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才是罪魁禍首(女媧中華民族的燒煤始祖)
2023-10-19 17:12:15
關於女媧補天的傳說就有好幾種,據山西平定縣《平定州志》所載民間傳說云:「東浮山在城東五十裡餘,即女媧鍊石補天處,其鍊石灶尚存,山多產石炭,勝他產,所產諸色石亦可燒」。又載「洪荒之世,有神人相遇,各據一山,約下磨石,合之則為夫婦,始生人類」,故被稱為「人祖」。
除州志所載關於女媧補天、造人之傳說外,平定民間尚流傳著《女媧補天在平定》、《女媧補天留冠山》和《兄妹神婚與東西磨山》等不同內容之傳說。這麼多關於女媧的傳說和遺蹟,為「女媧補天在平定」提供了一定的說服依據。因為在一個地方對一個神話人物有這麼多傳說絕不是偶然現象,說明它有著重要的淵源和傳承。
明陸深《浮山遺灶記》云:「當上元之夕,無論小大,家家置一爐焉,當戶五六尺許,實以雜石,附以石火,自夜煉之達旦,火焰焰然光氣上屬,天為之赤。至於今不廢也,是謂『補天』」。平定先民認為女媧不僅鍊石補天,而且還創造了人類,故稱為「人祖」。同時「察物宜前民用,以是故制此(碳)以通昏黑之變,輔烹飪誼」。認為「石火之利」為女媧神力所賜。故而每當上元夜,點燃棒棰火(也稱「塔火」)以「再現」「鍊石補天」之景象,遙祭女媧;紀念她為先民「開物而成務」、「焚炭繼晷,爝火代明」之功績。
從上述傳說可知,所謂女媧鍊石即是在燒煤炭,因而「女媧鍊石補天」之傳說與平定先人使用煤有著重要的關聯。明末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河汾燕閒錄》中說「石炭,即煤也,東北人謂之渣,南人謂之煤,山西人謂之石炭。平定所產尤勝,堅黑而亮,極有火力。史稱女媧煉五色石補天,今遺灶在平定之東浮山。予謂此即後世燒煤之始」。從這一記述說明女媧為用煤之始祖。
女媧鍊石圖
平定在漢代即有開採、利用煤炭之記載,乾隆版《平定州志》載:「平定土產以炭為最,《說文》所謂炭乃木炭也,此炭即《漢地誌》所云『石可燃為薪者,取之地中,土人每視山上石脈,即知炭之有無,有穿地至三四丈者,其堅者椎之難碎,燃之耐久』。故平定皆有『火坑』,以此然也不過數處,如東溝、嶺上、西鎖簧、石卜嘴、平坦其最者……」。據考平定煤田屬沁水煤田之一部分,也即晉東煤田。
春秋戰國時周人鄒衍著《山海經·北山經》記載「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古時稱炭為『涅石』)」。其賁聞之山即泛指今山西東部太行山。可知在母系時代山西(平定自然在其內)先人就可能已經在不經意間發現和使用煤炭了,明代平定人甄敬在《重修人祖廟碑記》中說:「平定諸山盛產石炭,石火之利系源於女媧氏鍊石補天」反之亦說明「女媧鍊石補天」之傳說起源於平定先人使用煤炭之時。
女媧——中華民族的燒煤始祖
從上所述可以初步斷定:她是中華民族燒煤始祖,她是中國上古母系氏族社會時代的偉大首領——女帝。從「立四極,殺黑龍,止淫水,濟冀州」,「始作笙簧,又制嫁娶之禮」之描述,可以窺知:她曾經率領冀州之地女媧原始部落的居民,與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頑強的拼搏和鬥爭;可以用「戰天鬥地」四字來概括她們的奮鬥精神。
所謂「立四極」,那是在開拓疆土,他們曾經延燒荒原,開墾土地,耕種莊稼;所謂「殺黑龍」,那是在圍捕猛獸、剿滅水怪(水中大型動物);「止淫水」,那是在疏導河川,治理水患,進行最原始的水利工程。這一系列與自然界鬥爭的工作,在當時取得了空前的成效,因而「濟冀州」是說通過這些努力,將她家鄉都城方圓幾百裡的冀州之地(當然包括平定在內,因史載,平定在「夏代屬冀州」,冀州為上古九州之一,黃帝時代已有此稱謂)建成相對較安定的原始家園。她為了探索發展生產之路徑,爬山涉水,遍蒞冀州之境,並發現了煤(或許就在平定一帶),所以「鍊石補天」是將煤用於生產和生活中的實踐過程。因而她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燒煤之始祖。
在她的治理下,原始生產得到一定發展的基礎上,她開始意識到群婚制的醜陋,開始進行婚姻習俗改革,制定「嫁娶之禮」,率先在部落中挑選一位優秀勇武的男性——伏羲(傳說他與伏羲為親兄妹,這是因為母系社會的群婚時代也有氏族世系之延續,說他們是兄妹,只能說伏羲屬於女媧氏本氏族部落中人,而非真正的親兄妹)與她相愛並組成獨立家庭。這一舉動,為全部落居民做出先例和楷模,於是青年男女紛紛效仿,開創了由群婚制逐漸走向一夫一妻制的嶄新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原始音樂也得到了一定發展,始作「笙簧」,開始從獸骨樂器向竹木樂器的過渡,出現了一些簡單的以竹管為材質的吹奏樂器。從而將蒙昧混沌社會時代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後人將她比作上天差遣的具有無限法力、神通廣大的女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文/夜雨燈讀史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