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和寓意(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2023-10-14 17:57:35 1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熱鬧的元宵節馬上要到啦,民間有句老話說,「沒出十五都是年」,可見元宵節也是春節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么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
元宵節自古被稱為是元宵節、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人們特別重視這一年中的開端,希望能有個好兆頭,能夠交好運。過了正月十五,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們又要開始一年的辛勤耕耘勞作,因此人們也特別重視元宵節的慶祝活動。比如鬧花燈、舞龍舞獅、猜燈謎、踩高蹺等,這些熱鬧有趣的年俗活動,普遍特點是突出一個「鬧」字。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從古到今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其中「平呂」、「上元節」、「火把節」這三種說法流傳較廣。
1.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西漢漢文帝劉恆時為紀念平呂氏之亂而設。相傳呂后家族的掌權者在呂后病死後,害怕大權旁落,於是密謀發動政變,身為漢朝宗室的齊王劉襄聯合周勃等功臣,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兒子代王劉恆登基,史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的日子,家家張燈結彩,慶祝太平盛世的到來。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2.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根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主管三元的分別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歡歡樂,在古代沒有電燈來照明,就使得「點燈」這件事具備了很強的儀式感。所以上元節人們要點燃萬盞花燈,相約親友出來遊玩賞燈。人們燃放煙花,載歌載舞,表達自己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祝願。
3.元宵節又稱「火把節」
在漢代的時候,人們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唐宋以來,這項活動已經非常興盛。據文獻記載,參加歌舞的人有幾萬,從傍晚一直都天亮才結束。
隨著時代的變遷,火把逐漸演變成彩燈。但直到今天,在西南一些地區,正月裡仍有人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以祈求獲得豐收。
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春天已經悄悄到來,元宵節也馬上到了,宋代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好期盼在2022年的元宵節,也能體會到這幾百年前的意境,更期盼能有「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豐收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