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艾草葉的優美詩句(寫盡中華民族與艾草關係史的源遠流長)

2023-10-19 11:06:41 5

如果要說,有一種植物,與我們的兩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相關,大家能想得到嗎?其實,它就是我們最最常見的一種植物,艾草。在清明節,我們會吃用艾草汁製作的青團,也叫清明糰子;在端午節,我們會在門上插艾草與菖蒲,用以驅蟲和驅邪。我們吃青團的歷史相對較短,但我們使用艾草的歷史則長得多。

1. 《詩經 釆葛》,佚名

詩歌裡最早與艾草產生關係,就得從中國詩歌的源頭說起,對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集裡就提到了艾草。《詩經 釆葛》裡寫到:

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這裡面說到了三種植物,除了「葛」與艾草關係不大,其他兩種都是艾草的一種,「蕭」,蒿的一種,即艾蒿。在古代農業還不發達的時期,女子負責採集食物,因此,有「採葛」做食物;而「採蕭」和「採艾」,很有可能在很早,中華民族就有把艾草作為中草藥的歷史。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常用的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還跟艾草有這麼緊密的關係。

2.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蘇軾

宋代大文豪蘇軾很喜歡雨後天晴,艾草豐茂的景色。大雨過後,艾草更顯得綠油油,一片生機盎然。他在《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中寫到: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風來蒿艾氣如薰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過雨洗後,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後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路上沒有一絲灰塵,空氣特別清新。在這種情況下,詩人不禁想到,「何時收拾耦耕身」,我什麼時候才能抽身歸田呢?

「風來蒿艾氣如薰」,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草、艾草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是詩人熟悉的味道,因此他「使君元是此中人」,我雖身為使君,但當年其實是農夫出身。

的確,在農村生活過,對艾草的清香再熟悉不過!

3. 《宮詞》,和凝

應該是比較早,在端午節門口插艾條的風俗就已經開始了。五代詩人和凝的《宮詞》就忠實的記錄了端午節這一習俗,不管是平民百姓家,還是達官貴人家,上至皇宮內院,都有在端午節門口插艾條的風俗:

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

平明朝下誇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繡額朱門插艾人」,這裡的「朱門」當然是指豪門貴族家的紅漆大門,五月的艾草成條,雖然沒有蘭草鮮花的香氣,但是已經成為風俗,有如人高的艾草,香氣可以祛除空氣中的溼氣和蚊蟲,又像人一樣守護家園。

除此之外,門口插艾條還有闢邪的功能,這其實跟過年家家戶戶貼門神的道理一樣,端午節插艾草和菖蒲,起到闢邪的效果。

4. 《阮郎歸·門兒高掛艾人兒》,無名氏

到了唐宋,在端午節,艾草相關物品則更加豐富了,除了門口插艾草人,還有艾草符,艾草香囊等等。宋代無名氏的《阮郎歸·門兒高掛艾人兒》就描寫了一個在端午佳節,身上各種艾草物品和其他節日物品的女孩:

門兒高掛艾人兒。鵝兒粉撲兒。

結兒綴著小符兒。蛇兒百索兒。

紗帕子,玉環兒。孩兒畫扇兒。

奴兒自是豆娘兒。今朝正及時。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女孩站在門前,門上插著艾人兒;衣服上掛著各種艾符香囊。其他的,有臂上纏著闢蛇的五彩絲,手裡拿著夏天的紗手絹,帶著通透的鐲子,拿著扇子,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這裡的艾草掛在門口,艾草香囊掛在身上,清涼涼,美端端夏日小娘子。

多麼濃重的節日氣氛啊!多麼可愛的女孩啊!

5. 《灼艾》,範成大

艾草的一大重要功能是作為中草藥,其中一味叫「艾炙」,古代也叫「灼艾」,看樣子,很多詩人很喜歡這種中醫療法。宋代詩人範成大就特別喜歡「艾炙」,還特意寫詩讚嘆其功效,他在《灼艾》一詩中寫到:

血忌詳涓日,尻神謹避方。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謝去群巫祝,勝如幾藥湯。

起來成獨笑,一病攪千忙。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他說,「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艾炙」真的是一種治病的偏方,我們按照古代流傳下來的方法,在相關穴位上「艾炙」,真的能藥到病除。

「謝去群巫祝,勝如幾藥湯」,這「艾炙」真的神了,我再也不用巫祝給我跳大神,也比幾副湯藥管用得多。

「起來成獨笑」,一次「艾炙」完成,我起身,馬上神清氣爽,放聲大笑!

真的是中醫中藥神奇無比!

6. 《灼艾》,方嶽

宋代詩人方嶽的「艾炙」過程特別有趣,由於詩人在「艾炙」的過程中不小心,導致「艾炙」火苗燒到了其他物品,甚至是書籍,真是讓人貽笑大方。方嶽在《灼艾》一詩中幽默的描述了這件事情:

人生不滿百,憂患況中年。

藜莧工為崇,參苓那得錢。

不虞波及晉,聊復火攻燕。

一笑遭秦厄,殘書累腹便。

藜莧工為崇,參苓那得錢

「人生不滿百,憂患況中年」,人生不過百年,但過了中年以後,身上的疾病就特別多。「參苓那得錢」,想吃人參茯苓,可惜沒那麼多錢;使用「艾炙」,還是比較經濟有效的一種療法。 「不虞波及晉,聊復火攻燕」,可笑的是,詩人在「艾炙」的時候,不慎燒到其他物品,所以詩人說到,「不虞波及晉」,意想不到,殃及無辜;更想不到的是,居然「聊復火攻燕」。這裡詩人把「艾炙」的時候燒到其他物品,說成「波及晉」,「火攻燕」,使用了戰國時期的古詩來幽默描述了這件事。

最後,詩人說,「一笑遭秦厄,殘書累腹便」,是把書籍給燒著了,非常幽默!

7. 《臂疼醫令灼艾戲成》,鄭清之

事實上,灼艾的功效雖好,但過程卻疼痛難忍,很多詩人都不堪其苦。宋代詩人鄭清之在《臂疼醫令灼艾戲成》就描述了這種痛苦:

幻體當如泡影觀,法身清淨本堅完。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

詩人痛苦難忍,「幻體當如泡影觀」,身體到處傷痕累累,就像虛幻一般,到處是灼燒過的痕跡。雖然外表傷痕累累,如「幻體」一般,但「法身」,本身是好的。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灼艾」的過程就是,讓胳膊疼痛難忍,就如同有「四千八萬」個手臂的陀羅一樣,這些手臂都無處安放,痛不欲生。

這個過程,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8. 《竹枝詞》,褚人獲

青團的出現,要相對晚得多,大概到了明清時期,才逐漸成形。寒食節大約在清明前一兩日,古時每年此時,都會有一個隆重的「改火」儀式,簡單來講,即在寒食節前,將「舊火」熄滅,清明時再點燃「新火」,新舊交替之間,有幾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團就這樣出現了。清代小說家褚人獲在《竹枝詞》中這一描寫青團:

髻少烏雲步少蓮,布衫漿簇靛痕鮮。

青團黃粽爭相買,挖出荷包盡白錢。

青團黃粽爭相買,挖出荷包盡白錢

「髻少烏雲步少蓮,布衫漿簇靛痕鮮」,是描述人們的服裝打扮,這裡不細說。「青團黃粽爭相買」,市上賣青團和黃粽的生意很好,被人們爭相買,也花盡了人們錢包裡所有的白銀。

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青團的做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挖出荷包盡白錢」,可見人們對青團的喜愛!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