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水落石出的感悟與收穫(生硬機械地套用他人經驗導致失敗)
2023-10-19 12:56:35 1
成語「生吞活剝」,原意是指生搬硬套別人詩文的詞句。現在經常用來比喻機械地、生硬地、不加選擇地接受或者套用他人的經驗、技巧、方法和言論,最後的結果,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生吞活剝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系作者原創,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僅為配合敘事之用,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這個詞最早出自唐代劉肅《大唐新語﹒諧謔》:有棗強尉(武官)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當朝大臣李義府曾經寫了一首詩:「鏤月為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的五言詩。原作者的創意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時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雲裁剪成跳舞時穿的衣裳,想像力頗為新奇。
鏤月裁雲圖
張懷慶見到這首詩後,覺得不錯,便在李義府原詩的每一句前面加了兩個字,就說成是自己做的七言詩。詩被他改成這個樣子:「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本來是一首很好的詩,卻被他糟蹋得語句不通順了。此詩一經傳出,文人大譁,人們根據他經常抄襲王昌齡、郭正一作品的「前科」,就給他編了一句順口溜,嘲笑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這句話,經過歷史的演變和簡化就變成了成語「生吞活剝」,使用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說到"生吞活剝」,不得不提一下古時候的「剝皮詩」。所謂「剝皮詩」,通常是以前人比較有名氣的詩作為基礎,運用顛倒、刪除、增添或者改動字數等手法,使原意更好或與原意相反,借古諷今,讀來妙趣橫生,詩意盎然。下面舉兩個實例。
其一。唐宣宗年間有個叫魏扶的人考中了進士,後來當了主考官,剛上任時,他躊躇滿志,曾在試院的牆上題詩一首,表明自己要當個正派考官。詩曰:「梧桐葉落滿庭陰,悵閉朱門試院深。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前心。」
可他的實際行為卻並不像詩中所說的那樣,而是誰給他行賄他就優先錄取誰。於是有士子將其詩的每句前兩字刪去,變成了意思完全相反的一首詩:「葉落滿庭陰,朱門試院深。昔日辛苦地,今日負前心。」
詩人作詩諷刺庸僧
其二。宋代詩人莫子山有一次遊寺廟,想起一首唐人的絕句:「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可他在與寺廟住持的交談中發現其庸俗淺薄,不學無術,與昏醉者無異。臨別時住持請他做詩留念,莫子山把那首詩顛倒了一下次序,便成了這個樣子:「又得浮生半日閒,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終日昏昏醉夢間。」
這樣一來,就把原詩是作者抒發忙裡偷閒,在春盡時遊寺廟的閒情逸趣,變成了諷刺庸僧的詩文。
作者向讀者致謝
感謝閱讀!
嚴正聲明:本文內容系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嚴禁以任何形式搬運、抄襲、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內容。版權所有,如有侵權,一經發現,必將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