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為什麼不當皇帝(孔夫子為何說忠恕違道不遠)
2023-10-15 10:36:58
孔夫子為什麼不當皇帝?第347篇解讀《中庸》(13)――尊重人性的處世之道:「忠恕」就是「中庸」,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孔夫子為什麼不當皇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孔夫子為什麼不當皇帝
第347篇解讀《中庸》(13)
――尊重人性的處世之道:「忠恕」就是「中庸」
作者:紅嶺浸道
引子
古代先賢的著作,包含著極深刻的哲理,對個人的認知和修養作用極大。但許多人因為「文言文」難讀,就放棄了。
筆者由於機緣巧合,對「文言文」不怎麼「畏懼」,所以能夠細讀,並收穫巨大:從古人的見解中參悟出了人生大道!
因為如此,我鬥膽將自己對一些「古代經典」的解讀和體會分享給大家,使得大家再遇到這些「文言文詞語」時,能夠輕鬆理解。
下面是按原文順序解讀的《中庸》部分內容,不一定對,給您提供一個新視角而已。
為什麼要以「鳶飛」、「魚躍」喻其「上下察也」?
此處的「鳶飛」、「魚躍」,是以其代指天下的所有事物。「鳶飛戾天」,鳥在於上飛翔時還發現鳴叫聲;「魚躍於淵」, 魚兒在深不見底的水中歡快地遊。
不論是鳥兒、還是魚兒,都必須仔細觀察才可看得清。
《中庸》文章在這裡提到要仔細觀察「魚遊鳥飛」,就是提示讀者,天地之大,需要觀察的事物之多,必須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觀察」上,「察乎天地」已經非常艱難。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是說什麼呢?
「君子之道」,即是「中庸」。
「造」的意思是,起源與運行,「說話聲隨著人的行動漸近又漸遠」稱為「造」,其聲音沒有顧忌。
「造端乎夫婦」,就是「中庸」起源於「夫婦」,連普通的「男女」「夫婦」放開自己時都可以隨便做到。
這兒主要指的是「觀察」之能,普通人也能夠觀察不少東西。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說的是聖人君子們「觀察」的範圍和層次更高深。除了自然事物,聖人君子還能夠觀察到社會運行的規律和人心。
孔子為什麼特別強調「道不遠人」呢?
前面提到了「察乎天地」,表達的是聖人對世態人情的「察」,是對人心規律的「察」。
人在社會上,就是要與人打交道。馬克思曾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說得就是,人生在世就是與人打交道。
既然是與人打交道,則必須要「看清人性人心」,看清了人心人性,則可以「依人心人性」而走自己的「道」。走自己的道,就是聖人之道,就是「中庸」。
因此,「道」是跟人性規律相結合的,故「道不遠人」。也可以說「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為什麼舉例「執柯以伐柯」?
「執柯以伐柯」,我們知道「柯」就是「斧柄」,拿著帶柄的斧子去伐一個斧子柄,是可以「隨時比量著」的。
與「行道」之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比照著他人的人性規律和人心」去行道一樣,可以隨時校正自己「行道」的效果。
所以說「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這跟「執柯以伐柯」一樣的,隨時調整校正自己的行事風格,從而適應他人。如果所行不適應,則必須「改」!改到「與人相適應為止」。
「忠恕違道不遠」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忠恕違道不遠」是《論語》等儒家經典中孔夫子一句如雷貫耳的經典之語。可兩千多年來,千人千解,莫衷一是。
子思在《中庸》中的解釋,我認為是非常恰當的,是反映孔夫子「忠恕違道不遠」的原意的。
上節解讀了「道不遠人」,即行道就是與人打交道,而且還要不斷調整去適應周圍的人。
怎麼去「適應」周圍的人呢?孔夫子的辦法是「忠恕」!
「忠」,通常理解為對上要忠,即要對領導、對君主要「忠實」。堅決維護上級的尊嚴和權威,即使上級有錯也要儘可能為其掩飾。
「恕」,通常是對同級別、同層次,或者對下的做法,要「寬恕」,不能苛刻。通俗地說,就是他們有錯或認知較低都是正常的。通俗地講,就是「不要與下等人一般見識」!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指的不僅僅是對下而言的,對上而言也是如此。也即,自己處於上位時,希望下位者「忠」,則自己對比自己更高的上位者也要「忠」;自己希望上位者對自己「恕」,則自己也要對低於自己的人「恕」。
自古人性不變,孔夫子從人性出發,總結出「忠恕之道」,也就是「中庸」,這是為人處世最為恰當的方式方法。
附:《中庸》相關內容: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