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故事人物文天祥(人物文天祥前半生官場浪子)
2023-10-22 06:58:32 1
作者:揚正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數百年來一直為世人稱讚傳頌的詩便是南宋的愛國忠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出生於今江西吉安淳化鄉富田村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都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文天祥的父親便是一個有著愛國情操的人,因而在文天祥小的時候就經常受到其父親的思想灌溉,他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顆長大後要矢志報國的種子。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進攻雲南,形成了對南宋的大包圍形勢,在這種嚴峻的情形下,有著憂國憂民情懷的文天祥便開始暗自發誓,決不能容縱外族鐵蹄蹂躪我中原寸土,誓要驅逐戎狄,建功立業。
公元1256年,文天祥便到當時南宋的京城臨安參加進士考試,他在試卷裡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政治見解,受到了主考官王應麟的賞識,他還稱讚文天祥是個忠心愛國之志堅如鐵石的人才。南宋在位的理宗也是個很看重人才的皇帝,他親自將文天祥提拔為六百多名進士中的頭一名。高中狀元的他便對自己立下誓言:一定要為百姓做一些好事,絕不能同汙宦沆瀣一氣。
公元1276年,元將伯顏進逼臨安,儘管京城己是危在旦夕,但文天祥仍然準備拼死一戰,誓與京師共存亡。他在《赴闕》中寫道: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可惜只有少數人堅持主戰,而大部分人都極力主張與元軍議和。
當文天祥被授命而出使元營議和之時,一同而來的北營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同知樞密院事謝堂等人對伯顏皆是表現得低聲下氣,卑躬屈膝,阿諛諂媚,醜態百出。只有文天祥昂首挺胸道:我是南宋宰相,只求一死報國,誓與國家共存亡,你們要殺就殺,我什麼都不怕!由於元軍怕文天祥回去會導致議和之事受阻,於是便將文天祥扣留在了營中。
不久臨安即被攻陷,宋恭帝趙㬎也被元軍俘虜,文天祥本聞訊後本欲自殺,但又想到南方還有大片國土尚未淪陷,仍有大批愛國人士在堅持抵抗元軍入侵。想到這些,他又開始尋找逃脫的機會,終於他趁在鎮江逗留的機會,從元軍營中逃脫了出來,當他所乘的小船經過海門而進入揚子江口時,他滿懷激動地寫下了著名的七言絕句《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公元1277年,文天祥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江西,收復了贛南的許多州縣,但由於元朝兵勢強大,而文天祥又得不到朝廷的支援,最終兵敗被俘。這一次被俘他決定以死報國,於是將隨身攜帶的冰片約二兩吞服自盡,但只是昏死過去了,而並未成功。
文天祥被俘期間,元軍中的南宋降將張弘範想要誘降文天祥,但卻遭到了他的嚴辭拒絕。張弘範想通過文天祥來勸降丁據守厓山孤島的張世傑,但文天祥卻在寫勸降信時寫下了開篇的那首《過零丁洋》,張弘範看完詩後,可謂是哭笑不得,只是稱讚好人好詩!
當他被押解至元大都燕京之時,元朝統治者依然對文天祥進行威逼利誘,但他就是不為所動,文天祥被關押的土牢每逢大雨,便會漏水,積水沒床,水退之後,則又是滿地泥漿。而夏天之時,牢內又是陣陣腐臭,異味沖天。此時他心中所想的仍然是因愛國投入汨羅而死屈原躹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他的愛國之心始終不會有一絲地動搖,又寫下了: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下則為河嶽…的《正氣歌》。
元朝統治者為了使他降服,後後派了臨安的狀元宰相留夢炎,南宋俘虜皇帝,以及元朝權臣平章阿合馬,但還是未能動容其心,最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了文天祥,但他仍然不行跪拜之禮,忽必烈的左右衛士用鐵器敲打他的膝蓋,他仍然巍然不倒,最終被押赴柴市刑場,英勇就義。時年僅46歲。
若論正氣,文天祥則可以視為中國中的楷模。培養浩然正氣,才能不會輕易陷入迷途,為世俗中的汙濁而蒙蔽雙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