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的起源(中華民族傈僳族)
2023-10-20 05:36:15 2
中國西南地區,有一片雲集著名山大川的神奇土地,這裡有巍峨高聳的高黎貢山,有舉世聞名的怒江大峽谷,有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自然景觀。一個以歌為伴,「鹽,可以一天不吃;歌,不能一天不唱」的古老民族——傈僳族就主要聚居在這裡。
傈僳族[lì sù zú]屬於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傈僳族源於古老的氐羌族系,與彝族有著淵源關係,主要分布怒江、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區,也就是中國雲南、西藏與緬甸克欽交界地區,其餘散居於中國雲南其他地區、印度東北地區、泰國與緬甸交界地區。
族稱
傈僳族既是他稱也是自稱。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唐朝時期的著述。時人樊綽在《蠻書》中稱之為「慄粟」,認為是當時「烏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彝族、納西族在族源上關係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羅羅」(彝族)的一個分支,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說:「慄粟者,亦羅羅之別種也。」
信仰
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服飾
傈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德宏傈僳族男子佩戴長刀,頸戴貝殼頸圈,身背手工縫製綴有紅綠色小絨球的花包,穿白色護腿。
女子多穿長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長褲,系圍裙,用青布包頭,身背手工縫製的掛包,頭戴白色硨磲片和紅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樂」。有的絢麗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極有特色。
建築
傈僳族的傳統住房,原為幹欄式的「千腳落地」竹篾房。瀘水一帶的傈僳人,由於受了漢、白等民族的影響,不少人家已蓋起土木建築的房屋。正中一間堂屋,裡面設有一個火塘,既是燒飯的爐灶,也是取暖、聊天和待客的地方。
語言
傈僳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先後使用過3種文字,一種是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拼音文字,一種是維西縣傈僳族農民汪忍波創製的音節文字,第三種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
禮儀
傈僳族民間婚喪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殺豬宴客。在請客時,不論豬肉、羊肉(或牛肉)都願放入一鍋煮,若是有貴賓至,還要煮乳豬招待,以兩個月剛斷奶的小豬為最好。待客要吃獨品菜,就餐時主客都席地而坐,肉食分吃,剩餘可以帶走。
傈僳族待客飲酒最富民族特色,飲酒時兩人共捧一碗酒,相互摟著對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張嘴,使酒同時流進主客的嘴裡,稱「同心酒」,至親密友見面時常用這種喝法。
家庭
個體家庭是傈僳族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一般包括父母和未成婚的子女兩代,兒子自結婚之日起或一年後便另建房屋。按照傈僳族的習慣,幼子與獨子不與父母分居,並享有父母的最後財產繼承權,因此長子、次子必須與父母分居,才能為幼子的財產繼承創造先決條件。
老年夫婦無子女,可以收養子,一般是優先招近親,個別也容許招其他氏族的。養子可以享有財產繼承權;如果老死後無子,財產歸本家族中最親的一支所有;女兒無財產繼承權,如招贅,贅婿經氏族同意可繼承財產。如女兒外嫁僅能分到母親的1串掛珠和一些裝飾品。
習俗
怒江地區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習,屆時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帶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溫泉處沐浴。麗江地區的秀蘭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後三天,水將變渾,據說含有大量的礦物質,飲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蘭河的水做飯,飯呈紅色,清香可口。屆時還要進行蒸汽浴,沐浴後可治風溼病。沐浴期間,大家一同野餐,是傈僳族民間規模較大的郊獵野餐活動。
文學
傈僳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創世紀》、《我們的祖先》等神話、傳說,是研究傈僳族遠古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中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珍品。其詩歌比較講究韻律節奏和整齊仗。在一些雙關語的詩句中,常巧妙地包含著意境清新的隱喻,這是傈僳族詩歌最突出的特點。
曆法
傈僳族的自然曆法,很富於民族和地區特色。他們藉助於山花開放、山鳥啼鳴、大雪紛飛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作為判斷生產節令的物候。
傈僳族人民把一年分為乾濕兩季,乾季一般從頭年公曆11月雨季結束到次年2月雨季來臨,溼季則從公曆3月到10月,正是氣溫升高、雨多溼度大的時期;把一年劃分為:花開月(3月)、鳥叫月(4月)、燒火山月(5月)、飢餓月(6月)、採集月(7、8月)、收穫月(9、10月)、煮酒月(11月)、狩獵月(12月)、過年月(1月)、蓋房月(2月)等10個節令。
民歌
民歌是傈僳族人民喜愛的藝術活動。用傈僳族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民歌幾乎成了傈僳族人民的「第二語言」,無論在各種生產活動中,或是婚喪嫁娶時,傈僳族都要唱歌,甚至告狀打官司或調解糾紛,也常採用唱調子的方式解決。
傈僳族民歌在演唱上保有獨自的風格,在唱短音符時常大量運用顫音,唱長音時則唱得平直樸素,音色渾厚低沉,使人感覺具有一種深厚的內在力量。
樂器
傈僳族較流行的樂器主要有琵琶、口弦等。琵琶是傈僳族民間流行的一種古老樂器,也是人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口弦亦是傈僳族的傳統樂器,為每一個青年男女所喜愛。
舞蹈
傈僳族的舞蹈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日常勞動生活、向大自然進行鬥爭的過程以及豁達的精神面貌。傈僳族舞蹈的形式多是集體舞,如生產舞、腳跟舞,男女圍成一圈,舞蹈步子按圓圈來進行,伴奏在中間(伴奏者也隨舞)。各種舞蹈伴奏多結合舞蹈內容,採用節奏性較強的2拍或2拍、3拍混合的節奏,因此顯得熱情奔放,又富於潑辣、粗獷的激情,表現出傈僳族舞蹈鮮明的民族特點。
節日
闊什節(年節) 民間最大的節日,為一年一度。過年節也為過年日,年食和釀製水酒,為祈求五穀豐一,每家都要將第一次舂出的秈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懸於樹上做祭供,還分出一小碗餵狗,因民間傳說是狗把五穀帶到了人間;有的地方還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餵牛,以感謝牛幫助人類耕地。年節的第一天,全家聚餐,並同飲同心酒。
收穫節:收穫節大都在每年農曆九、十月間舉行。收穫節最大的活動是家家都釀酒和嘗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裡一邊收穫一邊煮酒,並伴以歌舞,常常通宵達旦,盡興方散。
刀竿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據說上刀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婚姻
男女青年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都要設宴置辦酒席。在女方到男方家門口時,男方還要在門口擺一桌酒席,請陪同的客人喝喝酒。婚禮之後,新郎、新娘要互換碗筷,表示今後要互敬互愛。
喪葬
人死後停屍於火塘裡側,頭前供酒、飯各一碗。若死者為男性,供肉九斤,女性供肉七斤。弔唁者唱祭歌,手持木棍擊地板,以示驅鬼,圍著屍體跳「斯我堆」(死舞)。實行土葬。墳坑選在較平坦的山坡間。屍體放置方位依地形而定,頭枕高處,側臥,面向太陽出處。並將死者生前使用的弩弓、刀、木碗、菸袋以及織布梭、針線和玉米等,裝在布袋裡,掛於墓前木樁上。
禁忌
產婦分娩時,外人不能闖入室內,尤其忌諱持刀箭者闖入;屋內火塘上的三腳架,禁止蹬踏或移動,也不能濺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腳代手往三腳架下添柴;忌傷害蜘蛛;喪事期間,死者的親友 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則被認為是對死者不敬。
走在傈僳族所在地這遍山花的世界,心裡的一陣悸動,這裡海拔近四千米。美麗的景象總是難遇,而遇見了又總是短暫。激動被悵然似騰起的雲霧遮掩,一如愛情。一步步走在粗礫的山石上,不住地回頭,那一片燦爛的繁花,依然綴滿山坡,那泓平靜的湖水,一概靜寂地與天地同輝,昨夜住的那地方,一絲白雲或是白霧正輕輕地從那兒滑過。
圖片來源:網絡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站:http://hzyyxkj.com
本期編輯:雲朵
閱讀是一種修養,分享是一種美德
*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