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是哪個省的地方(汀州長汀名字由來)
2023-10-15 02:07:35
大美長汀 2022-04-07 22:41
以下文章來源於平生已塞北江南 ,作者塗明謙
平生已塞北江南.
萬物具備於你我,君子何求諸外
長汀名字由來塗明謙
常聽人將長汀與汀州混用,很是讓人不適,這兩個地名是有應用場景的。
比如,你現在要說去參觀長汀縣城裡那座古代遺留的老城,就應當說:「師傅,麻煩您,帶我去汀州古城,我想去參觀古城牆和明清老街店頭街。」注意不是長汀古城,是汀州古城。
為什麼要這樣區分,直接說長汀古城有什麼問題嗎?當然是有的。但是你如果說:「請帶我到長汀古城。」那對不起,師傅可能直接把你拉到長汀縣古城鎮,也不遠。
從史書的角度,汀州的歷史有多長,長汀的歷史就有多長。但事實上是二者糾纏千多年,馬虎的人確是分不清楚。
先要解釋一下共同的汀字。
首先請先拋棄「天下之水皆東,獨汀水南流,合方位為丁」,這是喝醉了才說出的話,珠江向南流,不用懷疑,而且珠江在秦代就開發完了,汀江流域唐代開正式開發。
汀是什麼意思?
《楚辭·九歌》:「攐汀洲兮杜若。」
《說文》:「平也。謂水際平地。 段玉裁註:『謂水之平也。水平謂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謂之汀。』」
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
汀和洲從來是並用的,而古代州與洲最早是互通的。為何?因為從大禹時代九州指的就是九個沒有被水淹沒有山頭或者高地,州的邊界是水無疑,因此後來這個字再被引申使用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正是九州的意思的拓擴。所以我每次看到人把汀州寫成汀洲都覺得特別值得原諒,這是多麼復古的寫法。張九齡的詩裡,水中汀洲就寫成汀州,大文人錯得,你自然也是錯得的。
長汀的名字歷史其實比汀州要更長。
汀州建立於唐開元24年,公元734年。汀州和長汀的名字來由,主要參看兩本史冊。一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八百九十五)》:「臨汀志 門戶昈紀,既核而詳。若夫訂異正訛。質於鄉老之聞見。興利除害。著於時賢之申陳。不備書之無以詔將來也。作叢録。考證舊志謂長老相傳。州以汀名。盡因南流入海。取以水合汀之意。如章貢二水合而為贛耳。或曰不然。郡之得名或以山川。或以風俗。要不可概論。特未聞以近世字說為據者。況爾雅以水際平地為汀。說文以水際平沙為汀。平地與沙。固非山間所能有。然未郡之前。舊有長汀村。厥初置郡在今州南四百裡。其間率多曠野。則平地與沙容或有之。名村之意殆非偶然者兼沙縣亦在四山環合之間。舊隷於此。汀之與沙。皆紀其實耳。唐書地理志雲。汀州始新羅。大曆四年遷白石。則是置郡之後才一遷耳。乃今自新羅之外有兩舊州。一在上杭縣北十五裡一在州東五裡。而耆舊相傳皆以為 三遷。豈史氏之闕之耶。唐書雲。大曆四年遷白石。而唐會要乃雲大曆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移汀州於長汀縣白石鄉。地誌是大曆四年移束坊口。後十年陳劍奏移今治。宋朝會要載上杭縣至道年徙鱉砂。鹹平二年徙語口。嘗考之。自丙申至己亥僅四年。豈應兩遷耶。問之長。則曰蓋 鱉沙團之語口渡耳。非兩地也。惜無證據。姑兩存之。唐志雲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自今考之。州之南境舊為新羅縣。隷泉州。北與石城。南豐將樂。建郡。泰寧。為鄰。南豐隷撫州。而建郡猶未建。諸縣所隷非撫即禍。時閩中止福建泉三郡耳。故以福撫二州言。而四山崇峻盤互交鎻。其民獰獷。郡盜屢作當時謂之山洞固宜。按舊圖經載。開元十三年福州長史唐循忠。攜誘逃戶三千人奏置汀州而唐志雲開元二十四年今詳考之。十三年因居民羅令紀之請。置黃連縣。即令寧化。二十四年始開福撫二山洞置州。則二說各有所指雲。先正諸公條陳本州利病事宜。」句逗為《永樂大典》原載斷句,就去不改了。
第二本則是《嘉靖汀州府志》。
《嘉靖汀州府志》:「開元十三年,改泉州為福州。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福州長史唐循忠招誘逃戶三千餘置郡。(出舊誌)領縣三。長汀、黃連、龍巖。俱晉新羅地。按《寧化誌》開元十三年因居民羅令紀之請,升黃連鎮為黃連縣,則未置州時已有此縣,至是置州因屬焉。天寶元年,改臨汀郡,改黃連為寧化。乾元元年,復為汀州,仍領三縣。舊誌以沙縣來屬,領四縣者非。初治新羅,㩀《唐㑹要》雲,天寶元年,攺新羅縣為龍巖縣,則今之龍巖,即州之故治也。唐書以為長汀地,末詳孰是。去今州四百裡,後遷長汀村,在上杭縣北十五裡,今名舊州,去今州二百三十裡。」
《永樂大典》上的說法來自《臨汀志》,上頭的說法是宋人的說法,考證也是宋人考證,再參照《嘉靖汀州府志》建州過程清晰可見。
雖然無法看清《永樂大典》哪一句是元末明初的人加上去的,但至少可以看明白,長汀這個名字來自長汀村。長汀村的歷史很長,可能會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叫了,當然那個時候是新羅縣,晉代的新羅縣和後來的長汀縣可能僅有一毛關係的,所以後世的人們總想把長汀或者汀州的歷史向前推個幾百年,順手取整弄個兩千年。我得說你這是一種數字強迫症,是病,得治。
當年的晉代的新羅為什麼叫新羅?兩重意思,一是新近網羅從前沒有,二是新近建立羅城。朝鮮那個新羅也不出這兩個意思。今天的龍巖新羅區的名字由來,也正是向一千八百年前的新羅縣舊名致敬,因為當時的新羅把今天汀州八縣(龍巖五縣 三明三縣)和龍巖州三縣(新羅 漳平 寧洋)全數包羅進去了。
晉新羅為什麼會設縣?因為要開礦取銅鐵,這和後來上杭設場設縣的邏輯是一樣的。
為什麼設在今天上杭舊縣這個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的礦開了近兩千年,至今還沒有完全採完。
那晉和唐之間這個縣為什麼消失了?因為兩個原因,一是水災,二是中原動蕩,鞭長莫及。原因可以參看《汀州在何方》。
什麼是「逃戶三千」,就是當年開礦的人們重新被福州的長官們重新發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不納稅,又在王土,不是逃戶是什麼?並不是從外省逃來,兩回事。
為什麼叫長汀村?
因為舊縣地方的土地平,而且土地高度不大離水很近,所以是「水際平沙之地」,這是《爾雅》和《說文解字》說的,所以叫長汀村。看過舊縣之後大體會明白長汀的汀字和長字都是有來歷的。
為什麼汀州和長汀遷到今天的位置還叫這個名字?
長汀隨汀州遷到今天長汀縣城,仍然叫這個名字,《臨汀志》和清代的楊瀾以及民國的丘復,都對這個進行了解釋。如果你看縣城這一帶,當然不會覺得水岸平沙且漫長,這個名字似乎很不合適。
但是你如果在2000年之前,長汀還沒有大搞開發時沿著中心壩和黃屋樓下的河岸一路向上一直走到了觀音橋,就會在河的右岸看到左岸近二十裡長的平沙且漫長的「長汀」。這個長度遠遠比舊縣河邊的平沙之地要長得多,而河岸則同樣也是離水面不過一兩米的高度,真是水際平沙之地。
汀州的州府歷史從公元734年開始算,到民國結束,不宜向前向後胡亂擴張。而長汀縣的歷史也一樣,從公元734年開始算,至今也不會結束,當然如果有些人非要把她改成市,那就立馬結束了,為何?名字即是編制。晉新羅縣那段歷史沒有必要強加在長汀的頭上,一樣,那段歷史龍巖新羅也不會冒認,因為名字即是編制,可以遙遙致敬,但不可冒認。
說回開頭的話題,為何是汀州古城?不是長汀古城?
因為唐代建立的汀州古城有兩重,一重子城一重羅城。
最先只把府衙包起來,這部分叫子城,大體是現在長汀一中的一部分 博物館,縱貫長汀一中的水渠,是原來子城的護城東渠。
同時在建的是把州城包起來的叫羅城,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府城,從唐代到明代,存在了大約近七八百年。這一層羅城的意義是包羅。
北面以北山為天然城牆。
南面沿著今天濟川門位置到今天的樟樹下,大體是與兆徵路平行向下移動五十米上下。南羅城的牆城在明代拆除了,因為在防禦上和縣城合成一體。但南羅城的印記還在,比如鎮南門(店頭街立了一個門,那是舊址)和廣儲門(今天三元閣)是當時的兩個門,而今天從西門樟樹下入城,經過蓆稿坪,過食品廠,流經塘灣哩,從汀州醫院前過,過七星橋然後到達五通街最後匯入汀江的那條渠道,其實就是當年州城、府城的羅城南護城河。
西面從西竺庵的那個山壁向下到今天的蓆稿坪水渠。
東面沿北山山麓從東翹舒嘯而下直接沿江到達濟川門。
所以汀州城為何一直叫汀州城,而不叫長汀城是因為從唐天寶開始到明嘉靖,七八百年的歷史中,她一直叫這個名字,然後汀州城與長汀縣城合併,防禦一體化,仍然叫汀州城,從明嘉靖一直到民國結束,又一個五六百年。她從來沒有叫過長汀城,只在民國之後叫過長汀縣城,但民間仍然以汀州城鄭重稱謂之。
因此汀州城其實是:唐城宋牆明清街,歷史一千三百年有餘。
所以今天你如果非得稱汀州古城為長汀古城,那是否定了這個名字裡頭近一千三百年的存在歷史和民間習慣稱謂,當然你非要說是長汀古城而且要從晉新羅開始算,也是可以的,不過那是導航去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