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的西洋參是哪種(盤一盤西洋參300年)
2023-10-19 23:40:25 1
西洋參到底是個什麼洋玩意兒?它是如何傳到我國的?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它。
西洋參生長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國北部的森林區,在植物分類上算是人參的「兄弟」。人參尚未傳入北美洲以前,當地印第安人只將其作為發汗退燒藥,很少有人把它作為滋補保健藥品來用。其在醫藥方面的應用,還得益於「萬能神藥」——人參。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後,看到皇家貴族和一些有錢人經常服用人參根來滋補身體,才在美洲大地發現它的。
歷史可以上溯到1613年,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在《中華帝國制》書中第一次提到中國人參。後來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法國傳教士李明、荷蘭醫生凱佩菲等人都向西方介紹了人參。但是這些人都沒有親自去過人參的產地考察,因此他們在書中所記載的人參產地與植物形態都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既便如此,通過他們的介紹,使西方世界對中國人參的基本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轉眼就到了1701年,法國牧師杜德美來到中國。他奉康熙皇帝之命,參加了清朝全國範圍內的大地測量工作。
1709年,杜德美來到長白山一帶,有機會接觸到正宗的人參,還了解到最早的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有「補五臟、安神、定魄、鎮驚、祛邪,久服輕身延年」的保健作用。當他親自品嘗到了人參,對其功效有了更加直接的體驗。
1711年他把所見所聞詳細記錄下來,並描繪了一幅人參圖,寄往法國耶穌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分別刊載在《耶穌會士通信集》(耶穌會士相當於傳教士)與《哲學彙刊》上。當時正值西方自然科學高速發展,遂引起了歐洲人的極大興趣。在這篇文章中,杜德美詳細描述了人參的植物形態、生長環境、分布區域以及收穫、保存方法;他還由此推斷,中國或許不是唯一產人參的地方,和長白山緯度相近、地理環境相似的加拿大北緯39至47度之間的魁北克一帶,也可能長有人參。
這一信息引起了法國傳教士拉費多的注意。他仔細地研究了從中國寄去的人參植物標本,並根據北美森林環境條件與遠東人參環境相似的特點,推測在北美森林中一定能找到該種植物。
1715年,法國傳教士拉費多來到加拿大魁北克一帶,特別留意類似人參一樣的植物。但是,開頭幾天,他自己出去尋找卻一無所獲。之後,在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終於發現了與杜德美信中描述的、與人參形態特別相近的植物。拉費多極為喜悅,把他的發現經過記錄下來,並把標本與記錄一起送回法國巴黎請植物學家來鑑定。植物學家認為這個植物與中國人參同屬五加科植物,但是不同種,為了與中國人參相區別,所以命名為「西洋參」。1718年,拉費多宣布了這一重大發現。
儘管發現了西洋參,但是當地人並沒有吃用它的傳統與習慣,甚至有人認為它的作用與胡蘿蔔無異。在它的主要產地並沒有銷路,於是1718年,法國人首次將加拿大產西洋參帶到了中國,西洋參正式開啟了它300年來的逆襲之路。
而當時的中國市場上,人參比任何時候都稀缺。因為從康熙30年(公元1690年)開始,康熙皇帝為表示對其滿清祖先發祥地的尊敬,下令禁止在長白山地區砍伐森林,不準動一草一木。關內廣大地區因斷絕參源,呈現人參供應緊張的情況。
此時法國人送來西洋參,正好可以解燃眉之急,清朝太醫院的御醫們在很短時間內共同研究確定了西洋參的性味、歸經和功效,使其應用迅速普及。吳儀洛的《本草從新》是最早記錄西洋參的中醫藥專著,稱其「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再說說西洋參的本土化。中國本土首次栽培西洋參要等到1948年,當時廬山植物園從加拿大引進西洋參,此時還沒有大範圍推廣,所以當時的西洋參還是以進口為主,到了80年代初期國家開始大力推廣西洋參的種植,並取得成功。吉林、遼寧、黑龍江、北京、山東、河北等地擁有大面積西洋參種植基地,從此我國與加拿大、美國成為世界上三大西洋參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