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攻取金門失利的原因(1949年攻取金門失利)
2023-10-18 11:12:21 1
1949年10月24日-26日,葉飛指揮的第十兵團以一個師的兵力攻取金門,激戰兩晝夜,因無後續援兵,最終全軍覆沒。此一役,計共犧牲將士(含船工、民夫)9000多人。
一次戰役導致全軍覆沒,這是解放戰爭史上僅有的一例。這次戰役的失敗給節節勝利的人民解放軍當頭棒喝,同時也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
當時指揮戰鬥的主要領導葉飛、蕭鋒等都向上級請求處分,毛澤東表示:「金門失利,不是處分的問題,而是要接受教訓的問題。」
那麼,金門之戰應該接受哪些教訓?
10月29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關於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的通報》。通報指出:…你們以三個團登陸金門島,與敵三個軍激戰兩晝夜,後援不繼,致全部犧牲,甚為痛惜。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
失敗的原因主要「為輕敵與急躁所致」。毛澤東的批評一語中的。
金門與廈門隔海相望
01、輕敵麻痺的驕傲思想埋下了失敗的種子之前,廈門之役快速的勝利,滋長了全軍官兵輕敵的思想。實際上攻佔廈門時很快就取得勝利,但在鼓浪嶼陣地也曾受挫過,犧牲了2000多名戰士和一個團長。然而並沒有引以為戒,尤其是在兵團首腦機關。
在進攻之前,兵團政委韋國清對以二十八軍為主力攻打金門的部署有過擔心,曾提出不同看法還進行了爭論。然而,被勝利喜悅激勵的葉飛司令員,說服了他:「你太多慮了,我的大政委。廈門是敵人有永久性設防工事的要塞,守軍是號稱』小白崇禧』的湯恩伯集團,兵力充足,有海空軍支援,已被我軍攻克。而金門島彈丸之地,又沒有什麼堅固工事,守軍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實際上不過二萬殘兵敗將。我用一個主力軍加二十九軍的兩個主力團攻金,已是綽綽有餘了。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一番話,聽得大家群情昂揚鬥志倍增。是啊,自解放戰爭以來,葉飛率領的第十兵團參與橫渡長江、蕩滌上海、一路南下攻佔福州、輕取廈門,勢如破竹,只有勝,哪有敗?
然而,正應了「驕兵必敗」這句古話,兵團上下輕敵麻痺的思想為首戰金門的慘敗埋下了種子。
戰後,葉飛在總結教訓時自我檢討說:「……指揮員尤其是我的輕敵,是金門失利最根本的原因。」
左:上將葉飛,時任第十兵團司令員;右:上將韋國清,時任第十兵團政委
02、求勝心切的急躁情緒催生了失敗的種芽10月24日這天,廈門剛剛解放了一個星期,解放軍第十兵團指揮部也由同安縣城遷到廈門來了,打掃乾淨的庭院,門口掛上了軍管會的牌子。
新生的城市百廢待興,葉飛他們忙得不可開交,外加勝利的喜悅,更加堅信解放軍「無堅不摧」。當第二十八軍打來電報,請求當晚向金門發起攻擊時,時間便顯得十分緊迫。
葉飛隨便扒了幾口飯,便坐回指揮室。他和兵團作戰處長、情報處長以及有關人員一道商量,如何回電。正說著,機要人員送來一份情報,是解放軍截獲的胡璉兵團前一天已乘船撤出潮汕,向蔣介石請求撤回臺灣的電報。實際上另有一封蔣介石嚴令胡璉火速增援金門的電報卻沒有被截到。
葉飛分析:胡璉兵團的行動有兩種可能,一是增援金門,一是撤回臺灣。可能是蔣介石命令胡璉增援金門,而胡璉不願意,所以打電報給蔣介石要求撤回臺灣,因而在海上徘徊。
葉飛在敵情未明確,僅是分析猜測的情況下,認為這是最好的戰機,也是最後的戰機,不容延誤,於是批准了二十八軍當晚開始攻擊金門的戰鬥。
正所謂戰情瞬息萬變,此時金門守敵兵力已有大大變化。
原來蔣介石於10月17日得悉廈門失守,感到廈門已失,金門危在旦夕。只要金門不失,就能控制廈門,屏護臺灣。所以蔣介石調兵遣將,將胡璉的兩個主力師派去增援,使原先不足兩萬守軍的金門,一下子增加到三萬多兵力。而且還配有裝甲部隊一個營,擁有美制坦克21輛,其重15噸、配置一門37毫米炮火,這是反登陸作戰的有力武器。
蔣介石的這個布置為戰金門失利埋下了伏筆。而葉飛認為的最好戰機,恰是求勝心切的急躁情緒對敵情誤判的結果,從而催生了戰敗的種芽。
第二十八軍備戰情形
03、粟裕「三不打」指示沒有落實,鑄成全軍覆沒悲歌敵情變化,解放軍第十兵團事先也有所了解。10月13日,第二十八軍攻佔金門外圍北面的大、小峰島時,就抓獲了俘虜。經審問,知道胡璉兵團第十八軍的兩個師已經抵達金門。
第二十八軍負責指揮作戰的蕭鋒副軍長聽到俘虜供詞後,對原作戰意圖有了新的考慮,其他一些領導也提出疑問。
問題反映到華東野戰軍主管作戰的粟裕副司令員那裡,粟裕立即感到金門作戰不可輕敵大意,曾特別指示:
一、以原敵二十五軍一O八師1.2萬人計算,只要增敵一個團不打;
二、沒有一次載運六個團的船隻也不打;
三、要求蘇北或山東沿海挑選6000名久經考驗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
粟裕的這個三「不打」,對攻打金門取慎重態度,可惜他的這一重要指示未曾落實。
還是輕敵思想在幹部腦子裡作祟:大半個中國都被風捲殘雲,還拿不下一個區區小島?
由此蕭鋒慎重起見,再次請示兵團領導是否按原計劃行動。
蕭鋒得到的回答是:決心不變。葉飛還堅持說:只要上去兩個營,蕭鋒掌握好第二梯隊,戰鬥勝利是有希望的。
結果陰溝裡翻了船,鑄成解放戰爭史唯一全軍覆沒的悲歌。
實際上,從整個戰鬥失敗的過程分析,恰恰證明粟裕「三不打」原則的遠見睿智。
首先,從兵力對比來看,敵方已增兵兩個團和一個裝甲營,我方沒有相應增加,懸殊太大,寡不敵眾,違背了「只要增敵一個團不打」第一原則。
敵方已增兵兩個團和一個裝甲營,我方沒有相應增加,懸殊太大,寡不敵眾,違背了「只要增敵一個團不打」第一
其次,當第一梯隊已勝利登陸,該船隊回航遇到退潮暫時擱淺,船被敵人悉數炸毀無法回運,後援部隊沒有跟上,造成孤軍奮戰,直至彈盡糧絕,束手就斃的惡果,違背了第二個「沒有一次載運六個團的船隻也不打」的原則。
第三,由於渡海前各部隊沒有進行協同演練,登陸船隊一離開碼頭,就與上級指揮失去聯繫,一些船隻在航渡中即被打散。違背了「挑選6000名久經考驗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的第三個原則。
當時在岸邊指揮的第八十五師師長兼政委朱雲謙回憶當時情景,痛心疾首:我們眼看著船隻被燒,第二梯隊無法過海,內心的著急和痛苦實非語言所能形容。第一梯隊三個團的突擊部隊,在已經沒有退路也無後援的情況下,靠著手中的輕武器,同據有防禦陣地及重型武器,還有坦克、飛機和軍艦助戰而兵力多過五倍的敵軍戰鬥,頑強不屈,一直奮戰到夭亮,遭國民黨坦克群攻擊而嚴重受挫。
第一梯隊三個團的突擊部隊,在已經沒有退路也無後援的情況一直奮戰到夭亮,遭國民黨坦克群攻擊而嚴重受挫。
當天中午,蔣經國奉蔣介石之命,乘專機飛到金門督戰。臺灣加派飛機對登陸部隊佔領的房舍猛烈轟炸。至夜間,登陸部隊所攜帶的彈藥早已耗盡,乾糧已吃光。指揮所得到報告,登陸部隊10個營已傷亡5000餘人,剩下的1200人,準備分成幾股突圍上山打遊擊,拼到最後一個人。
經兩晝夜激戰,至27日上午10時,金門戰鬥基本結束。
包括船工、民夫在內的9086人,無一人投降,除部分被俘外,大都壯烈犧牲。國民黨守軍也傷亡9000餘人。
金門之役並未影響第十兵團解放軍渡海作戰的士氣,他們仍然躍躍欲試。
按照毛澤東的計劃,在1950年解放臺灣島。1950年2月4日,毛澤東致電三野副司令員粟裕,要求其加強對起義的國民黨傘兵第三團的訓練,並同意粟裕調四個師演習海戰,作為臺灣登陸作戰之用。
然而1950年美國入侵朝鮮,毛澤東決定再次攻金進而解放臺灣的計劃擱淺,留下了歷史遺憾,也使葉飛將軍和第十兵團的將士們失去了將功補過的機會。
1950年美國入侵朝鮮,毛澤東決定再次攻金進而解放臺灣的計劃擱淺,留下了歷史遺憾
#山人聊歷史:雖然失敗乃兵家常事,但金門之戰失利再一次詮釋「驕兵必敗」的哲理。
參考資料:《紅牆知情錄》、《葉飛回憶錄》
圖片來自網絡,涉侵刪。
原創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