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意義及歷史意義(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
2023-10-20 07:59:59 2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意義及歷史意義?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張蓉 王英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華民族處於危難的風雲激蕩年代,陝北延安誕生了這部史詩級的音樂巨作——《黃河大合唱》周恩來總理曾為它提字:「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茅盾曾稱讚它「有偉大的氣魄,自然而然使鄙吝全消,發出崇高的情感,就像靈魂洗過一次澡似的」,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意義及歷史意義?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意義及歷史意義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張蓉 王英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華民族處於危難的風雲激蕩年代,陝北延安誕生了這部史詩級的音樂巨作——《黃河大合唱》。周恩來總理曾為它提字:「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茅盾曾稱讚它「有偉大的氣魄,自然而然使鄙吝全消,發出崇高的情感,就像靈魂洗過一次澡似的」。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保衛中國。1938年秋冬時節,年輕的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準備渡過黃河,奔赴延安。身臨急流,目睹船夫與風浪搏鬥,聽著悠長高亢的號子聲,一首詩在光未然心中發了芽。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就是以黃河為中心寫一首詩叫《黃河吟》,當時已經有腹稿了,而且分了好幾個段落,準備想寫成詩。」
與此同時,在武漢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的冼星海也前往延安擔任魯藝音樂系主任,就這樣,冼星海和光未然在延安重逢。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我可能念得也比較激動,星海聽得也比較激動,他聽完之後,這個我記得,好些同志也記得,他一把過來把我的書稿抓過去了,他說我有把握,我有把握。」
如獲至寶的冼星海立刻投身到《黃河大合唱》的創作之中。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他的樂思就好像泉湧一樣,不斷地譁譁譁,就通過那個筆尖就流到紙上了,他用壞的那個蘸水筆尖在桌上堆成像個小山頭,可見他當時創作的那個激情啊是多麼大。」
詩句中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感,不斷激發著冼星海的創作激情,化作指尖一串串氣勢磅礴的音符,他用了六天時間完成了中國音樂史上的這部不朽名作。
1939年,魯藝舉行成立一周年慶祝活動音樂會。
魯藝音樂系學員孟於:「就這個時候歌聲震動著山谷,震動著夜空,也震動著每一個演員和每個觀眾的心。」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到保衛黃河的時候,我父親就來了個轉身,就指揮臺上的演員和臺下的觀眾,大家一起來唱保衛黃河,唱著大家興奮得不得了,就無法克制住保衛祖國保衛家鄉的那種激情。當全曲終了以後,大家就是雷鳴似的掌聲鼓起來了。」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華民族處於危難的緊要關頭,這部雄渾的音樂史詩,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刻登上了歷史舞臺。從黃土高原到黃海之濱、從陝甘寧到雲貴川,鼓舞著億萬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團結一心、保家衛國。《黃河大合唱》不僅是中國音樂史上的精品佳作,也成為世界音樂史上的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