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德行篇第33則(讀世說新語德行篇001)
2023-10-19 15:17:40 1
世說新語德行篇第33則?世說原文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世說新語德行篇第33則?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世說新語德行篇第33則
世說原文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
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白:「群情慾府君先人廨。」
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白話翻譯
陳仲舉的言論和行為是讀書人的準則,是世人的模範。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國家政治。
出任豫章太守時,一到郡,就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先去拜訪他。
主簿稟報說:「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進官署視事。」
陳仲舉說:「周武王剛戰勝殷,就表彰商容,當時連休息也顧不上。我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這則故事,需要分幾個小故事來講。接下來我一個一個的說。
1.「掃一室與掃天下」
先說這個陳仲舉,就是陳蕃,提到陳蕃,你可能陌生,但是有一個故事,你肯定知道, 那就是「掃一室與掃天下」的故事。陳蕃的祖父曾任河東太守。陳蕃十五歲時,曾住一室無事可做,而室內外十分骯髒,父親的朋友同郡薛勤來看他,對陳蕃說:「小子,為什麼不打掃乾淨迎接客人呢?」陳蕃說:「大丈夫在世,應當掃除天下的垃圾,哪能只顧自己的一室呢?」
古往今來,關於陳蕃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的問題。進行過許多許多的爭論。
----有人認為這麼做,做得對,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有宏圖大志,就應該幹大事,收拾屋子這種事,就應該交給別人去做。
----有人認為,這麼做不對,打掃屋子都打掃不明白,還能幹明白什麼大事呢?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到底「掃一室」還是「掃天下」?這要看你是個什麼人?
比如說,這個陳蕃不掃一屋,這就對,因為人家是掃天下的潛質和能力的。但是,如果我不掃一屋,那就不對,因為,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看出我能一統天下。
這就好比,大學教授家裡僱個保姆料理日常生活,大家都感覺無所謂。但是,如果保姆家裡在僱個保姆料理日常生活。大家就感覺怪怪的。就是這個道理。
2.南州高士徐孺子
接下來,介紹這個故事的另外一個主人公,徐孺子,這個徐孺子又是誰呢?
是徐稺,是當時的一位名士,世稱「南州高士」。
這個人從小就早慧,九歲時,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
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裡面什麼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
徐孺子說:「不是這樣。好比人的眼睛裡有瞳仁,沒有瞳仁的話,你一定什麼都看不見。」
徐稺從小就這麼優秀,長大之後,曾屢次被朝廷及地方徵召,終未出仕。比如,朝廷曾經徵召他做拜其太原太守,他「不就」;朝廷「以安車、元鱺、備禮徵之」,仍「不至」。
徐稺為什麼不做官呢?理由是他認為東漢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就是說,這個東漢這棵大樹已經要倒了,僅靠一兩根繩子,是無法維持的。
作為一個人才,在這樣的亂世,如果你當官,你是無法成就事業的,相反有可能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所以呢,這個徐先生,就選擇明哲保身,歸隱。
3.禮賢下士
這則故事呢,講的就是兩位主人公的故事。
陳蕃第一次做官,就是做豫章的太守,一到任,還沒來得及去自己的官衙,就開始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去拜訪他。但是呢,下屬們就說:大人啊,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去辦公現場看看呢?然後再去看徐某人?
陳蕃怎麼回答呢?陳蕃說:當年周武王一打下商朝,就去拜訪商朝的賢臣商容。我現在學習周武王,先去看看賢人,為什麼不行呢?
其實,這件事,我們要分兩個層面看:
第一,徐稺屬實賢德,陳蕃屬實尊重人才,這是客觀的事實。陳蕃上任第一件事,就去拜訪徐稺,是被他的才華和德行所徵服。
第二,你還要知道,這個故事還可以抽繹成這樣的情節: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去拜訪人才。這樣的姿態,你們想一想,不管是對官員自己的名聲,還是對於所在組織的發展,都是一個樣板作用啊~
4.「下榻」的由來
那麼陳蕃為什麼著急要看這個徐孺子呢,其實是想請徐孺子出山的。聘請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孺子還是堅辭不就。
但由於出於對陳蕃的敬重,徐孺子答應經常造訪太守府。
陳蕃也出於對徐孺子的敬重,專門為徐孺子做了一個床榻,平時掛在牆上。徐孺子來訪的時候,就把床榻放下來,兩個人惺惺相惜,秉燭夜談;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懸於梁上。
這個就是下榻的來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