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皮翡翠皮殼有幾種(皮字家族皮披被疲玻)
2023-10-20 18:19:08 2
當一個人把文字都認識以後,就能具備閱讀文章的能力,同時人類既往的、所有的精神寶庫也為他打開了大門。
全世界的最優秀的精神的文化,就可以讓他吸收,閱讀就點燃他的智慧,讀書就點亮他的人生。這是識字的重要性。
《雙法字理》叢書,一部講述中國漢字文化的科普圖書
今日漢字主角:皮-披被疲玻01
「皮革」二字作為「文(象形字根)」在《文部》都有介紹,分別指生皮、熟革,因為革是由皮加工而來,今天我們統一稱為皮革。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它很好地闡述了皮與毛的關係,比喻萬事不可本末倒置,事物沒有了存在基礎,必將不復存在,可謂得不償失。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典故出自《左傳·新序·雜事》: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裡盡,而毛無所恃耶?」
戰國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便是在這件事上領悟到了治國之道——下不安則上不居。
「皮」的古文字中,右下角一隻手像是正在從動物頭部往下扒皮的樣子,到了小篆時手的樣子成為「又」,配合原本動物的頭、身體,就表示被剝的皮。
隸變時更加規範,後世楷書延續字形直到今天。同時,古文字的字形也像手拿皮鏟的樣子,把獸皮一點點地與肉分離開,方便剝取。
圖〡《漢字宮》截圖
其讀音「pí」,是人們剝皮時,皮肉分離發出的聲響。古人用它再造的字,都與表皮有關,仍就是作聲音符號和作意義符號兩種。
02
「披」字加了提手旁(扌),表示用手把皮蓋在、覆在身上以取暖,這就是人們最早剝取獸皮的意義。
而獸皮作為早期最簡單的衣服,是沒有扣子的,就是披在身上裹著取暖。所以後來人們把披在身上、掛在身上的衣物稱為披掛。如士兵的披掛為鎧甲,百姓的披掛為披風。
「披」的讀音為「pī」,但在方言中也念「pèi」,這是後來受被子的「被 bèi」的讀音影響。
古音中「被」的讀音也念「pī」,與「披」意思相同,只不過披的不是獸皮而是布匹。
「衤」指布衣旁,表示與布匹、衣服有關,替換「扌」後為「被」字,就是今天的被子。
「被」就指被子,常有「被褥」一詞,一個是覆蓋用的,一個是鋪墊用的,是人們必備的床上用品。
在古書經典當中「被」的讀音就 為「pī」,如《尚書·堯典》中「光被(pī)四表,格於上下」,就是陽光覆蓋於四方,如大地披上了陽光,天地之間都是光明。
荊州博物館就保存有一床古老的被子,與今天的被子略有不同,它有專門類似掛肩的部分,可以披在身上不至於滑落,不像今天的被子四邊都是平整的。
帶有掛肩的被子,當人們平躺時,掛肩便可蓋住肩膀,不使受涼,非常實用。
03
「疲」字配表示與疾病有關有病字旁「疒」,指疲勞、疲憊,一副無精打採、生病的樣子。病態之狀披在臉上,掛在身上,讓人一眼就看出來了。
「疲」還暗含是外表的病態,但身體本身並沒有生病,休養一下就可以恢復,但如果不適當休息就會積勞成病。
04
「玻」字常與「璃」字連用,組成「玻璃」一詞。
通常我們認為玻璃是外來的,由古波斯國傳入我國,因其如琉璃般流光溢彩,所以稱為「波璃」,後改為「玻璃」。
我國古代沒有玻璃,但早在西周時期就有琉璃。它是青銅器鑄造時分離出來的副產品,顏色五彩斑斕被稱為「五彩石」,被視為奇珍異寶。
琉璃在光線下流光溢彩,表面光滑,十分滑溜,也稱琉璃或瑠璃,多用於宮殿建築材料或藝術品裝飾物等。
圖〡民國琉璃耳環
「璃」是指燒制陶器、瓷器時,最外層可以剝離的釉,有玉石的質感,而且無論琉璃還是玻璃,都是從礦物質中分離出來的透明晶體。
其實,「玻」字很早就有,原指水玉,清澈如水波般的玉。所以,細細分析起來,玻璃二字原來也是各不相同的,玻是玻,璃是璃,後來合為一詞,指一種新的物品。
這就是中國漢字歷久彌新的創造力。
○〢關於作者:
本文改編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
讀《雙法字理》,學漢字文化!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喜歡的朋友們歡迎關注和轉發,感謝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