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曜何能以茶代酒
2023-10-09 17:13:49 2
陳壽在《三國志·韋曜傳》中,記述了韋曜以茶代酒的故事。三國時,孫權的孫子,吳國末代皇帝孫皓專橫殘暴,唯我獨尊,還沉溺於酒色。每次宴請群臣,總是一喝就是一整天,而且還要每位參宴者必須喝足七升酒,如果喝不下,就派人強行把酒灌入口中。可是,有位叫韋曜的大臣,不善飲酒,孫皓卻暗中讓內侍給他送上茶水,以此來代酒。那麼,韋曜為什麼能受到這莫大的榮寵呢?
這還得從孫皓說起。一個喜歡喝酒的人,應該說是少不了茶的,孫皓也不例外,他除了酒,自然也離不開茶。他在王宮中長大,自幼和祖父孫權同飲一種茶。後來,祖父去世,宮內開始互相殘殺,父親也被賜死。在這種情況下,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只能隨便了。當上皇帝後,對喝茶講究起來了。可是,宮中的茶雖然都是好茶,但不知為什麼,總是不合他的胃口。孫皓也曾派出大臣四處採茶,但總是不能如願。為此,已有好幾位採茶官員人頭落地。
朝中有個叫何定的人,品行不端,但以諂媚得到孫皓的寵幸。何定看到,孫皓登上皇帝寶座後,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朝中大臣,只要其本人或者父輩是他父親孫和一派的,就得以升官晉爵,反之,一律被貶,甚至殺頭。何定就利用這個機會,有意推薦一些和自己政見不合的人去採茶,以此來達到借刀殺人清除異己的目的。
吳郡雲陽人韋曜,曾是孫和的貼身幕僚,加上博學多才,深受孫皓器重。韋曜看不慣何定的所作所為,有時還當眾駁斥。隨著韋曜的得寵,何定既忌妒,又擔心。孫皓生性多疑,又專橫殘暴,一旦聽信韋曜之言,自己還不身首分家?韋曜得勢成了他的心病,當務之急是儘快拔除這顆眼中釘肉中刺。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薦說,孫皓終於答應讓韋曜去採茶。
韋曜接旨後,急得三屍神暴跳七竅內生煙,這還不是把他往絕路上逼?他也清楚,這肯定是何定的鬼主意。可事到如今,已身不由己了,去得去,不去也得去,只好研究起茶經來了。東吳盛產茶葉,可哪一種才能符合皇上的口味呢?韋曜想到了孫權時的那些採茶官,可一打聽,都已經離世了。看來,只得親自出馬,去碰碰運氣了。
採茶最講究季節,清明前夕,韋曜帶著隨從出發。一行人馬來到了永安(今浙江省德清西南一帶)。這裡的莫幹黃芽茶享有盛譽,韋曜他們就駐紮下來了。
不知什麼原因,幾天後,韋曜及隨從們都感覺到食欲不振,腹脹疼痛,夾雜著腹瀉,皮膚還出現了紅紅的疹子。請當地郎中看後,也無濟於事。再這樣下去,還不客死異鄉?因為這茶葉是否能得到孫皓的認可,也把握不準,他們不敢過多的採購,再加上疾病纏身,收購了幾十斤後,就急匆匆回建業(今南京)了。
說來也怪,回家後隔了一天,他們這班人的病卻慢慢地好起來了。這時,韋曜明白過來,肯定是水土不服引起的。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他好像悟出了什麼。莫幹黃芽茶也只得擱一擱,暫時不獻給孫皓。季節不等人,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奔赴南方採茶去了。半個月後,韋曜採好了茶葉,回到了建業,當即就獻給了皇帝。
孫皓讓內侍沏了一壺新茶,迫不及待地拿了過來,喝了一口,連聲稱好。韋曜採茶有功,晉升了一級。
何定弄巧成拙,反而抬舉了韋曜,這都是自作自受,又怪不得別人,心中懊悔極了。當然,他是不會甘心的,時時在尋找陷害韋曜的機會。
這天,孫皓又要宴請群臣。酒宴開始後,何定自持酒量不錯,但也很難喝下皇上規定的數量。可他發覺,幾乎沒有酒癮的韋曜,對著這七升酒好像一點也不犯愁,難道他一時間酒量好起來了?想想又不可能,裡面肯定有貓膩。他來到韋曜面前,向其敬酒,有意重重地碰了下韋曜的酒盅,使盅裡的酒濺到了自己衣袖上。回到席上,鼻孔對著已經溼透的衣袖深深地吸了幾下,一聞,這哪裡是酒,分明是茶水。以茶冒充酒,這不犯了欺君之罪?嘿嘿,今天終於讓我抓住把柄了,你也不要想活了。何定正要當場去揭穿,突然想到,在這大庭廣眾之下,韋曜說什麼也不敢耍花招的,那些王宮中的內侍,也沒有用茶調酒的膽量。看來,這肯定是皇帝允許並安排的。何定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差一點小不忍亂大謀,引來殺身之禍。
何定的猜測沒有錯,韋曜以茶代酒,正是孫皓恩準的。韋曜得知皇上又要辦酒宴,酒量不過二升的他發愁了,如何度過這一關呢?忽然,他想到了一個推託的妙法。就直接到了孫皓那裡說:「皇上,這次能採到好茶,一是託皇上的洪福,二是憑自己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鼻子和舌頭。在最好的茶區,我能聞到一股特別的清香,茶水入口,舌頭又異常敏感。正因為有了這特異的鼻子和舌頭,才能萬無一失地採到皇上所需要的茶葉。但是,對這鼻子和舌頭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酒等一切刺激性強的東西,萬萬不能進口。」
多少人沒有採到這樣的好茶,看來,是韋曜鼻子和舌頭的特異功能起到的作用,孫皓默默地點了點頭。
一看拒酒有希望,韋曜接著說:「皇上,我是否能不喝酒,在酒席上,暗中以茶代酒呢?」
孫皓想,這辦法不錯,既沒有違反自己定下每人喝七升的規矩,又能保護韋曜的鼻子和舌頭,不影響來年的採茶,當即答應了。
這次不能把韋曜的把戲揭穿,何定當然不會到此罷休的。他時時在思索,韋曜為什麼能採到適合孫皓口味的茶,皇上又為什麼允許他以茶代酒呢?何定買通了韋曜的一個隨從,才知道了韋曜採購茶葉的真相。
原來,韋曜從自己水土不服中悟出,孫權是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一定喜歡喝家鄉茶,孫皓生長在王宮中,喝的當然也是富春茶了。幼時打下的根腳,長大後是很難改變的。這種習慣,在動蕩中不可能冒出來。現在,孫皓皇位坐定,心也寬了,兒時得到的美味,會不時地出現在腦海中。皇上需要的,很有可能就是富春茶。韋曜來到富春,想不到富春江兩岸盛產茶葉,茶農懂得「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的特性,選擇在高山或荒山種植,制出的茶葉色澤翠綠如碧玉,滋味香醇似甘露,素有盛譽。
富春茶採購回去後,果然使孫皓讚嘆不已。其實,韋曜哪裡有什麼神鼻和神舌,這完全是為了對付那七升酒而編造出來的謊言。弄清事實,何定如獲至寶,馬上添油加醋地向孫皓密奏了。
想到韋曜忠心耿耿,孫皓當時並沒有對他治罪。但耿直磊落的韋曜,對何定利用皇上將要把他置於死地,還是蒙在鼓裡覺察不出來。他看不慣孫皓沉溺於酒色,竟直諫:「再這樣下去,將外相毀傷,內長尤恨。」
這一來,昏庸的孫皓怒火中燒,在修史中,韋曜又得罪了孫皓,加上何定的挑撥離間,韋曜不但用茶代酒的特殊禮遇被取消,最後還打入天牢,不久被處死。
韋曜雖然死了,但是,他創立在酒席上用茶代酒的習俗,還是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