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城樓上有幾個燈(天安門廣場70個大紅燈籠怎麼升起來的)
2023-10-26 03:07:34 1
(原標題:揭秘廣場大紅燈籠怎麼升起來?)
10月1日,天安門廣場東西側路上,70個大紅燈籠高高懸浮,營造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充氣、轉運、施放、看守、收回……這些操作背後,401位北京體育大學的志願者們在揮灑汗水。
「9月30日下午,我們就在學校開始接受安檢,晚上9點左右趕到天安門廣場。在廣場上,先要把所有設備卸下來,然後開始充氣。」北京體育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周啟迪介紹。兩輛充氣車能同時給12個燈籠充氣,每個燈籠充約20分鐘,所有燈籠近3個小時才能充完。
充完氣,再把燈籠一個個運到指定點位上。「燈籠下面,有五根系留繩,正中間的是主系留繩,四周還有四根副系留繩。每根副系留繩下都有250公斤重的鎮鐵。這些,都靠志願者們推著小車來搬運。」周啟迪說。
今年6月份,北京體育大學接到任務,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期間,配合設計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某院某所,在天安門廣場施放燈籠。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志願者政治素質、身體素質都要好。學校特意從競技體育學院、體能學院、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中國武術學院選拔志願者,其中95%以上是國家一級或二級運動員,還有武術套路全國冠軍。
隊伍組建完成,學校第一時間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訓練深度融合。
「燈籠要早早的升起,志願者卻是最後一批撤離,服務時間長,在廣場上要從夜裡一直坐到第二天中午。學體育的學生不怕動,就怕耗。我們就從『小我』到『大我 』、從個人夢和中國夢的關係等角度和同學們深入談心,圍繞『我和我的祖國』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周啟迪介紹。訓練期間,每周一、三、五上午還拿出三五分鐘組織演講,讓同學們有機會在集體場合抒發愛國情懷,暢談訓練的心得體會,不少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因此有了提高。
6月底,訓練開始,同學們被分為充氣組和施放組。充氣組要提前兩周訓練,60個人被分成12個小組。「這真是讓壯小夥幹繡花的活兒啊!」充氣組隊員、休閒體育專業大四學生張景全說。
施放燈籠聽著簡單,做起來複雜。每一步都要從頭學。
第一步學扎口。充氣燈籠有一個充氣孔一個放氣孔,充氣前,要把更大的放氣孔先紮上,用長長的塑料帶將口纏緊,又不能太緊。「扎完後要做充氣檢驗,第二天再回體育館,發現燈籠撒氣了,心裡滿滿的挫敗感。」張景全說。慢慢找到手感了,這一關才算通過。
第二步學摺疊。充氣燈籠分內囊和外囊,運輸過程中要摺疊好存放。直徑5米的大燈籠平放在地上,小夥子們蹲成一排,像疊衣服一樣一點兒一點兒把它疊起來。充氣前,再把它展開,把內囊送入外囊裡面。「一個人抓著內囊的一頭,從外囊的口爬進去,一直爬到頂部,只能匍匐前進。第一次覺得特別好玩,多了就非常枯燥,而且外囊裡面空氣很差,也特別憋悶。」充氣組隊員、體能訓練學院大二學生孫欽暢說。
第三步,連繩。把主副系留繩都拴到燈籠上。
第四步,安裝雲臺板。要把燈籠的口撐開,雲臺板貼合上去以後還要翻邊包進去。這也是個考驗細心的活兒。
第五步,充氣。氦氣從氣瓶裡出來,涼涼的,第一次充,大家對氦氣都沒有感性認識,心裡超級緊張,手上身上都是汗。充氣的時候,氣壓很大,燈籠的口銜接不好,充氣管很容易彎曲,充氣的時候常常需要跪著或者半蹲。充氣過程中還要有4個人拉拽著燈籠四周的繩索,讓燈籠一直保持垂直狀態,隨時監測充進燈籠裡的氦氣體積,直到燈籠變得滾圓。
充完氣後,志願者們至少要5個人一起配合,才能對燈籠進行轉運。拉車的要控制車速,遇到拐彎要增大轉彎半徑,四周拉拽燈籠的志願者也得保持隊形,否則燈籠會發生歪倒。
「燈籠裡充滿了氦氣,別看飄起來只有30公斤,可是每個燈籠直徑5米,一有點兒風,拉拽的力度就會成倍增加。」孫欽暢說。
燈籠運到位、升起以後,志願者們就要坐在小馬紮上,在燈籠下進行漫長的值守。
坐著也不是休息,還要做好應急準備。
負責燈籠升降的郭晰哲,每天都要在模擬器上不停地搖著把手練習收燈籠,要把升降燈籠的速度控制在4分鐘左右。郭晰哲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緊急迫降」訓練,為應對極端天氣,如遇到六級以上大風時,要在1分鐘內將飄浮在空中的燈籠降下來,特別考驗體力。
「別看只有短短1分鐘,那可是要把在風中不斷被拉扯的燈籠從20多米的高空拉回來。腦子裡就一個念頭,快!訓練一次胳膊就酸得抬不起來。」
坐在自己的崗位上,廣場上的熱鬧基本只能靠聽,但同學們心中依然充滿自豪。
「現場的感覺太震撼了,挺光榮、特自豪。」同學們說,「作為一名志願者,能夠參與到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盛典中,是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