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節日中秋之月)
2023-10-19 21:27:53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值此中秋佳節,《社會科學報》微信公眾號舊文新讀,重刊我報2013年09月19日八版文章《中秋之月 中秋之約》,祝願廣大讀者朋友們中秋節快樂!
原文 :《中秋之月 中秋之約》
作者 |華東師範大學 田兆元
圖片 |網絡
中國的節日是與太陽月亮的自然變化密切相關的,中國使用的是陰陽合曆,既有二十四節氣這樣的與太陽運行相關的陽曆,更有以夏曆這樣的關注月亮周期變化的陰曆,二者配伍,季節兼年月日計時,可謂天衣無縫。冬至是白天最短的一天,這是關於太陽的節日,而中秋月亮最亮,是關於月亮的節日。所以我們的節日,往往是與太陽月亮運行周期中最具特徵的那個日子。這跟西方的節日不一樣,他們不大管太陽月亮的事,白天長短月亮圓缺似乎與他們的節日無關。從這一點看,中國節日強調天人合一,真是值得驕傲,太具備文化色彩與審美稟賦了!中國節日多是與太陽月亮的約定,是與大自然的約定。
中秋之月與中秋之約竟然是諧音,真是很奇異的事情!這一天,人們盼望的中秋明月如期而至,這是世世代代以來人與人、人與月的約定。這是世界上設計得最好的一個節日,這一晚不僅月亮最美,天氣也是最為爽朗的。經歷了酷暑,草木枯黃,人也飽受煎熬,這時下一場透雨,瓜苗瞬間吐出新葉,萬木欣欣向榮,桂花飄香。曾經泛黃的園子裡一片綠油油的,南瓜、冬瓜在新藤上開出金色的花朵,並結出嫩嫩的小南瓜、小冬瓜,成長在秋日的陽光裡。紫薇花,牽牛花爭相吐豔,好像要把耽誤的美麗補回來一般,如春天之生機勃勃。大自然和人生都在享受生命復甦的愉悅,有哪個日子會比中秋更令人舒心快樂呢?春天是寒冷摧殘後的生命復甦,而中秋則是酷熱打擊後的生命復甦,是最美好的日子之一。這時,我們真切感受到祖先的智慧情趣,以及對於天道的體悟,他們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中秋節日,預定了每年一度的中秋之約。
這一天的快樂屬於全世界的中國人,更屬於中國詩人,古人在這一天不知道寫出了多少的詩篇,那是與月亮的高雅對話。今天的人們不怎麼寫詩了,一來是現代人缺乏情趣,太好功利,審美水準下降,二來也是因為好詩差不多都被古人寫完了,再寫一篇好的中秋詩歌很困難。記得我在二十歲的時候,也附庸風雅,寫過這樣兩句:「問君風霜歷多少?桂香月圓二十宵」。年輕還得意,但詩歌真是沒有什麼好的。在中年的時候,有一年中秋,也寫一點詩歌,感嘆:「且惜今宵月來香!」竟暗自得意很久,以為沒有誰創造過這樣的意象,認為中秋夜的桂香是月亮那裡來的。這些詩句好壞不論,但有這樣一種感覺應該還是值得鼓勵的,而現在,對著月亮發一下呆的趣味都沒有了,還真是一個問題。我們怎麼忘記了這個日子是與月亮的約定,怎麼忘記了這是與月亮對話的一個詩情勃發的日子呢?
中秋節更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這又是親情之約。小時候,中秋節多是在家裡與父母快樂度過的,這是華彩的慣例。可是長大後就沒有和父母一起過中秋節了。我很清楚地記得,那一年,在來上海上學的火車上,那個晚上正好是農曆八月十五,從列車的車窗可以看見,天上有一輪昏黃的月亮,悠悠晃晃。火車向東,月亮向西,感覺月亮遠遠地離我而去,故鄉千裡外遠遠離我而去……
中秋節是秋季開學後不久的日子,剛剛開學,要近百元的開支,當時付不起。那時,回家的路很難,要幾天幾夜,還要轉車,心想,等畢業後,再與父母過中秋節吧,這是讀書郎心中的一個中秋之約。那時節興還有蘇軾的詞句可以安慰我們: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可書還沒有念完,雙親就離開了人世。今天,高鐵可以朝發夕至,也具備了回家的條件,能夠孝敬他們,父母卻長眠在遙遠的荒山……
與父母同過中秋的約定成空,但是,為什麼不在中秋時節到雙親墓園靜坐一會,供奉一盤月餅,以慰長相思呢?中秋之月從不爽約,人為什麼做不到呢?今年中秋節竟然有會議,還真是做不到;明年中秋是與一群人十年前約定海上某古鎮相見的日子,不管他們是否記得,我得去看看。後年中秋,一定要像中秋之月那樣,堅定地履行中秋之約,向雙親懺悔這些年中秋缺席的不是。
常回家看看成了法律。古人行政強調「化禮成俗」,因為一種行為只有成為民俗才會是自覺的行動。復興古老的民俗傳統,這個現代的法律規定才是有效的。民俗是一種約定,中秋之月的永恆,為中秋之約樹立了永恆的榜樣。
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www.shekebao.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