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風俗習慣介紹(侗族風俗習慣)
2023-10-18 06:15:17 5
黔東南肇興侗寨
侗族(侗語作 Gaeml)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在唐代就已成為單一民族載於史冊,自明清以來,侗族又被稱為「僚人」、「侗僚」、「峒人」、「洞蠻」、「峒苗」或「夷人」。民國時期稱為「侗家」,新中國成立以後稱為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交匯處,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幾萬。
侗族也有自己的語言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語支,分南、北部兩種方言。由於與漢族長期接觸,大多數侗族群眾都能兼說漢語,通用漢文。過去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均使用漢字,1958年黨和政府曾幫助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侗文。
黔東南肇興侗寨鼓樓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戶,小寨三、五十戶,極少單家獨戶。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俗稱花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幹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鼓樓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託,也是全寨政治、文化、娛樂和社交的中心。一是侗寨的標誌;二是侗族族姓的標誌(如肇興五個房族五座鼓樓);三是侗族群眾休閒的場所;四是年輕人社交的場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會議事的重地;七是傳遞信息或報警的工具(登樓擊鼓)。
三江縣侗族風雨橋(俗稱花橋)之程陽橋
凡是侗寨,必有鼓樓。據侗族老人的介紹,鼓樓被喻為侗寨的「遮蔭樹」,如果寨子裡沒有了「遮蔭樹」,寨子就沒有凝聚力,就不會發達興旺。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在融水侗族村寨現存的鼓樓、風雨橋很少,大年一帶原有的鼓樓均已毀於火災,僅有重建的歸合鼓樓。每當夜幕降臨,鼓樓燈火輝煌,夜校學員在此潛心學文化。每逢佳節,村民歡聚鼓樓坪,歡慶起舞,男女唱歌,熱鬧非凡。聞名於世的「侗族大歌」,就常在這裡傳唱。廣大的青年男女,更把鼓樓作為傳播愛情種子的樂園,在這裡「行歌坐月」,輕歌曼舞,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黔東南肇興侗族村寨稻田風光
侗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以生產魚粳稻為主,選育栽培有本民族獨特優質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善用稻田養魚,創造和傳承了以「稻魚鴨共生」為特點的侗鄉有機農業文化遺產。
所以,大多數地區的侗族人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且糯米種類繁多,如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製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餈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飯最香,甜米酒最醇,醃酸菜最可口,葉子煙最提神,酒歌最好聽,宴席上最歡騰。
侗族農民馮興超一家正在和客人一起打餈粑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藝複雜而細緻,品種繁多。例如:加蘇子汁的叫紅侗粑,加楊桐葉的叫黑侗粑,帶餡的叫豆沙侗粑、棗泥侗粑等。宴客時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餞花卉;席上要備暢銷全國的「五味姜」,清香適口的「油茶」,清甜軟糯的「黑珍珠飯」,水牛調製的「酸龍肉」,以及聞名遐邇的「醅草魚」,為的是賓主一起歡聚共樂。湘西一帶侗族姑娘擅長用柚子皮、冬瓜皮等雕成魚鳥花草各種形狀,用白糖漬成蜜餞,待客時,小的泡菜用,大的盛盤中餉客。
榕江侗鄉設攔路酒迎賓客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製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最有特色的要數客人進寨時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酒」了。侗家人在進入寨子的在門樓邊設置「路障」,擋住客人,飲酒對歌,你唱我答,其歌詞詼諧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礙物,恭迎客人進門。入座後又是換酒「交杯」,鄰居或自動前來陪客,或將客人請到自己家中,或「湊份子」在鼓樓中共同宴請,不分彼此。酒席上還有「雞頭獻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攏飯」、「喝轉轉酒」等規矩。但侗族人十分忌諱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在正月初一時不能生火;祭祀期間不許外人入寨;喪期孝子忌葷吃素,但魚蝦不限等。
侗族姑娘正在刺繡
侗族刺繡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亮麗和諧彩、高雅凝重的品質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中國有名的繡品之一。在博覽會上,侗族織錦、侗族刺繡的製作技藝,精美無比的織繡工藝吸引了數萬觀眾到廣西展區參觀。侗族刺繡的藝術品也繁多,頭巾圖案、嬰兒背帶、婦女胸兜、布花鞋、鞋墊、菸袋、挎包刺繡等內容相當廣泛,其中馬尾背扇更是最佳繡品,其造型古老、繡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由中國文化部、山東省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三江縣侗族刺繡、侗族織錦2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博覽會,並獲得了「優秀組織獎」,三江縣的石侗娟、石漢群獲得了「傳承人展示獎」。
黔東南肇興侗寨男子服飾
因為侗族刺繡的原因,他們大都喜歡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一般都是青、紫、白、藍色為主。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在城鎮附近的侗族男子裝束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
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託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而且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廣西三江侗族女子服飾
在三江侗族女子就喜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繡,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繡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繡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而洛香婦女春節喜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繡飾。
侗族送新娘「回門」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侗族婚禮非常奇特,一般在春節前後(普通月份不能舉辦婚禮)舉行,侗族婚禮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門」。「回門」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時新郎不得隨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親朋好友挑著彩禮,組成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送親的隊伍越長,表示新郎家的家業越興旺。
侗族送新娘「回門」彩禮
彩禮有侗族特有的酸魚、酸肉、酸鴨等。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輕姑娘,在長長的送親隊伍中,新娘走在最後面,手裡拿著一把傘,以便外人辨認。送親途中,為了顯示新郎家的家業,送親隊伍往往故意繞道而行,專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過。沿途每經過一個寨,都要燃放爆竹。
並且侗族婚禮有許多的禁忌,如:(1)忌同姓結婚。(2)五行相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3)屬相相衝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龍怕虎、馬怕牛、金雞見犬淚交流之說)。(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親。(5)忌寅年婚嫁。(6)忌接親時碰見孕婦、喪事。(7)新嫁娘忌在半路說話。(8)新娘進新郎家門時忌碰見新郎家人,全家要迴避,否則不睦。(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實。(10)已嫁之女,回娘家時忌開禾倉、拿炊具。
侗族刺繡上的先民的圖騰符號「三魚共頭」
侗族還十分崇拜龍和魚,如果天邊出現彩虹,稱做「龍喝水」,誰家也不能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虹。在認同族或認親時,都要先問對方是否知道三魚共頭(其先民的圖騰符號),若答得出,便認為是同族人。而且每逢婚喪嫁娶等大事,請客送禮都離不開魚。
侗族的文化藝術也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廣西三江侗族聚居點程陽蘆笙大賽
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戚戚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侗族社日節(二月春社之日)吃社飯之俗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農曆三月初三)、祭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曆七月間)為主,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也稱行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也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都會有對歌、賽歌比賽,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常常舉行對歌比賽活動,而侗族少男少女們也會通過對歌、賽歌的這種形式來選擇對象,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侗族還有吃社飯之俗(二月春社之日),但不搞什麼活動。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採擷回家,洗淨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野蒜(胡蔥)、地米菜、臘豆乾、臘肉乾等輔料摻合糯米(可摻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摻入糯米)蒸或燜制而成,吃起來別有風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進健康。
廣西侗族岜團鬥牛節
「月也」是侗族一個比較有特色的社交活動,就是一個村寨到另一村寨作客,一起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在農閒時,鬥牛是侗族最為熱鬧的娛樂之一,屆時老少鹹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如果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而且寨內如果舉行祭祀活動,期間外人禁入寨,禁忌標誌為用斑茅草打4個結,結成十字,懸於寨子口處。
三江縣富祿侗族「搶花炮」
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為「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北部侗族地區又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則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在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衝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通道侗族葬禮
侗族的喪葬習俗同漢族一樣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可以埋入祖上的墳山,非正常死亡的人或未成年人夭折則埋於僻靜的荒野。貴州從江和黎平一帶過去有「停棺待葬」的習俗,人死入殮後將棺材停放在效外,等待本房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人都死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