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來歷(臘八節的來歷)
2023-10-18 07:46:02 2
臘八節—— 李懷俊搜集整理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這天,人們用來祭祖先和敬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日子。除此之外,人們還要進行驅逐瘟疫和鬼邪活動。這些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nuo)。史前時代醫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一種法術「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我國一些偏遠的地區還有保留。
臘八節在我國流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祀先祖也。」炎帝神農氏之年開創了我國古代以農立國之根本,並且始作臘祭以告上蒼,形成了我國古代年終臘祭的開始。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南朝梁代的宋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公元一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我國,由於佛教介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
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於深山,為了苦求人生真諦,他曾走遍名山大川。因長途跋涉,忍飢挨餓,骨瘦如柴,有一天,他走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昏倒在地。恰遇一牧羊女,把自己隨身攜帶的食用雜糧、乾果等食物熬成粥,一口一口地餵他,把他救醒。後來他盤腿坐在菩提樹下,每天只喝著牧羊女做的粥,苦苦修行,終於在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普救眾生。
這一天各寺院都要煮粥敬佛,施捨眾生來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後由佛門祭祀善事發展為民間習俗。
目前,臘八粥的種類很多,有奶油粥、羊肉丁粥、八寶粥、五穀雜糧粥、雜糧乾果粥等,味道有甜、鹹、辣、酸,一應俱全,根據口味熬製。
粥中放的果品很多,如紅棗、蓮子、核桃仁,慄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淘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就開始燒煮,用微火熬,一直熬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
河津人也有過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在臘八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熬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還要給牲畜,雞、狗、貓餵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甚至往地上倒一些,以圖個吉利。
據老人們講,河津域內的人們,每逢臘八節必須吃「臘八粥」。但滿人入關以後,對漢人的統治十分殘酷,人們對滿人特別憤恨。滿人由白、黃、紅、藍等八旗組成,為了表示對滿人的憤恨,人們在臘八粥中加入麵條,河津人把麵條稱「齊子」,吃臘八齊子諧音「八旗子」,即是吃「八旗子弟」,以解對滿人的痛恨。人們把擀好的麵條下入五穀雜糧熬製的粥中,再加入芝麻碎沫和調味品,稱作臘八齊子面。
古時的貯藏條件有限,人們必須將所產的果實曬乾才能長久保存。每到年終十二月,家中所有的食物都是乾物。古曰:乾物稱「臘」,用乾物祭祀神靈叫「臘祭」,臘祭之月叫臘月。這裡的「臘」是乾物的意思。
農曆的十二月稱臘月,其說法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臘八粥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祀祖先和神靈,「臘」從「肉」旁,就是用肉「祭祀」;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我國古代,天子、國君每年的年終之時都要祭祀神靈。祭祀時用儲存的乾物蔬果煮成粥,用其祭祀農神——八谷星,稱其為八臘之祭或稱臘八之祭。所用的粥就叫「臘八粥」。
八谷星是主歲豐儉之星。關於八谷,《本草》八谷注說:八谷者,「黍、稷、稻、粱、禾、麻、菽、麥也。」
臘八祭是祭八穀神的意思。臘八粥是用乾物熬煮的粥,用來祭祀神靈,不是用八種米果的意思。
中國人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使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圓在一起食用。
臘八粥做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朋好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進行,該送的送出去,然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要保存著,吃了幾天卻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表示「年年有餘」的寓意。如果把粥能夠送給窮苦人家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