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如何得名的(粽子的由來你知道)
2023-10-18 07:04:16 2
民間有句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現如今,餃子不僅深得我國大多數人們的喜愛,連很多外國人也被其美味深深折服。而在我國北方有一種流傳久遠的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的時候,總少不了餃子這一佳餚。尤其是大年初一,為了迎接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各家各戶都要吃上一頓餃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
記得小時候,在冬至那天也要吃上一頓餃子。大人們說餃子像耳朵,吃了之後耳朵就不會再凍傷了,每當聽到這些話,我們都會多吃一些,巴望著耳朵別再受凍了。
我們中國人都講究個追根溯源,當我們吃著這鮮美華潤的餃子時,如果對其來歷也略知一二,豈不美哉。也會更加驚嘆於我們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
關於餃子的由來,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載頗多,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 東漢時期,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張仲景
餃子皮可用燙麵、油酥面、雞蛋步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鹹;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又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瀋陽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鐘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慄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慄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幣則是財源不斷。
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如今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個吃。又稱「偃月形餛飩」。長安地區有民間傳說說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發明了餃子。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追憶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此外,還有「駝峰角子」。宋四水潛夫周密輯《武林舊事》卷六提到,臨安的市場上有「市羅角兒」「諸色角兒」。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值得一提的是,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到了蒙古,餃子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隨著蒙古帝國的徵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變種。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最遲在明代已經出現。據《酌中志》載,明代宮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即餃子)。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賀新年也。」
清朝時,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時以前(現晚上23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
在日本和韓國也超級愛吃餃子,他們的餃子一般指煎餃,來源自東北的偽滿洲國時期,傳播到了韓國和日本。
受蒙古西徵和元朝的文化傳播影響,蒙古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芬蘭、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土耳其、義大利、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阿富汗也吃上了餃子有600年之久了,早已成為他們的民族文化。特別是義大利、烏克蘭、俄羅斯三國,餃子對他們來說也是重要的國家級傳統食物之一。
餃子,不僅僅是一種美食,還是中華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個部分,無一不蘊涵著中華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時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備的美食,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訴求。
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香菇餡—即鼓財之意故為鼓財餃
酸菜餡—即算財之意故為算財餃
油菜餡—即有財之意故為有財餃
魚肉餡—即餘財之意故為餘財餃
牛肉餡—即牛財之意故為牛財餃
羊肉餡—即洋財之意故為洋財餃
大棗餡—即招財之意故為招財餃
野菜餡—即野財之意故為野財餃
蔬菜餡—即財到之意故為財到餃
甜 餡—即添財之意故為添財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