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淵源及發展(淺談太極拳及名稱的由來)
2023-10-14 20:07:44 4
「太極拳」是古代人結合《易經》的陰陽變化,集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拳術,具有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等特性。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派別,各派有各自的特點。
"太極拳"一詞最早出現在王宗嶽的著作《太極拳論》裡,後來通過考古研究發現《太極拳論》一書,無法證明是王宗嶽所著,極有可能是後人以其名杜撰的,也有傳說是張三丰及弟子宋某所創,也有說是陳王庭所創,人云亦云,無有定論。不過,按照現在傳承文化考量,更偏向於"太極拳"是陳王庭在他家傳通肩拳基礎上,結合太極陰陽理論而創立的。
由於太極拳的固有特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對健康運動的渴望,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太極拳的練習,"太極拳大師"也象雨後春筍般的湧出,同時,關於"太極拳"是否能用於實戰,也產生了大量的爭執,其實,古代拳師創立拳術,目的肯定是為了對抗強暴的,這是無容置疑的,不過,是否能用其拳術決勝與人,並不取決於拳術的本身,關鍵在於練拳人的自已能力和修為,"太極拳"拳架招式也象其它拳術一樣,由許多個攻防招式組成,當然,只要能熟練掌握和正確運用,同樣可以用於實戰的。
很多太極拳愛好者,過份關注太極拳的起源和正統性,而缺少對太極拳裡"太極"理論的了解,也可以說它為什麼叫"太極拳"沒有幾個人能說出來的。
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太極"?,"太極"生於無極,無極屬於世界混沌期,"太極"生"陰陽"成,"陰陽是指事物正反兩面性,"陰陽"兩儀生"四象",即太陰、少陽、少陰、太陽,就是說:陰陽是相互依存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消陽長,陽消陰增,這樣的變化就形成了我們經常看到的"太極圖",而"太極拳"裡有每個招式和理論都是以陰陽變化規律為基礎的,所以先人們把此拳術稱之為"太極拳"。
各種拳術命名都與其拳術特點是相關連的。「羅漢十八手"它具有僧人抗擊暴力特色,整套拳沒有刁鑽和致人性命的狠招式;董海川的"八卦掌",基本都是以掌變換方式,步伐是按八卦九宮運轉,進行貼身遊鬥於對抗者的。前者屬於外家拳,後者為內家拳,區別可以從三方面看出來,1"力氣"的訓練側重點,外家拳重在力的鍛鍊,而內家拳著重是在氣的練習,具體反應在拳術裡,外家拳鋼健有力,內家柔順緩慢;2"方向"運動的區分,外家拳攻多防少,所以拳架安排多以直線為主,內家拳防攻相伴,所以拳路安排多以圓地打轉示人,太極拳更是如此;3"發力"的起始點部位不同,外家拳力是從腰間發出的,所以常見攻擊時先動是腰,發力力矩較長,內家拳力是從腳跟發出的,所以都是力隨腳跟落地時而發,發力力矩較短,往往在方寸之間,在拳勢上就可以看出外家拳動而生風,內家拳靜而柔和。
「太極拳」也屬於內家拳,也有如上的三個特點,譬如"太極拳"裡的"左雲手",是左腳先動,然後身體隨之右轉,左手手心由下向上,隨身體左轉,手心向外翻作圓孤狀,注意當手心向上同時,也是足跟先著地的,其時手心向上為"陽"是用力的,手心向下為"陰"是不用力的時候,再譬如「太極拳"裡的"攬雀尾",右手接住對方的右手,順勢身體跟著右轉,手心是向下的,此時是不用力的,接著左腳向對方右邊上一步,當腳跟著地時,正好是順著對方撤回右手之時,左手手心向上,右看順勢向上翻轉,合力將對送出,這就叫"借力打力",接著"按擠"就是改變對方力的方向,然後在最短的時間和距離發力將對方送出等等,而在太極拳所有拳架安排練習中,基本也都是在圓地打轉的,這也體現出太極拳是"以靜制動","剛柔相濟"的。
練習太極拳時,師傅叫不要用力,其實是說"不要用蠻力",因為"太極拳"是內家拳,是講究以行氣為主,鏘硬則氣阻,但是,決不是真的一點不用力,所以初學太極拳的在"照樣劃葫蘆"時,是無法體會到,其中有力的存在,經常是把太極拳打成太極"操"了。"太極拳"一招一式都是由兩手作"陰陽"轉換而成,說起來不容易理解,這就象李連杰主演的"太極張三丰"影片裡,他手抱圓球一樣,或左手在上,或右手在上,兩隻手反覆交替運動,顯然,不管手在上或者在下,都得用力,在上我們把它叫陰力,穩住球即可,在下我們把它叫陽力,要能託住球才行,兩力剛柔相濟,這也是太極拳裡的"纏絲功"鍛鍊方法,從直觀上就象是懷抱"太極圖(太極球)"一樣,兩手在作"陰陽相依"、"陰陽互更"、"陰消陽長"、"陽消陰增"運動。對初學者來說,日常煉習太極拳只注意了兩隻手的運行是符合陰陽變化規律,其實,太極拳裡吐納術、導引術都蘊含有陰陽變化規律。
關於太極拳中的吐納術和導引術只在"太極拳論"中有所講過,並不全面,而我在與太極拳愛好者討論此事時,很少有人關注,偶爾有人知道也僅限於認為太極拳鍛鍊時要配合呼吸,至於為什麼要配合呼吸,以及導引術又是什麼,即使是多年練習太極拳的人也說不清楚,其實,我們經常說的"內功"就是通過吐納(吸呼)氣息調整,引導"內氣"在經脈裡運行而外發後產生的力,也稱"內力"。把太極拳稱為內家拳,本質上與外家拳區別就是在攻擊上,是靠內力來完成的,也可以理解為"暴發力"。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說的就是"外力"(力量)會隨著年齡而逐漸衰弱,所以感興趣的要練好"內功"(關於修煉內功┄氣功方法,請關注我上篇文章"揭秘秘而不傳的硬氣功),特別是煉習太極拳的人,拳架練得再漂亮,也不可以用於實戰。"內功"的內力特性就是力矩較短,而且快速,就是在一口氣之間,力量大小因人修為而定,與外力相比,往往傷人更加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