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到底有哪些(二維碼為什麼叫二維碼)
2023-10-20 18:26:24 1
為什麼叫「二維碼」?購物結帳,健康通行,餐飲點餐……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生活場景要用到二維碼。
但你是否有想過,這個正方形類似馬賽克的方框,為什麼叫二維碼呢?
二維碼的英文叫Quick Response Code,就是快速反應的代碼,簡稱「QR Code」。中文則把它翻譯為「二維碼」。
這個二維,其實是針對「一維碼」而言的。
不知道您是否還記得,以前我們翻開很多包裝的背面,都看到一條由粗粗細細的豎線構成的編碼,我們稱為「條形碼」,或者可以稱為「一維碼」。
但「一維碼」有兩個明顯的缺點。
第一個缺點是只能存儲20個字符,所有的編碼都是由20個字符組成的,這就意味著條形碼能夠識別的ID,在總數上是有限的。
第二個缺點就是它容易汙損,一旦汙損以後很難掃描,掃描器就沒法識別這個碼。
針對這兩個問題,一位日本人想到了另外一種編碼方式。
誰發明了「二維碼」?1994年,一個叫騰弘原的日本人在一家生產汽車零部件的公司工作。
那個時候,工廠為了讓流程更順利,就給每一個零部件都進行了編碼,在生產線上用掃描的技術,可以識別每一個零部件。
但一維碼只有20個字符,無法滿足識別每一個零部件的需求,怎麼辦呢?
針對這兩個問題,騰弘原就想到了另外一種編碼方式。
其實這個編碼方式在今天看來非常簡單,就是增加了一個維度。原來條形碼是一維的,他把它變成了二維的,也就是矩陣式的,有長寬。
所以,這個碼你可以把它叫做二維碼、矩陣碼、平面碼都可以。
「二維碼」的偉大之處在哪?由於多增加了一個維度,二維碼最多可以有4200個字符,而這4200個字符的排列組合能夠形成多少呢?它的變化的可能性是2的942次方,或者是3.7乘以10的283次方。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整個宇宙的原子數的總量是10的82次方,也就是1的後面帶82個0。我們知道,1後面有8個0就是1億,有9個0就是10億,有10個0就是100億。
你可以大致想像一下,10的82次方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而二維碼可以造成的變化竟然是3.7乘以10的283次方。
在理論上,這麼一個33×33毫米的二維碼可以讓宇宙的每一個原子都有一個編碼。此外,還有無數的剩餘,這個編碼就是這麼神奇。
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種非常優雅的技術,它包含的可能性的數量是我們的想像力無法企及的。同時在使用它的時候,這種複雜到極點的東西又是如此之簡單。所以,它簡稱為QR Code。
如果沒有二維碼,我們現在不能購物,不能享受很多的服務,甚至不能出門。
可以設想一下,當我們去旅行,去機場,進入任何一個寫字樓,拜訪一個朋友,進入住宅小區,登錄一個網站等等,如果沒有二維碼,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非常地麻煩、複雜。
今天,我們解釋了這個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編碼技術為什麼叫「二維碼」,以及它的偉大之處在哪?
GBAA,面對變化,為你賦能,縱使變化永恆,你有粵灣商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