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通俗講解(解透一個字讀懂道德經)
2023-10-22 20:02:37 2
「無為而治」 經常是我們概括道家思想的一句話,也拿它作為老子或《道德經》的代名詞。如果不是專門認真地探討《道德經》或老子思想,只是在平常的談話中引用一下,一帶而過,「無為而治」 大都指的是順其自然,任其發展,別太多幹預,保持距離,別太較勁兒......這類意思,似乎有點消極。靜待花開,開不了算逑;靜觀其變,變成啥都行。
這樣理解這樣用不是不行,簡明清晰,大師加持,消極得天經地義,人間正道。但老子就坐不住了,他不是這個意思。「無為而治」 老子說的是方法,世人看到的是態度。老子的態度仍然是積極的,他更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只是他看到了本質,才希望人們做事時不要有太多的意圖謀略,急功近利,而應該依著事物的紋理來,按客觀規律和節奏做事,最終才會把事做好。
這個 「為」 字很關鍵,是這部經書的 「經眼」。
我們大多數人把 「為」 僅理解為「作為」,自然就是「無作為而治理」,啥都不幹的意思了。而老子在這裡所說的「為」是謀劃、意圖、功利、人為的意思,簡言之「無為」就是別想太多,別用力過猛。比如現在的家長教育孩子,「無為而治」 就是放棄掉名校、精英、成功這些妄念,不去攀比,不折騰學區房、重點班、校外培訓這些執念的事兒。讓孩子自然成長,給孩子安全、健康、快樂的環境和引導即可。這「無為而治」 不是正解嗎?
一部《道德經》5162字, 「為」 字出現了116次,而 「道」 字只有76次。
「為」 在《道德經》中無外乎三個詞義:一是常用的 「是,作為(動詞),成為,以為,使」 等系動詞用法,如「善之為善」,「使民不為盜」,「以萬物為芻狗」,「大者宜為下」等等,發二聲音;二是 「做,製作,治理,使用,作為(名詞),運行,追求,研究,種植」 等實意動、名詞,也發二聲音;三是 「妄為,人為,功利心,個人目的,意圖,謀劃,刻意」等意思,發四聲音。第一種詞義比較常用,容易理解,沒有歧義,本文不表。後兩種詞義在《道德經》中既舉足經重,又常糾纏在一起,容易引起歧義,而且人們已經約定俗成把他們都讀作二聲,就更是糾纏不清了。但對理解《道德經》來說 ,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必須一一釐清:
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第一個 「為」 字是功利心,主觀意圖,人為因素等意思,就是聖人做事是沒有功利心和太多人為主觀的因素。與 「行不言之教」 一起更好理解,就是說聖人教化民眾不是靠說教,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去影響。第二個 「為」 字是 「運行」 的意思,是說道讓萬物運行但不會以此而作為自己的資本,讓萬物依賴它。按現代漢語拼音對 「為」 的發音和字義的界定,第一個 「為」 字應是四聲(wèi),第二個 「為」 字應是二聲(wéi)。
第三章,「......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一個 「為」 還是功利心的意思,四聲;第二個 「為」 是做事、治理、運行的意思,二聲;第三個 「為」 仍然是功利心的意思,四聲。「為無為」 就是以無為而為。
第十章,「......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前者四聲 「為」(wèi),後者二聲 「為」(wéi),意同第二章。
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這四個都是四聲 「為」 ,都是懷著功利心,圖謀設計,上下運作的意思。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一個 「為」 是人為、妄為的意思,四聲;第二個 「為」 是作為、作用的意思,二聲。整句意思就是,道永遠是順應自然規律,作用於萬物的。
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ang:三聲)臂而扔之......」 前四個 「為」 都是四聲,都是主觀意圖的意思,第五、七、九個 「為」 字是二聲,作為、運行的意思,第六、八個 「為」 字又是四聲了,還是主觀意圖的意思。這是《德經》第一章,老子在這裡把人之道分為五個層次,自上而下為道、德、仁、義、禮。
第四十三章,「......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兩個都是四聲 「為」 (wèi),不用再重複解釋了,跟上面一樣,大家應該能理解。
第四十七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聲(wèi)。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前兩個是二聲 「為」(wéi),研究、追求的意思;後兩個是四聲 「為」(wèi),意圖妄為的意思;最後一個又是二聲「為」(wéi)。整體意思就是做學問知識會越來越多,追求道妄念會越來越少,少之又少之後就會不妄為,達到不忘為的境界就沒有做不成的事了。
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同第二、第十章。
第五十七章,「......故聖人云:『我無為 ,而民自化......』」 四聲(wèi)。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同第三章。
第六十四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一個 「為」 是二聲(wéi),做、處理的意思。後面兩個同第二十九章。最後一個是四聲 「為」(wèi),妄為,妄加幹預的意思。
第七十五章,「......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兩個都是四聲 「為」(wèi),意思是民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上層統治者為自己圖謀妄為,只有那些不貪圖生活享受者,比把享受生活看得更可貴的人賢能。
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同第二、第十章。
第八十一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前者四聲 「為」(wèi),後者二聲 「為」 (wéi)。這是通行本《道德經》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也是曲終奏雅、總結陳詞的主旨句。意思是聖人不為自己積累,他越為別人著想,自己擁有的也越多。天之道是有利於萬物而不會有害的,人之道是萬眾生生不息,好好生活,不要跟別人爭,盡力做好自己的事。
不知各位搞明白沒有?一會前者後者,一會二聲四聲,如果沒看過《道德經》可能更糊塗了。所以呢,本文在說文解字之餘,最大的希望是能引起大家閱讀《道德經》的興趣。
閱讀《道德經》的三個小tips:
1.是給管理者看的。
2.主講天之道和人之道(德),穿插進行。
3.「為」 的重要解讀是 「妄為,人為,功利心,個人目的,意圖,謀劃,刻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