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190(古文觀止170歐陽修)
2023-10-23 15:26:46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yǎo)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pì)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1、滁: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州; 2、明年:慶曆六年,即1046年; 3、豐山:滁州豐山在州西南五裡; 4、聳然:高峻貌;特立:挺立; 5、窈然:深遠的樣子; 6、滃然:泉湧出貌; 7、俯仰:低頭與抬頭,即上下縱覽之意;顧:環顧。
滁於五代幹(gān)戈(gē)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fǔ)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
1、五代:指唐亡之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幹戈:指戰爭; 2、用武之地:兵家爭奪的地方; 3、「太祖皇帝」數句:宋代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原是北周的大將,曾率周師攻打南唐,與南唐將領皇甫暉、姚鳳之軍戰於滁縣城西之清流山下,後擒其主將,於是滁地歸屬後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第二位皇帝,於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 4、圖記:指地圖和文字記載; 5、故老:年老而見識多的人。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shēng)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xuē)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1、敵國:指五代時的割據政權; 2、勝:盡; 3、及:到;受天命:接受天的意旨;聖人:聖哲之人,古時用以對皇帝的尊稱,此指宋的開國君主趙匡胤; 4、「向之」二句:原先憑藉、依仗山川險阻而割據一方者,都相繼被剷除消滅; 5、漠然:寂靜無聲的樣子; 6、徒見:只見; 7、遺老:指經歷戰亂的老人。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gǔ)、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quǎn)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hán)煦(xù)於百年之深也。
1、畎畝:田地; 2、樂生送死:指人民生活安樂,死有所葬;送死:謂父母喪葬之事;《孟子•離婁》: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3、孰知:誰了解;上:皇上; 4、休養:休息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5、涵煦:滋潤撫育。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duō)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
1、掇:拾取;幽芳:芳草野花; 2、蔭:乘涼; 3、刻露清秀:特別顯露出它的清幽秀美; 4、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5、豐成:豐收。
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1、本:原本,根據; 2、道:敘述; 3、刺史:官名,宋代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職;"刺"是檢核問事之意,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 4、以名其亭:意謂即用「豐年之樂」中的「豐樂」二字來為這個亭子命名。
《豐樂亭記》全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yǎo)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pì)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滁於五代幹(gān)戈(gē)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fǔ)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shēng)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xuē)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gǔ)、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quǎn)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hán)煦(xù)於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duō)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清 林雲銘《古文析義》評:
州南偶作一亭耳,有何關係?若徒記其山水之勝,及與民同樂話頭,又是《醉翁》舊套。此篇忽就滁州想出,原是用武之地。以為山川猶昔,幸而太平日久,民生無事,所以得遂其樂。非朝廷休養生息之恩,何以至此。迄今讀之,猶見昇平景況,躍躍紙上。古人往往於小題目中,做出大文字,端非後人所能措手。若文之流動婉秀,雲委波屬,則歐公得意之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