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新消息關於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塊碑)
2023-10-18 07:59:58
雲南省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的佤族群眾唱響《阿佤人民唱新歌》(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新華社昆明9月3日電 題:一塊碑、一份文件、一個家庭——雲南民族團結故事
新華社記者
「只要跟黨走,總有一天公路會挖到山頂上;總有一天會用鐵牛來犁地;總有一天會過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
多年前,雲南景邁山上的布朗族村民蘇裡亞,作為少數民族國慶觀禮團的成員之一,在首都見證國慶盛典。回到家鄉後,他召集族人說出三個夢想。現在,夢想早已實現。不僅在景邁山,在雲南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區,平坦大道取代了坎坷山路,敞亮新居取代了低矮茅屋……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雲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譜寫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
各民族一心一意跟黨走
「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園內,有塊1951年立下的民族團結誓詞碑,上面刻有當時普洱專區多位民族代表立誓後,用漢語、傣語、拉祜語寫下的籤名。這塊碑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
位於雲南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園內的民族團結誓詞碑(9月2日攝)。新華社發(白馬辛榮 攝)
櫛風沐雨,歷久彌堅。民族團結誓詞碑見證了雲南各民族群眾的團結一心、友愛互助。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拉瑪·興高說,這塊碑翻開了中國民族關係史的新篇章,是雲南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黨走的真實寫照。
居住著20種少數民族群眾的昆明市盤龍區鼓樓街道桃源社區,成為民族團結服務型社區「領頭羊」。
在雲南省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曼班三隊,扶貧工作組組長羅志華為村民理髮(2020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拉瑪·興高說,「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理念始終沒有弱化,各民族始終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始終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成為邊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如今,「黨的光輝照邊疆,各族人民奔小康,釀出米酒香萬裡,富裕不忘黨中央」的歌聲傳遍四方。
雲南省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的佤族群眾唱響《阿佤人民唱新歌》(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黨的民族政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1949年8月1日,中共滇西地方工作委員會、人民自衛軍指揮部發布了《告滇西少數民族同胞書》,提出了十條民族政策。這是雲南黨的地下組織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開發布的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的文件,是黨的民族政策落地雲南的一份開創性宣言,為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和滇西北革命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雲南始終堅持把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與邊疆民族地區實際相結合,推動民族工作不斷創新發展。拉瑪·興高說,雲南高度重視民族工作,不斷健全完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雲南堅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團結、協調民族關係,初步形成比較完整、具有雲南特點的民族法規體系。截至2020年,雲南相繼出臺了涉及民族工作各方面的法律法規共222件,使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發展有法可依。
麗江至香格裡拉的高速與金沙江伴行(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我們家是四代同堂,25口人中有5個民族,親人們和諧相處,幸福快樂。」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75歲的藏族老人和萬春掰著指頭,談起家裡的幸福團結故事。她的丈夫,78歲的納西族老人和明志坐在一旁,面帶笑容。
和萬春的家在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啟別村。她與和明志有3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女兒和金梅與丈夫和國昌是藏族,他們的兒子此裡扎史娶了一位傈僳族姑娘;二兒子和金光的媳婦和鳳蓮是納西族,他們的大女婿是白族;小兒子和金華娶了漢族姑娘楊飛……
在雲南省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在廣場上休息(2020年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家人們和諧共處。」和萬春說,根本原因是黨和國家民族團結的好政策。和萬春一家是無數個團結幸福家庭的縮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截至2020年,雲南實現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實現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和脫貧攻堅「雙融合、雙促進」。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拉瑪·興高說,雲南民族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不斷取得新進展。(記者王長山、吉哲鵬、字強、楊靜)
航班即將降落在雲南迪慶香格裡拉機場(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