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最後一次演講全部(緬懷七子之歌沒有停止過吶喊的聞一多先生)
2023-10-23 15:16:52 1
緬懷!《七子之歌》,沒有停止過吶喊的聞一多先生說起聞一多,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是你肯定聽過這一句:「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是的,這就是在我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一首歌—《七子之歌》,今天是聞一多先生誕辰的122年,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曾經的《七子之歌》吧。
他是文壇巨子,更是愛憎分明的民主戰士。青年時他寫下著名的《七子之歌》,呼籲振興中華。
在悼念李公樸大會發表最後一次演講後,他慘遭特務暗殺。犧牲自己照亮他人,是他始終秉承的人生態度。他曾說:「必國家有光榮而後個人乃有光榮也。」
1925年,在轟鳴的船號中赴美留學的聞一多先生脫下來西裝,解下了領帶,急切地撲向祖國母親的懷抱,但望著「母親」那受傷的手臂,先生佇立在原地,久久不得動彈。放眼祖國家鄉,戰亂頻仍,四分五裂,列強橫行,百姓流離失所的局面,這無邊的黑暗和民族恥辱不斷地衝擊著聞一多先生的精神。由此《七子之歌》誕生了,滿懷著先生的悲憤,怒斥著列強的無恥,哀嘆祖國「七子」分離。
《七子之歌》當中的七子,就代表著我國被西方資本主義佔領的七個地方,這七個地方分別是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旅順、大連。當時是因為清政府閉關鎖國,並且清朝還腐敗無能,西方資本主義就看到了清政府這一弱點,就對中國開始了掠奪之路,並且強迫清政府籤訂了一些不平等的條約,而這些條約就包括這七個地區的割讓。
在這組詩歌中,他以擬人的語氣和手法,將中國喪失的七處領土比作與母親分離的七個孩子。而且,還用孩童的口吻哭訴與母分離的苦楚,以及強烈渴望回歸母親懷抱的願望。
創作完成《七子之歌》後,聞一多不久就踏上了歸國的旅程。他就像詩歌中提到的那樣,重新回到了母親的懷抱。可惜,最先迎接這個歸國遊子的,卻是帝國主義為鎮壓上海工人、學生和市民的愛國運動而發動的「五卅慘案」。
之後,聞一多更加堅定了信念,開始在學術界大聲「吶喊」,喚醒了越來越多的國人。在經歷了北伐戰爭時期和十年內戰時期,他又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和民族圖存的努力中。
抗日戰爭勝利後,聞一多作為民盟的中央執行委員,堅決反對蔣介石肆意挑起內戰,不斷呼籲國內和平。但是,他的這些奔走疾呼,卻逐漸遭至了國民黨的仇視。
當這首歌曲在中國各地廣為傳唱時,一個澳門小姑娘的名字也開始為人所知,她就是最早演唱這首歌曲的容韻琳,當時只有9歲。
容韻琳是在第一次被告知要用普通話演唱《七子之歌》後,開始學習普通話的。而她的母親由於常常要陪女兒外出參加活動,也是從1998年開始學講普通話。
演唱《七子之歌》使容韻琳母子學會了普通話,也為容韻琳帶來許多朋友和機會。成為小明星後,她收到了全國各地許多小朋友和大朋友的來信、賀卡以及錄音帶。
容韻琳在談到澳門回歸祖國時稱,最早是父母告訴她祖國的歷史,而當她在唱了《七子之歌》後,去過了很多地方演出,才知道祖國竟然這麼大,有這麼多美麗的地方。她覺得做個中國人真好。
別瞧聞先生成為西南聯大中文系的中流砥柱,他剛到清華大學任教的時候,頗受爭議:
一個赴美國學美術,回國後以詩歌成名的人,居然要教授古典文學?
學校裡的老師同學無不對他提出質疑,但他立志非要做出點成績不可。
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從《全唐詩》到《楚辭》再到《莊子》,全都被他列入了研究範圍。
以至於他每天除了上課和吃飯,幾乎不離開自己的書房。
後來他的同事,發現他如此用功就勸他說,「何妨一下樓呢」,此後,聞一多先生便多了一個雅號叫做,「何妨一下樓」。
這一年,學校因為戰爭的硝煙,不得不從北京遷到了長沙,又從長沙遷到了昆明,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
來到西南聯大之後,文學院院長馮友蘭讚嘆聞一多是「由西洋文學轉入中國文學的唯一成功者。」
這就是對學術無比執著的聞一多,無論是在清華,在聯大,還是在戰爭的艱苦環境中,他都巋然不動,嚴謹治學。
22年前的12月20日零時,澳門回歸祖國的那一夜,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莊嚴奏響,鮮豔的五星紅旗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陪伴下冉冉升起。歷經幾百年的時間,澳門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中。澳門,本身就是一座獨具特色與歷史韻味的「海上花園」,在不到40平米的陸地面積上,生活著67萬多人,經歷過歷史沉澱的澳門,不論是它狹窄的街道,老式的西式建築,各色的皮膚,各種的語言,都讓這座城市充滿著絢麗與傳奇。
如今澳門已經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已達二十二周年了,每當這首歌的旋律唱響的時候,我感覺每一位中國人的內心多少都難免泛起一陣漣漪。希望這首歌能永遠的流傳下去,也希望澳門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希望中華民族早日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