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是從何年代開始(漢語拼音由來與推行)
2023-10-20 20:47:23 4
漢語拼音的由來與推行,從明代雛形到民國提案,由新中國推行1.漢語拼音的作用
漢語拼音是1958年2月11日開始推行。
我國是1955-1957年開始研製漢語拼音,1958年頒布,如今已經成為
聯合國規定的使用拉丁字母轉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漢語拼音現在已經成為識讀漢字、學習普通話,培養和提高閱讀及寫作能力的重要工具。
認真的學習
它是改革和創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重要依據,成為編制盲文、手語、旗語、燈謎的重要基礎,廣
泛用於中文的文獻排序檢索以及工業、科技領域的型號和代號等多個方面。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輸入漢字普遍使用漢語拼音,它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作為拼寫中國人名、地名的國際標準,已經成為外文語種,用在表達中國事物、中國概念的重要
依據。作為我國對外交流的文化橋梁,被廣泛用於對外漢語教學、對外交流等領域。
漢語拼音作為一種工具,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現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極大便利,為我國掃除文
盲、普及教育、發展科技、提高信息化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無可
替代的積極作用。
漢語拼音
2.漢語拼音的由來
漢語拼音在1918年由中國漢語讀音統一制定
在1918年新文化的民國初年誕生的,由北洋教育部頒布過漢語注音(注音符號)字母,曾供普及
教育並被普通老百姓使用,計39個注音字母。
1920年又增加一個,總計40個注音字母,排列以【ㄜㄚㄜㄧㄨㄩㄝㄞㄟ】順序。(現在臺灣還在
使用"老注音符號字母"就是"1918年的注音字母")。
一直到現在我國大陸的字典和詞典上都有出版,作為漢語拼音與注音字母的對照表。
漢字是我國獨有的瑰寶,在我國上古時候開始有象形字,後來有了篆體到楷書體的發展。但是一直
沒有拼音字母,沒有"聲"、"韻"的概念。用現在的話說,我們之前很長時間沒有意識到一個音節,
可以分成輔音(b、c、d、f、h、j、k、l、m、n、p、q、r、s、t、v、w)和元音(a、e、i、o、
u)等部分,一直是以音節為單位整體教、整體學的。
與此相對應,中國古代以書面形式記錄漢字讀音。
後來隨著東漢的佛教傳入,梵文字體進入中原。梵文是一種拼音文字,輔音元音分得很清楚,人們
受梵文的啟發,覺得漢語似乎也可以這樣分開,於是才有了「聲母」、「韻母」分開的意識。
其主要用直音法就是同音字注音,就是在一個字的後面標註字音,打比方就像字音:"'箱',讀
如'香'"。(古人非常聰明)!
漢語拼音
3.漢語拼音的初始由來
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為了學習漢語,開始用拉丁字
母自創漢語拼音設計,叫做《西字奇蹟》。漢字結構繁瑣複雜的繁體方框或多音字,讓他眼花繚
亂,懵懂不知,無所適從。
他為了方便記憶漢語,為漢字標註拉丁字母的簡單注音。(類同於我們從小剛開始初學英語,在
英文字音附近,標註同音的漢字或者是拼音一個意思。如「B」,標註拼音"bi"或者漢字"比"等等,便與
讀音或記憶)。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字母拼音方法,是19世紀中後期,英國人創製的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中文名字威妥瑪,英國外交家,著名漢學家。在中國生活長達40餘年,因用羅馬字母標註
漢語拼音的發音系統,也叫韋氏拼音拼音)。
漢語拼音
我國後來一直使用威妥瑪和郵政式拼音,郵政式拼音是以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系統。郵政式拼音,主要是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漢語拼音方案》正式成為拼寫中國人名、地名的國際標準,我國的外交文
件和新華社電訊稿全面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來拼寫中國的地名、人名,才終結了用威妥瑪式拼音
和郵政式拼音拼寫中國地名和人名的歷史。
漢語拼音
4.漢字的漢語拼音使用與推行
漢語拼音是1958年2月11日開始推行。
我國是1955-1957年開始研製漢語拼音,1958年頒布,如今已經成為
聯合國規定的使用拉丁字母轉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文字,由於中國 人口和世界的華人眾多,土地遼闊,長期以來
形成了眾多的地方方言。即使一個事物、一個名詞,不同方言有不同的讀音,因而使人們在信息交
流上遇到了很大困難。
儘管人們也意識的這個問題,數百年來也在尋找一種能夠統一、規範語言文字讀音的方法,但
始終因各種缺陷而未能實行起來。
漢語拼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從1955-1957年開始研製漢語拼音,政府首次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在1958年2月11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正式批准的。
我國是1955-1957年開始研製《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批准。「與同時期的《漢字簡化方案》先
後推行,國務院於1956年1月28日在第23次會議上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的提案」。
《漢語拼音方案》的擬定,參考了數百年來,中外人士使用羅馬字母為漢字注音的經驗,借鑑了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內外人士寄來的1200多個拼音方案,經過了許多著名的語言文字專家
長期廣泛的討論,結合長時間的試用經驗。
終於在1978年9月,國務院批准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中國人名、地名與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
規範。
外交部和新華社等單位已從1979年1月1日開始使用《漢語拼音方案》,取代過去在外交文件譯文
和新聞通訊報導中沿用的拼寫中國人名、地名的委託碼式拼寫法。
從此這套《漢語拼音方案》推行開來,沿用至今。
歡迎關注@今日頭條文化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