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作文:我眼中的魯迅
2023-10-22 06:39:37 1
寫人作文主要是抓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或者外貌她點進行描寫,使其讓人印象深刻,突出人物的形象,讓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下面是相關的作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寫人作文:我眼中的魯迅【篇一】
近年很多人批魯迅,我頗不以為然,在我眼中,先生是好的。
不以為然者一,在我看來,很多棒殺者和當年的一些捧吹者如出一轍,失於客觀,流於偏頗,過猶不及。你也許厭惡捧吹者的行為,但不該遷怒於魯迅先生。
不以為然者二,魯迅死得早,捧吹也好,他無福享受;棒殺也罷,他無言自辯,保持一種絕對沉默的不表態。事主都不表態,我何必以為然。
說魯迅先生是好的,皆因他的一篇文章《記念劉和珍君》。我應該是高二讀的,20多年過去,記憶有些模糊。記得課文後面有段註解,探索之後,意外發現魯迅先生原來是反對學生運動的。大意是魯先生認為學生熱血衝動有餘,成熟理性不足,容易被當槍使。
當是時,我若有所觸。繼續探究相關文章,發掘出魯先生講究的是「韌的戰鬥」。回想魯先生言鋒筆厲,嬉笑怒罵,數次遭到追捕,卻未怎麼蹲過監獄,果然實踐著「韌」+「戰鬥」的精神。少年的我既心懷天下又生性膽小,嚮往熱血沙場卻鄙視赤膊上陣,自然將這種戰鬥藝術奉為圭臬。
有的人可能自以為受先生文章牽累,吃虧甚多,故咒罵之。而我既然學了好處,故贊曰:先生是好的。
「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娜拉走後怎樣》魯迅
寫人作文:我眼中的魯迅【篇二】
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髮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鬍鬚成一個隸書的「一」字。他——便是魯迅。
魯迅是可悲可泣的。他早年喪父,原本較好的家境因為沒了頂梁柱,變得貧困起來。魯迅立志做一名醫生,不能讓病人像父親一樣無藥可救。到了日本,日本人紛紛嘲笑他是中國人,「東亞病夫」、「懦夫」、「膽小鬼」,這些骯髒的語言澆滅了他夢想的火焰。魯迅悲憤地棄醫從文,將自己的滿腔熱血傾灑在國人身上,試圖喚醒這些「怒其不幸,哀其不爭」的奴隸們。國民黨反動派處處迫害魯迅,拉攏不成就殺掉,這名偉大的作家用自己的筆戰鬥,卻因勞累過度駕鶴歸仙。
魯迅是可愛可親的。他人稱「胡羊尾巴」,從小活潑好動、幽默,為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雖是大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卻一點也沒有該有的架子,小時是孩子王,老了是老頑童,就算年過半百,也整天笑聲不斷,講故事笑話更是一絕,不僅繪聲繪色,還親手表演,其演技也是像模像樣,引得眾人哈哈大笑,讚不絕口。
魯迅是可歌可喜的。他一生關心過不計其數的國人,不論是青年、幼兒,還是老人、中年人,不管是同等身份的作家、文學家,還是身份卑微的工人、農民、拉車夫,都受過他的愛護。魯迅一直吶喊著,喚醒了一個又一個麻木的人,多少個熱血青年挺身而出,保衛家園。人們放下了奴顏,丟掉了委曲求全,這些曾經貪生怕死的人們,拿起了武器,在魯迅的號召下,奮力拼搏,頑強鬥爭。
魯迅還是走了,但他的信念在國人的心中紮下了根,隨著時間的洗禮,魯迅的信仰將在我們心中——開花、結果!
寫人作文:我眼中的魯迅【篇三】
魯迅在中國近代的文化革命史中早有定論,那是中外皆知的事,無需我們這些後輩品頭論足。在我的眼裡,我更願意從他的情感、個性入手,把握一個有血有肉的、在矛盾和痛苦中苦苦求索、甚至掙扎著的魯迅;更願意說魯迅是一個激情澎湃、剛強正直的人——一個真正意義上大寫的人。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血雨腥風的中國,造就了多少仁人志士,魯迅就是其中的一位旗手。內心情感豐富細膩的魯迅,充滿著對母親的孝道,對家庭的責任感。十六七歲的少年就已經承擔起了這個家庭的重擔,讓他過早地飽嘗了人世的辛酸。
失去父愛的呵護,顯示逼迫他過早地成熟,以致身心的雙重重壓、甚或扭曲,國讎家恨是他的內心充滿了復仇感,嫉惡如仇,不吐不快,而這時文學就成了他最好最直接的復仇方式.從小接受的封建禮教,使他從來不敢違背母親的意思,母親給他安排的沒有愛的婚姻,只能被動的接受,並說成是「母親送給他的禮物」。
國破家敗、情感壓抑的影響,可以說在他內心深處潛藏了一年,在他後期的《偽自由》的「前記」裡有這樣一段描述:「不久,聽到了一個傳聞,說《自由談》的編輯者為了忙於事務,連他夫人的臨蓐也不暇照管,送在醫院裡,她獨自死掉了。
幾天之後,我偶然在《自由談》裡看見了一篇文章,其中說的是每日使嬰兒看看遺照,給他知道曾有這樣一個孕育了他的母親。我立刻省悟了這就是黎烈文先生的作品,拿起筆,想做一篇反對的文章,因為我向來的意見,是以為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卻也並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許倒成為更加勇猛,更無掛礙的男兒。」這種家庭的變故、感情的創傷、封建禮教的束縛,對他的影響可想而知是何其大。
魯迅是脫胎於傳統而夢想精神自由的鬥士,他是民族精神的「野史」,具有民間的、更真實的、更直白情愫表達的人性本真光輝。瞿秋白先生說:「他是野獸的奶汁所餵養大的狼」,是封建禮教的掘墓人,這是魯迅反觀自我、反省自我的必然結果。因為他既受益與傳統,又受害與傳統。
幾千年封建禮教的幽靈,束縛困擾著像阿Q、祥林嫂這樣的底層民眾;也同樣束縛困擾著像魯迅這樣的文化界的精英們,甚至一切的政客。魯迅和許廣平的結合,既是純潔愛情的美,更是人性光焰的美。使魯迅從觀念上又一次衝破了封建禮教的樊籬。這是「五四」以來新觀念、新思想的接應,也是這種「接應」在魯迅身上發酵的結果。
魯迅對故鄉紹興的熱愛是本質的,他的思想一生也沒有走出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清明書香,《鹹亨酒店》逸香的老酒,都是他反覆咀嚼的醇厚香料;魯迅對故鄉紹興的憎恨是傳統的,那就是對封建禮教浸染下的人的憎恨。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對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對人性泯滅的憎恨。人,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罷了。
魯迅是最清醒的中國近代反封建禮教的叛逆者,他對封建禮教的殘酷、泯滅人性,有著切膚的痛。封建禮教就是所謂的文明掩蓋下的虛偽、麻醉和欺騙,進而是被消弭了的人的最基本生存競爭意識。從他的《狂人日記》到《阿Q正傳》再到《偽自由書》等等,無不在於充斥著對糜爛腐朽文化的批判。於其說是對國民性的批判,倒不如說是對中國幾千年裡存在的偽文化的批判。這就是他真正愛人、愛底層勞苦大眾的一面。他想救人,從根本上把這個民族拯救於精神的苦海。
由此,我也想到中國人不可以野蠻,但不能不具有野性。文明是明明白白的人類進步的「紋身」,但這種文明的「紋身」到了一定的階段,也必然要產生它的禁錮性,又而就成了人類進步的桎梏。故,改革、創新就是必然的了。
看到了光明而沒有最終走出黑暗的魯迅,他是唱響舊中國走向滅亡,新中國即將誕生的黎明前的一隻貓頭鷹。他喜歡貓頭鷹、喜歡黑夜,他是在黑夜裡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註定是這個民族靈魂的鑄造者,精神家園的領路人。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有兩個人被他們的崇拜者和追隨者稱作「老頭子」,一曰魯迅,一曰蔣介石。魯迅是進步文學青年的楷模,青年們熱愛他、崇拜他,親切地稱他老頭子,這個老頭子是引領他們尋求真理、完善人格的榜樣;後來的蔣介石也被他的部下稱為老頭子,但那是背後的調侃,絕不敢當面直呼。同樣的稱謂,兩樣的人格。歷史就是這樣的有趣,但有趣的是野史,正史是不能入流的。
性情中的魯迅,最後一次回故鄉紹興是1919年。那是為了敬一個人子的孝道和周家長子的責任,以及對「母親送給他的禮物」——朱安的無法放棄。此後的歲月他將註定要背負這個封建宗法的苦果,而朱安就是這個「苦果」的犧牲者和愛情的受難者。這個讓人憐憫同情的愛情受難者,究竟應該向誰問罪?也許只有在黃昏裡呼喚「毛毛」的祥林嫂知道,魯迅已經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