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傳世經典作品自然浩如煙海,不是我這十分之一吊子能讀全的,也不是我想在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舉全的,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這做個記錄,算是對自己對這些文章的溫故知新吧。
東坡為一性情中人,寄人懷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說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說是蘇東坡最親最思念的人。有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閥,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博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婢娟。
這首「水調歌頭」是熙寧九年(一0七六)在密州時作的。在神宗熙寧七年(一O七四)九月,蘇東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屆滿。他弟弟子由那時正在山東濟州任職,蘇東坡於是呈請調到山東去。他所請照準,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詞序寫著「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兼懷子由」就可看出對弟弟的思念,東坡曾經這樣感慨自己和弟弟的關係: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說,留待後人慢慢咀嚼。
對待女人蘇東坡的態度一直是「樂而不淫」,在當時的社會能做到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偉大如歐陽修也有醜聞,觀念中才子好像都會與風流搭檔。東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讓曠達豪放的東坡斷腸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結婚時東坡18,妻子王弗小他3歲,美貌賢慧,機敏貞靜,知書達禮,兩人相親相愛,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後,蘇軾還難以忘懷,依舊夢見她,寫一首悽美哀怨的「悼詞」《江城子》,據說,這首《江城子》是宋詞史上第一首「悼亡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裡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第二任妻子王閏之是王弗堂妹,讀書不多,但也是一個賢淑的妻子。王潤之與蘇軾共同生活25年,跟著他享受了榮華富貴,也吃足顛沛流離之苦。是陪伴蘇東坡青壯年時期生命最旺盛時的伴侶。
第三任妻子朝雲原本是妻子的買的丫鬟,後來成為侍妾,紹聖元年(1094年)八月,蘇軾59歲,被貶往荒涼之地惠州。他想到朝雲才三十出頭,漂亮聰慧,沒必要跟著自己受罪,就勸她也離開改嫁。朝雲非常生氣,第一次對他大發脾氣,然後收拾行李,跟著他長途跋涉來到惠州,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蘇軾對朝雲既憐愛又感激,稱她為「天女維摩」,晚年給她寫了許多詩詞,視為真正的知己。朝雲初到惠州時,見霜露已降,落木蕭蕭,不禁肅然而驚,悄然而悲。蘇軾就作了一首《蝶戀花》,讓她歌唱快樂: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朝雲歌喉將囀,聲音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淚滿衣襟。兩年之後,朝雲得了重病,不治身亡。臨終之際,朝雲握著蘇軾的手,念著《金剛經》上的謁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傷心,倒要多多保重。蘇軾把朝雲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棲禪寺大聖塔的松林裡,在墓邊築了「六如亭」,撰寫了一副楹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雲逝後,蘇軾一直鰥居,再未婚娶。他還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詠梅,實則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年過六旬的蘇軾,一生曠達大度,從未曾為生活的苦難掉過一滴眼淚,卻在朝雲的墓前,追憶往事,潸然淚下,泣不成聲。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萬丈紅塵,吾誰與歸?」
印象中,蘇東坡少有寫父親的詩文傳世,不知為何,這成為我讀這傳記的一大疑問,期待以後有所印證。
人事外,歷史也是東坡吟詠的對象之一。其中我們不得不提詠史經典《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此詞豪邁的一塌糊塗。只要你是男人,一讀,丹田沒有不湧起一股叫豪氣的,這豪氣直衝霄漢,再猥瑣的人讀它時也會挺直腰杆成為偉丈夫。詞從蘇軾由婉約變的豪氣幹雲,開了一代詞風。不知後世有多少英雄豪傑是有此詞撐起的!是男人都要讀一讀,並且要好好的讀!
三國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也一定要輯錄。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翩仙),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對三國如對蘇東坡一樣,有種莫名的好感,就連現在央視8臺每晚一集的動畫《三國演義》也看的樂此不疲。
還有寫景狀物入選我們義務教育課本的一詩一文,也拷貝下。一詩為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歌詠西湖的名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那麼多的詠西湖的詩句,獨喜歡東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喜歡此句不是說把西湖比作西子,或寫的有多讓人深刻,而是把一個人對某物某人的喜愛寫到了極致,比如你對你喜歡的女人就可以這樣說,是不是有點肉麻,可情人間就是這樣的,有人說情話和馬屁是不得有第三者在場說的,誇張的如李太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樣,理同此。
一文則是《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一即興小品文寫到如此境界,也只有蘇東坡了。
另外蘇東坡有些不成文的思想碎片,充滿著真知灼見,猶如夏夜天邊閃耀的星辰,時常閃亮著你的眼睛,讓人心生喜愛,特輯錄兩句讓我們品味:
「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閒散難。忍痛易,忍癢難。人能安閒散,耐富貴,忍癢,真有道之士也。」
有多少人能安得住富貴、閒散。富貴思淫慾,閒散失鬥志,忍癢見耐性。
「一、無事以當貴。
二、早寢以當富。
三、安步以當車。
四、晚食以當肉。
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而既飽之餘,雖芻豢滿前,惟恐其不持棄也。若此可謂善處窮矣,然而與道則未也。安步自佚,晚食為美;安以當車與肉哉。車與肉猶存於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這是追求長生的東坡寫給友人的長壽良方,對我們現代人仍很有啟示,什麼是富貴,怎樣過日子。
篇二:讀書筆記之《蘇東坡傳》
1、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云云。但這些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2、宋朝的朋黨之爭,較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制度是庸才得勢的最好制度。這些政治鬥爭也有一些規律,不過主要是在幕後進行時遵守而已。第一條是:一個高明的政客必須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說話,但內容必須空洞。(太精闢了!)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說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修養,長於說「無可奉告」、「閣下說所,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是,當特別提防開罪與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全心全意的討好人。
3、蘇東坡為官時所力爭的是「廣開言路」。他若生在今天,一定會為言論自由而戰,為強大而有益的輿論而戰。他說:人雖能言,上下隔絕,不能自訴,無異於馬。
4、我深信不疑的是:只有人能嘲笑自己。不知道能不能把這稱之為神性的笑。倘若奧林匹亞聖山的神也犯人所犯的錯誤,也有人所具有的缺點,他們一定常常自我嘲笑。我想,若把自我嘲笑這種能力稱之為淪落的人類的唯一自救的美德,該不會是溢美之詞吧。
5、蘇東坡既然天賦這樣生氣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遭到道德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這種英雄本色,不失其與生俱來的大無畏精神。另一方面又要顧到同樣重要的明哲保身人生的本分。在蘇東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中,有某些時期此種衝突特別尖銳,往往他寧願保持他的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