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雨紛紛想起故人淚斷腸(清明時節話民俗)
2023-10-19 16:52:57 1
上午出門辦事,電話預約朋友時,得到的答覆是回老家掃墓去了。約人不成,一個人漫步在天寶路上,不時看到三三兩兩的人群,在路邊的小墳塋處焚紙、祭奠、掃墓。看到此情此景,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了老家過清明節的情景來。
在我的老家鄢陵縣,有著「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意思是清明節祭掃祖墳時宜早不宜晚。所以,每逢清明節即將來臨的時候,在外地奔波的人們便會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趕在清明節到來之前回家祭祖、掃墓。
其實,在我的老家,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早清明」的祭祀活動應在上午12點之前進行。這一天上午,家家戶戶都會門楣插柳枝,家長們帶著兒孫扛著鐵鍬、帶著燒紙和貢品到先祖的墳塋前,清理雜草、焚香燒紙,祈願先祖保佑家人平安。祭祀完畢後,壯勞力們開始為添墳,即為祖墳增培新土。
添墳是一項體力活,也是有技巧的。經驗豐富的成年人都會從墳的基部開始,一鍬土一鍬土地培起,一直培到墳頭的頂部。最後,很多人都會在用鐵鍬挖一個圓柱形的土墩,安放在墳塋的頂部,仿佛給墳塋戴上了一個將軍帽一樣,十分威武。因為這樣,寓意著這家先祖的後輩們人丁興旺。老輩們常說,到祖墳裡轉一圈,一眼就能看出人們的家道興衰。因為,人丁興旺的那一家,祖墳總是墓地裡最大的、最高的。
清明添墳,還有另外的意義,一是清理雜草,二是填補被風吹雨打壘落的墳土,避免貓狗和黃鼠狼打洞侵擾先祖。
添墳完畢,則是孩子們的快樂時光,因為這個時候大人們會折柳條為他們編柳帽、擰柳笛,戴上翠綠的柳帽,吹著柳笛,一蹦一跳地回到家中,看到門楣上也插著翠綠的柳條,不由得心中會泛起疑問:為啥門上要插柳呢?
據1989年版的《鄢陵縣誌》記載:「清明節為祭掃祖先墳墓的日子。前一天晚飯前,家家戶戶在門上插柳。上墳添土也要插柳。這日,帶著供食到祖先墳塋前燒紙(稱給祖先送錢),以表悼念祖宗,緬懷故人之情。也有出遊者擇曠野高處,席地聚飲,謂之踏青,此俗至今仍不變。」
「清明插柳」的風俗由來已久。民間相傳從隋朝開始流行,有白居易《隋堤柳》詩為證:"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裡"。因為在隋朝,運河剛貫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栽樹,鞏固河堤,而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溼潤,所謂「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加上清明是適宜植樹的季節,因此,插柳的風俗漸漸形成,延續至今。
「清明插柳」有三種說法:一是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與介子推有關;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百姓痛心不已。豎年,晉文公率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發現當年燒死的大柳樹居然死而復活,於是賜名大柳樹為「清明柳」。三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闢邪驅疫,畢竟是迷信的說法。根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柳葉有清熱毒,利小便等功效」。現代藥學分析,柳含有鞣酸,水楊酸、碘等有效成份,能起到收斂、殺菌、止痛等作用。中醫歷來用鮮垂柳用於春日小兒常見的麻疹治療,清明插柳於門上以「闢邪祛疾」(風寒時疫之邪氣),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在民間,柳枝向來被視為驅除瘟疫的象徵,據說這一說法源於佛教,佛教經典《灌頂經》所載,禪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龍,觀音則一手託淨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沾淨瓶中的水向人間拋灑甘露,驅病消災。受此影響,中國人便以柳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稱其為「鬼怖木」。清明,古人以為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因此又稱鬼節,而清明又正值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以闢邪了。
《詩經·小雅·採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
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借柳寄情,折柳送行就是一種對親人的美好祝願。希望親人像柳樹一樣,有頑強的生命力,即使到了新的環境,也能生根發芽。
最後,筆者想以清代曾燠的《清明插柳詞》作為結尾:
新煙曉颺江城暖,樓閣朦朧覺春滿。
隋堤柳枝昨初剪,插向門闌露猶泫。
生憎柳態嬌於人,門裡門前眉對展。
黃鸝上下紫燕翻,往往誤觸蒼琅根。
打球開宴笑語溫,黃金端合為君門。
纖腰舞倦春亦去,走馬風中已飛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