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金桂的價格(潢川的金桂)
2023-10-23 12:37:01 6
文:楊峰
潢川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氣候溫潤,雨量充沛,位於亞熱帶北部,是熱帶花木北移和溫帶花木南遷的適生地。潢川金桂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又名木犀花,系木犀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質堅皮薄,葉長橢圓形面端尖,對生,經冬不凋。花生葉腑間,花冠合瓣四裂,形小。乾隆《光州志》卷二十八《食貨志(下)》記載:「木之屬 有桂,一名木樨花。有紅、白、黃三種」。
一、潢川金桂的傳說
在潢川的民間傳說中,有一篇和花鄉卜塔集有關的傳說:
潢川卜塔集是中外聞名的豫南花鄉,這裡的各種花卉,多年來,暢銷國內,遠銷國外。尤其是這裡的桂花,歷史上好多朝代都指名要它進貢宮廷,成為名貴的皇家花卉。關於卜塔集花鄉的來歷,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哩。
古時候,卜塔集頭有座磚塔。磚塔傍倚小潢河,金壁輝煌,聳入雲端,氣勢恢弘,蔚為壯觀。特別是朝霞夕陽,塔影倒映河中,風景最好看。卜塔集的地名就是襲用塔名而來的。
傳說,有一天,天上的百花仙女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會,路過此地,立即被這兒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她降下雲朵,登上卜塔,舉目四望,只見小潢河象條碧綠的綢帶,繞著卜塔流過,河裡,白帆點點,漁歌互答;岸邊,楊柳依依,牧童橫笛,真是一幅如詩如畫的春日圖。百花仙女看著看著,不禁沉醉在這動人的景色裡,不知不覺耽誤了好一會功夫,她抬頭一看,見天色不早,慌快駕起祥雲,趕路去了。
百花仙女一路緊走,趕到王母娘娘住的瑤池,總算沒誤蟠桃會。她一落座,就忙去掏身上的羅帕,擦臉上的汗,哪知,羅帕不見了。她恍恍惚惚記得自己在卜塔集遊玩時,曾用羅帕擦過汗,莫不是剛才匆匆忙忙,將羅帕丟落在塔上了?這羅帕是仙家之物,若丟失了可不是小事,萬一被凡間人撿到,更不得了。想到這,她的臉嚇的咯白,坐立不安,想走,又不敢走。這情景叫王母娘娘看見了,就喚她過去問個究竟。百花仙女不敢隱瞞,只好如實稟告。王母娘娘聽罷,大發雷霆,嚴厲斥責百花仙女不該貪圖玩耍,說:羅帕是你懷中之物,若被女人撿去了,找回來還可罷了,若被男人撿去,你就得嫁給那個男人,不然,玉皇大帝就按照天規,連降十二大災於凡間。」百花仙女眼裡噙著淚連連點頭稱是,當下告別王母娘娘,下凡尋找羅帕去了。
百花仙女的羅帕果然被一個男人撿去了,他姓吳,叫吳大,從小死了爹娘,孤苦零丁,田無一壟,地無一墒,靠給人打短工度日,住在一間破草棚裡,四十多歲了,也沒討上媳婦。百花仙女找到他,見他長得又黑又瘦又老又醜,心裡一下涼了半截,向他討回羅帕,扭頭回天宮去了。走到南天門,遇上從蟠桃會回來的嫦娥。嫦娥關心地詢問羅帕的下落,百花仙女一五一十的照實直說,嫦娥嘆口氣說:「你這麼漂亮的人兒,是不該嫁給那麼個醜漢子。不過,這下凡間就要遭難啦。」嫦娥的話,震動了百花仙女的心,她想,丟落羅帕本是自己的過錯,怎能叫凡間的百姓為此無辜遭殃呢?想到這裡,她改變了主意,決定嫁給吳大。嫦娥上前對她深深施了一禮,說:「好妹妹,我替凡間的黎民百姓謝謝你了。」說完,轉身回月宮折了一枝桂花,送給百花仙女,留作紀念。
吳大一文錢沒花,憑空娶來個如花似玉的仙女,高興的嘴巴咧得象個大喇叭。百花仙女卻是另外一幅樣子,心裡一點高興的味兒也沒得,整天愁眉苦臉,哀聲嘆氣,加上她從沒食過人間煙火,人間的生活過不慣,吃不好,睡不寧,沒幾天就病倒了。這下可把吳大急壞了,他冒著瓢潑大雨,連夜跑了幾十裡路,從城裡揀回草藥,熬好湯,撐著百花仙女的頭,一口一口地餵藥,又想著法子做些好吃的飯菜給百花仙女吃。一連幾天,吳大白裡黑裡守候在床前,小心地侍候著百花仙女,餓了,煮些野菜吃;瞌睡了,靠在床腿打個盹,累得再很,也沒半句怨言。
俗話說人心換人心,八兩對半斤。百花仙女看吳大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對他的態度有了轉變,開始喜歡上他,願意和他過上一家人。百花仙女本來害的是心病,心裡的疙瘩解開了,她的病也就好了。第二天夜裡,百花仙女等吳大睡著了,悄悄地起身下床,駕起五朵祥雲飛到大別山的金剛臺,在那裡採到一棵千年的靈芝草,帶回家來,燉了一罐湯,推醒吳大,叫他喝下。吳大喝了,立即變成了一個白幹白淨一高二大的小夥子。百花仙女把嫦娥送的桂枝栽在門口,又把種花的手藝教給吳大,打那以後,小兩口和和美美過日子,生下一雙兒女,靠著種花養家餬口。由於吳大兩口栽的是月宮裡的桂花,花香四溢,名揚四方。所以,買家很多。吳大賣花得到發家致富。
過了幾十年,吳大壽終正寢。她一死,百花仙女劫數也滿,被王母娘娘召回天界。不過,她的一雙兒女和她帶下凡的月宮的桂花,都留在了凡間,她傳授的種花手藝,也一代一代傳了下來。直到今天,雖然那座卜塔早就連一塊磚瓦也找不到了,可是百花仙女和吳大的後人吳姓人家仍是卜塔集的大戶,種花手藝更是傳遍卜塔集的家家戶戶。
這可不得了,原來潢川金桂竟來源於月宮中的那棵桂花樹!事實上,在潢川桂花遍地的不只是這城東南的卜塔集鄉。在城西北,也就是現在黃國故城遺址西北,有一延綿數十公裡的丘嶺,自古就大面積種植桂花,每逢金秋,桂花盛開,香飄百裡,因此得名叫:「桂花嶺」。
「桂花嶺」亦有和桂花相關的傳說。這個可見潢川攝影家張衛星的《潢川金桂花傳奇》一文: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園藝場有兩個地名:一曰桂花嶺,一曰桂花柳;兩種傳說,所謂南北之說。
先談談南方之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天神西王金母的七仙女們經常下凡到人間嬉戲玩耍;一天金聖母吩咐七仙女兒們把天宮的百花種子撒向人間,仙女們齊聲應「諾」!一個個花神爭先恐後地飄飄然,騰雲駕霧,上下飛舞擇其風水寶地……首先,五仙女們以天宮神門「∩」字型定位撒下,女神們天工開物,神啦!爾後,此地就變成了黃國的國都了,人們就將「∩」字造型內定為國都的都城,古黃國就此誕生了。另兩位仙女順著城堡兩道嶺將金桂花的種子撒下……物華天寶,仙女散花,桂花飄香萬裡,地久天長,天人合一,桂花嶺自然就成了人們讚美的專用地名啦!黃國要塞的「∩」字型口區域,便稱之為堡子口;至今地圖上還保留著這兩個古今地名——潢川縣隆古鄉堡子口、桂花嶺。
再談一談北方之說:春秋戰國時期,地處黃國、息國邊界——堡子口淮河兩岸戰事連年,地域紛爭不斷,鬧的百姓惶惶不可終日,弄的息侯王束手無策;求助於楚國,楚王聞之,頓生計謀,想起了身邊的美人——桃花夫人,曰:「夫人,汝息人也,百姓們揚言,汝為國為民,屈從於我,三年不語,今特派汝孝忠國民——家鄉父老,平息黃國、息國邊界土地之紛爭兮!」翌年,春和景明,文夫人(桃花夫人)攜文武百官跋山涉水——翻過一座座山,走一道道嶺,浩浩蕩蕩地奔赴息、黃國邊界的淮河畔考察;她登臨弋山遠眺,在浮光山淮水之濱的南環息、黃國的堡子口兩道嶺上駐足,邀來息、黃國的臣民,詢問,徵得意見。息人曰:「我們先人世代渡河在堡子口丘嶺上勞作,到如今……此地我們息人開墾也!」黃國人曰:「我們黃國人開天闢地以來就在這淮河畔兩道嶺上狩獵、耕耘、以淮河為誌,上帝安排,界線分明,你們息人跨河而耕,明明白白是為了擴充地盤,侵佔我們!今日兩道嶺,我們已讓給你們淮河畔一道嶺啦!
熙熙攘攘,呼叫不停,爭執不分上下……文夫人垂眉低目,沉思良久,胸有成竹地將左頭飾上玉佩桃花枝取下,在羽巾上劃下以淮河為界的息、黃兩國邊界圖;順手又將頭飾上的右佩金桂花枝取下,插在堡子口兩道嶺上的一棵老柳樹上為標誌物,就此定局!「以花為媒矣!」黃國百姓當場為之動容,齊聲呼喊:文夫人,桃花夫人,洵美也!從此終結了息、黃兩國淮河堡子口邊民的土地界線紛爭,至今當地民眾流傳著「人敬一尺、還爾一丈」的俗語;桃花夫人以「花為媒」的故事,震撼了此地。說來也奇,她插在老柳樹上的金桂枝在此不久就生根、開花、結果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枝開花散,種子隨風而去,灑滿了整個黃國大地,精衛鳥聞之,將其撒遍了神州大地,報喜鳥聞訊以此傳遍了中國。從此黃國的堡子口兩道嶺又多了個聞名遐耳的美名——桂花柳;桂花柳下的村舍又多了一個桂花村(今潢川桂花嶺園藝場);這就是北方之說,潢川桂花柳的來歷。
二、潢川金桂的詩篇
潢川金桂是集綠化、美化、香化、食用於一體的觀賞與實用兼備的優良園林樹種,桂花清可絕塵,濃能遠溢,堪稱一絕。尤其是仲秋時節,叢桂怒放,夜靜輪圓之際,把酒賞桂,陳香撲鼻,令人神清氣爽。潢川百姓逢年過節有流傳打「桂花糕」、做「桂花糖」、釀「桂花酒」的習俗。桂花終年葉繁枝茂,香氣濃鬱,秀而不嬌,清雅高潔,自古就深受中國人的喜愛,被視為傳統名花,亦深受歷代文人墨客喜愛,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大批詠桂佳作。在中國古代的詠花詩詞中,詠桂之作的數量頗為可觀。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文人騷客們在我們本地留下的和桂花有關的詩篇。
史載,唐朝光州人家就有庭院種植桂花之習俗。這個在唐詩中就有反應。唐朝詩人王建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中秋之夜,王建聞桂花芳香,假桂花寄託情思而有詩作傳世: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元代文豪馬祖常詠詩句中多有光州老家丹桂的影子:「自愛屋南芳樹林,十朝暑雨醉沉沉」、「我有滄州仍不遠,小山桂樹正團團」、「桂樹有枝曾獨折,女蘿無蔓不同攀」、「月宮丹桂三千樹,都是嫦娥手自栽」、「欲賦淮南招隱,山中桂樹留人」、「燎桂燻我衣,出逢歲寒友」、「豈是高情能放逸,山中夢桂正扶疏」。
《光州志》記載古代詩人黃儉在潢川城內的南湖堤上也留下 「午雨未成風乍轉,隔堤遙迸木樨香」這膾炙人口的詩句:
南湖堤上(清 黃儉)
粼粼細絲遍回塘,簇簇新花界短牆。
午雨未成風乍轉,隔堤遙迸木樨香。
《光州志》裡留下的其他和桂花有關的詩篇還有張九齡的:「故鄉臨桂水,今夜渺星河」、劉方平的:「明朝南岸去,定折桂枝花」、劉繪的:「商家鹽梅正須待,淮南小桂安足誇」、劉黃裳的:「桂樹何團團,白石何齒齒」、「緱嶺半疑笙韻落,小山渾似桂陰開」、楊谷詒的:「侵簷老桂百年綠,當戶盤松四葉青」等等詩句。這些都是潢川金桂悠久歷史的有力佐證。
三、潢川金桂與春申君
據《光州志》記載:公元前273年,群雄兼併、烽火四起,秦欲攻楚,楚頃襄王派春申君黃歇出使秦國議和,並呈《上秦昭王書》與昭王交涉,最終一紙化解了強秦百萬雄兵,留下了千古佳話。
民間盛傳:春申君歷經磨難,呈上《上秦昭王書》,昭王展開上書,異香撲鼻。昭王問:什麼香?春申君答曰:書中夾帶的花香。昭王問曰:什麼花?產何地?春申君答曰:今日幸晤昭王,正值中秋,唯黃花盛也,產黃國。昭王贊曰:今遇黃君撮合,緩解秦楚之戰,實屬貴人、貴事,此花乃貴花也。「貴」與「桂」諧音,桂花之名由此而來。至近代,桂花一躍登上中國十大名花的寶座。1771年,我國桂花經廣州、印度傳入英國,並迅速擴展到歐美及東南亞國家,成為重要的香花植物。
說到這就不能不提在今天的長三角一帶,大量充斥著桂花了。據說,一朵小花,卻能香透一座城市,這就是蘇州味道。2013年我與妻子暢遊上海、蘇州。對蘇州街邊到處盛開的桂花以及空氣中瀰漫的桂花香味印象頗深。桂花還是蘇州市的市花,蘇州人也稱之為木樨花。蘇州市專門建造有一座以市花為特色的專類公園——蘇州市桂花公園,位於城內東南隅,沿環城河內側,種植桂花5600多棵,包括金桂、銀桂、九龍桂、硃砂、丹桂、月桂等50多個品種。據介紹,大凡全國的桂花名品,蘇州桂花公園內都有栽植。
蘇州太湖沿岸是我國最大的桂花產地之一,蘇州採芝齋糖桂花江南聞名。桂花之外的風景,那就是有名的:太湖船餐「賞桂品蟹」。
古鎮光福,不僅是江南著名的賞桂勝地,而且是品太湖船餐的最佳去處。水上酒樓形成了富有漁家傳統特色的美食水廊。以「賞桂品蟹」、「太湖三寶」為代表的100多種野生水產品和近千年來當地漁民傳統的烹飪手藝為基礎,輔以「桂花」為原料做成的各式點心「桂花聚」的宴集,如:豬油桂花慄子糖藕、桂花糖芋艿、桂花丸子、桂花糕、桂花五香肉、桂花酒、桂花瓜子、桂花茶等。
長三角一帶的桂花栽種起始於何時,作為一個外鄉人,還真不了解。但是有一個靈魂性的人物恰恰在兩千多年前就溝通了黃國故地與江南吳地,他就是春申君黃歇!黃歇的輝煌史跡,很多人都以為就是《上秦昭王書》退百萬秦兵,是門下食客三千,號稱「戰國四君子」之一。但我要告訴你,黃歇的歷史功績,其實最大的就是他改封吳地造福吳地百姓,對吳地經濟建設和發展做出的貢獻——他建城興市,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績顯著,深得吳地民心。
今天,環顧昔日的吳地,春申君在此期間的事跡、足跡、傳說、掌故歷久彌新——黃鬥城、黃公澗、春申君祠、春申裡港口、黃埠墩、黃泥頭、黃泥橋、黃泥土夅、黃天蕩、春申路、申港、黃田港、君山、黃山,以至於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由此得名,「申」也成了上海的別稱。現上海嘉定西南,因他當年於此渡江,亦被命名為「黃渡鎮」,他當年打獵小憩建造的亭棚,即為繁華一方的「華亭」,松江區新橋鎮亦有「黃歇村」、「春申村」等等。
而傳說中的黃歇與「桂花」的淵源,加之黃歇與吳地間的淵源,而今黃歇老家潢川與他經營的吳地的桂花大量存在的事實,這裡面又會有什麼樣的淵源與故事呢?
四、潢川金桂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潢川金桂花繁葉密,清香馥鬱,千百年來,與「光州貢面」均成為歷代朝廷貢品,得到了古今人們的青睞,並成為人們裝飾庭院尤為珍貴的觀賞植物。
20世紀80年代以後,研究者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尋找不同的桂花品種,潢川金桂由於其特殊性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陳俊愉、劉師漢(1980)所著的《園林花卉》中記載了12個桂花品種,潢川金桂就為品種之一。陳俊愉、程緒珂(1989)主編的《中國花經》把潢川金桂單獨列為一個品種。其後,陳俊愉、朱長山、李瑞符等學者在研究桂花品種時,專門研究並描述了潢川金桂的特性。2004年,從事桂花品種研究20餘年的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向其柏代表中國申請到了國際園藝學會木犀屬栽培植物品種國際登錄權,從此中國擁有了對木犀屬植物的命名權,向其柏、劉玉蓮所著的《中國桂花品種圖志》於2007年出版,成為世界上桂花分類方面最全面權威著作。這部著作將潢川金桂列為金桂下屬的一個桂花品種,並對其具體特徵進行了描述。至此,潢川金桂作為一個獨立的桂花品種已得到國際承認。
《光州志》 載,潢川花卉業始於唐中期,至明清時期,花卉種植面積已達千餘畝,並且是金桂正宗產地。1999年,潢川金桂栽進昆明世博園的「豫園」,2005年,潢川金桂又栽進了成都第六界花博會「河南名花園」。目前,潢川桂花已有17個品種。
潢川桂花特點是濃香型,全國桂花品種中潢川金桂最香,被譽為香花之王,是綠化香化首選花木。據 《中國花卉大全》記載,中國十大名花的桂花,正宗原產地就在潢川縣,潢川縣的金桂更是馳名中外。桂花有金銀丹月四大類,金桂是開黃顏色的花,銀桂開白顏色的花,丹桂是紅顏色的花,而月桂則在一年之內數度開花。
金桂給潢川帶來了歷史風情和特色,因此,潢川人民對金桂有著特殊的感情。潢川金桂種在縣城主幹道兩旁,種在每所學校,種在每個小區,一到金秋時節,全城飄香,因此被評為潢川的「市花」。金桂對於潢川,已有了符號般的標誌意義。臨近區域,凡提到潢川,都能聯想到金桂;凡提到金桂,都不由地想到潢川。潢川金桂不僅在潢川受歡迎,它獨特的品質和濃香、獨具特色的人文優勢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注意,入選了上海國際花卉展、昆明世博會和成都中國花卉博覽會,展出中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成就了潢川「花木之鄉」之美譽。
改革開放以來,潢川開始成規模培育金桂,形成了繁育、種植、園林設計、養護一整套的產業。如今,潢川金桂種植面積已達2萬畝,種植範圍發展到17個鄉鎮(場)、4個辦事處和1個農場,產品遠銷上海、南京、武漢城市和南方的廣大地區。潢川金桂這一有地方特色的品種正在轉變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特色品牌。
2010年12月21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2010第146號公告,正式批准潢川金桂獲得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這是潢川縣首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是潢川縣首個花卉國家級品牌,是全國金桂首個地理標誌產品,是河南省在花木行業中第二家獲得地理標誌保護的產品。
五、題外話:《八月桂花遍地開》
有一首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的革命歌曲,影響了幾代人,至今還在傳唱著,那就是:《八月桂花遍地開》。
這首歌的創作者和產生時間、地點等問題,從二十世紀世紀80年代以來,引起了很多爭議。這首歌的作者很難確定為某一個人,流傳的過程中經過很多人的加工、潤色,逐漸豐富完美。這首歌系由大別山民歌改編而成。
《豫南革命史》(中共信陽地委黨史資料徵編委員會編著)、《新縣革命史》(中共河南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編纂委員會)等黨史、革命史著作,上面都清晰地記載著:1929年8月,光山縣蘇維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屬新縣陳店鄉)宣告成立,這是鄂豫皖蘇區建立的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柴山保人民載歌載舞,歡慶的人民群眾和政府組織的宣傳隊一起演唱了許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在這次慶祝會上唱起來的。
1998年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聯合編寫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記載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又一種說法:
(第478頁)記述:「佛堂坳小學校長羅銀青創作《兵變歌》、《小放牛》、《婦女歌》等10多首歌曲,尤其是他在當年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季節,紅三十二師從鄂東北回師商南,收復失地,在恢復和成立區、鄉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成立商城縣工農革命委員會之時,以當地民歌『八段錦』曲調填詞的《八月桂花遍地開》,抒發了工農群眾翻身作主人的喜悅心情,描繪了歡慶蘇維埃誕生的熱烈場面。」這將《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誕生的時間、地點、背景和創作者都記載的一清二楚。時間是紅三十二師從鄂東北回師商南,桂花盛開的1929年農曆八、九月間。地點是商南地區的佛堂坳小學。商南地區即立夏節起義(也稱商南起義)的爆發地--現安徽省金寨縣斑竹園、吳家店、果子園、南溪等地區,該地區在1932年10月前屬河南省商城縣,時稱商南,後劃歸「立煌縣」(現金寨縣);佛堂坳小學即果子園鄉佛堂坳小學。歌詞創作者是羅銀青,羅銀青是斑竹園鎮沙堰人;曲子是當地民歌「八段錦」。
不管哪一種說法,都可以確定,這首革命歷史歌曲,是屬於鄂豫皖的,是屬於英雄的豫南。並且該歌曲最終伴隨紅軍的足跡傳唱大江南北——1931年夏天,原在鄂豫皖蘇區工作的紅軍32師副師長漆德瑋等一批同志,從鄂豫皖調到中央根據地工作,這支歌就由他們帶到江西中央根據地,很快在那裡流傳開來。1932年10月開始,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蘇區轉移到了四川和陝西,這支歌曲又傳唱到川陝地區。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桂花》在全國越唱越響,最終成為紅色經典歌曲。
說是題外話,卻又不是題外話,依然是有關「桂花」,依然是發生在這曾經屬於「光州」的土地上,怎麼會是題外話呢?
多麼神奇啊。一支桂花,聯繫了上天的王母娘娘以及百花仙女們;聯繫了月宮的嫦娥;聯繫帝王將相美夫人——秦昭王、春申君、息夫人;還聯繫了吳地與黃國故地的百姓;更聯繫了一場偉大的改變了中國的人民革命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