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對道的感悟(道德經道視之不見)
2023-10-10 15:57:22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四篇:太初之道。
在《道德經》第14篇以及之後的幾篇中,老子對「道」的描述,試圖讓大家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道,但因為「道」是無法言說,也無法命名的。
比如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看不見的叫做「夷」,聽不見的叫做「希」,摸不著的叫做「微」,道是混合一體的,「道」既沒有形體,也沒有顏色和聲音,它不是一個有具體形象的東西。「道」超越了人類一切感官,我們無法感知,卻又無處不在,那我們如何去把握「道」呢?
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論」,他在古希臘第一次區分了:現象和本質。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他提出,世界是分為:「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和更加本質的世界;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
柏拉圖用了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他說,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理性世界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洞穴比喻明確區分了現象與本質,主張透過現象探尋本質,奠定了西方此後兩千多年的基本思想,所以,著名的哲學家懷特海說:兩年前的西方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的註腳而已。
其實在東方的道家思想,也有類似的隱喻,道是人類無法用眼耳鼻舌身感知的,是在我們的感官經驗之外的東西,是表現背後的本質和規律,它主宰著這個世間萬物的運行。就像老子說:「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說,你想迎著它,卻看不到它;你想追隨它,也望不見它。秉持著這種亙古就存在的道,可以駕馭萬事萬物。能夠了解這種亙古存在的道,你就領悟道了。
其實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都渴望看清楚這個世界的真相,普遍認為這個現象的世界背後或者之上,應該有有某種更加強大,更加本質的東西主宰著,而人類的好奇心不斷驅使著一代又一代的智者、思想家、科學家們去探索追尋。好奇心是人類科學之母,就像愛因斯坦說:我沒什麼特殊的才能,我只是保持了我持續不斷的好奇心。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後面會繼續分享更多有趣的中國哲學思想,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