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之術源遠流長(探尋歧黃之術由來)
2023-10-15 12:28:04
相傳黃帝在歧山尋覓到歧伯,相見恨晚,與其連續傾談七天七夜,「仰觀天文,俯察大地,中觀人事」。之後恭請其為臣,貴尊為天師。回朝後,經常與歧伯等臣子坐而論道,探尋醫學問題,對疾病的病因、診斷以及治療等原理設問作答,予以闡明,其中的許多內容記載於《黃帝內經》這部巨著中。後世出於對黃帝、歧伯等的尊崇,遂將歧黃之術指代中醫醫學、醫術,並認為《黃帝內經》是中醫藥理論的淵源,最權威的中醫經典巨著。
相傳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逝於公元前2599年,享年118歲,無疾而終。在遠古部落社會(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極為惡劣的情況下,能夠盡享天年實屬不易。黃帝不僅懂醫,懂養生之道且身體力行,而且還是上醫,他能醫病醫人還能醫國。也說明黃帝與歧伯一道創造醫學是有根據的。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名副其實。黃帝是部落聯盟的首領,並非封建時代的帝王,他來自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建立了豐功偉績,具有大德享有大壽。他事必躬親、身體力行也表現在養生保健上,因之而長壽。我們向黃帝學習,行善積德、養生保健,一樣能健康長壽,盡享天年。
黃帝發現歧伯固然英明,歧伯也必然至始至終非常優秀。人們有時會探究,為什麼將華夏醫學稱為「岐黃之術」,而不稱為「黃歧之術」?按世俗想法,後一種稱法更為恰當,畢竟黃帝是君主,而歧伯是臣工。歷史是公正的,老百姓的定論最為精準。歧伯隱居山林,未出山時已是大醫,《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構建者是歧伯。俗話說朮有專攻,黃帝是「國家領導人」,醫術不如歧伯很正常,而他不恥下問,虛心拜歧伯為師學藝,從外行變成內行,難能可貴。如果沒有黃帝的正確領導、積極參與,組織雷公等臣工參入研討交流,《黃帝內經》不可能傳播於世,流傳千秋。人們肯定歧伯的首創之功,在著書立說中的主要作用,將華夏醫學稱為「歧黃之術」非常正確。
歧伯這位我國上古時期最有聲望的醫學家,被後世尊稱為「華夏醫學始祖」。其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有以下三個方面:1、學醫行醫為天下黎民,心懷大愛行大善,建樹大功德。歧伯從小善於思考,志向遠大,多才多藝,才智過人。後見許多百姓死於疾病,便立志學醫行醫。四處尋訪良師益友,精於醫術脈理,遂成為名噪一時的大醫。在黃帝麾下主管醫事後發揮了更大作用,作出了更大貢獻。2、治學嚴謹,目標明確,「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3、「健康教育」 深入人心,「健康管理」 卓有成效,「見西北雍州,長者鶴髮童顏,健步如飛;少者肌潔容美,俊逸瀟灑」。
《黃帝內經》被公認為我國最重要的一部醫學著作,已傳承了二千多年,被歷代醫家視為「醫家之宗」。 書中全面、系統地闡釋了中國古人對人體機體機能運行規律的認識。不僅是現代中醫學的不二源頭,更是一部蘊涵中國生命哲學之宗的思想著作。《黃帝內經》包羅萬象,猶如一部古代的百科全書。在我看來,它更是一部讓人不生病或少生病(保持健康體質、防止疾病、益壽延年)的養生寶典,是能引領現代健康醫學的瑰寶。
學中醫愛好中醫的人,《黃帝內經》是必須學好的一部經典,特別是中醫院校的學生,如果《內經講義(選讀)》這門課不及格,就乾脆不要學中醫了。可是畢業後,不做臨床的對《黃帝內經》還有興趣,而做臨床的往往再不看《黃帝內經》了。究其原因,《黃帝內經》是健康醫學的指路明燈,「治未病」的指南,但不是沒有學好讀懂《黃帝內經》的中醫能照本宣科治已病的參考書。不管是學中醫的還是愛好中醫的人都得學好《黃帝內經》,掌握其主旨和內涵,在治已病「治未病」上下苦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