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乾隆一死嘉慶就掌握了實權(乾隆當太上皇了)
2023-10-11 19:38:03 1
嘉慶元年,85歲的乾隆在太和殿舉行盛大的歸政大典,將傳國玉璽捧在手心,端視良久,最後還是在大臣的提醒下,才戀戀不捨地將玉璽交給跪在面前的皇太子永琰。至此,禪讓大典結束了。
乾隆成為清王朝第一位太上皇。36歲的永琰,接替乾隆的皇位,成為清朝入關後第五任皇帝。
(乾隆劇照)
乾隆雖然當了太上皇,但其實一直掌控著權力。那麼,作為皇帝卻手中無權的嘉慶,有沒有不滿的表現呢?
一、身康體健的乾隆為何要做太上皇?
事情要回到乾隆四十三年,68歲的乾隆下了一道諭旨:「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這話的意思說的是,乾隆早在登基之初,就曾焚香向上天祈禱,他的爺爺康熙在位61年,他不敢和康熙比,所以上天若能保他在位60年,在他85歲時,就退休歸隱,把皇位傳給皇子。
乾隆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因為康熙也才活了69歲,而他此時也是68歲的年紀,已經是花甲之年,雖說身體硬朗,口齒清楚,但畢竟是垂暮之年,誰也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另一方面,由於乾隆在位已經43年,外界認為他有貪戀權位的議論在坊間流傳。
所以,乾隆才會專門寫下諭旨,向天下人稱,自己在位時間,絕不會超過康熙在位的時候。在位60年後,一定會將帝位禪讓給皇太子。
實際上他這樣說,還就是想一直幹到老。
(乾隆劇照)
二、退位不退權的太上皇。
早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就曾大興土木修建了寧壽宮,打算退休後,到那裡頤養天年。
然而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壓根就沒打算遷出養心殿。因此,嘉慶只能屈居住在毓慶宮中。
另外,乾隆仍行使皇權,對外自稱為「朕」,諭旨也稱為「敕旨」。總之,他除了名號換成了「太上皇」,所行的依然還是皇帝的權柄。不論是人事任免還是軍政大事,也都由他來做主。
為了不讓大臣們議論,乾隆還下詔,稱軍國大事不能懈怠,也不能不聞不問。畢竟皇帝年輕,沒有經驗,他只有勉為其難做好老司機,多在軍政大事上教導嘉慶,以免將來嘉慶會因沒有做皇帝的經驗出錯。
乾隆在圓明園召見藩國使臣時,就直截了當地說:「朕雖歸政於皇帝,但大事還是我辦。」
當然,嘉慶也在履行皇帝的職責,不過他所做的,也就是些祭祀、謁陵或者日常雜務這樣的事情。至於軍政大事,他是沒權利做主的。別說軍政大事,就連內宮之事,乾隆也要親歷親為。
最過分的,是對外已經改為嘉慶元年,但宮中卻仍以乾隆年號紀年。嘉慶這個皇帝當得有名無實,自然也在大臣中樹立不了威信。
三、孝子忠臣般的嘉慶。
據《朝鮮實錄》記載:「(嘉慶)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則亦喜,笑則亦笑。於此亦有可知者矣。」
說的是,乾隆晚年把持朝政,仍坐在龍椅上,嘉慶則侍坐在他的一側,一切全看乾隆臉色。乾隆高興他便臉帶喜色,乾隆笑他亦陪笑。
不光如此,乾隆本來就是個喜歡玩樂的皇帝,他一邊繼續把持朝政,一邊又「終日宴戲」。每到宴飲之時,身為皇帝的嘉慶總是「先行恭候」,或者「尾隨其後」。總之極為恭順,對乾隆唯唯諾諾,絲毫不以皇帝自居,反而處處擺出孝子忠臣的形象。
(和珅劇照)
四、不敢得罪的和珅。
嘉慶處處和順,絲毫沒有因乾隆遲遲不歸政,露出半分不悅的態度。
因此,嘉慶得到乾隆的信任。但為了穩固他的帝位,這還做得遠遠不夠。
當時,和珅是乾隆身邊最寵信的大臣。他不光職權很大,還能左右乾隆的決定。比如嘉慶呈給乾隆的奏摺,有可能被打回來好幾次。但是和珅如果呈上去,往往經他一番言語,就達到了目的。
由於和珅位高權重,再加上乾隆年事已高,說話口齒不清,唯有和珅聽得明白他說什麼。所以,和珅侍立在乾隆和嘉慶的身側,朝臣奏事,再由他傳達乾隆所言。有時他亦自行判斷,儼然有攝政之嫌,因此民間調侃他為「二皇帝」。
和珅不光左右乾隆,還在嘉慶身邊安插眼線。比如,嘉慶的侍讀吳省蘭兩兄弟,都是和珅的耳目。但嘉慶對他們不做猜忌,反而與他們「相處融洽」。
對和珅,嘉慶亦是謹慎謙讓,處處倚重,不給和珅留下話柄,以此保全皇位的平安。
五、親政後的爆發。
嘉慶四年,嘉慶在隱忍了3年後,終於熬死了乾隆,得以繼位。
隨即,嘉慶在乾隆去世第5日,便將還沒有準備的和珅拘捕入獄,並查抄家產,10日後便頒布20條大罪,將他賜死。
由此可見,嘉慶在做傀儡皇帝時,既要面對遲遲不放權的乾隆,又要防範處處對他掣肘的和珅。心裡要是沒有牴觸,那絕對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旦乾隆去世,他大權在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幹掉和珅,解心頭之氣。
(參考史料:《清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