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習俗提綱(端午風俗資料集錦)
2023-10-22 08:52:50 2
一、了解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遊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闢邪。
洗草藥水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採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
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節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打午時水
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於井裡打上來的水。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闢邪、淨身、除障的效果。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雲」,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二、收集端午童謠
(一)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
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二)
端午花,紅又紅;摘朵鮮花送金龍;
端陽端陽,粽子粽;拿個粽子塞龍洞;
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
不要傷害屈原老公公。
(三)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陽;
粽葉香,裹五糧;剝個粽子沾上糖;
幸福生活萬年長。
(四)
粽葉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三、端午節傳說
1、紀念屈原而設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楚國大夫屈原為楚王所厭惡,後楚國被滅後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紀念屈原在端午節那一天紀念他,遂成端午節。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卻尋不到屍體,人們為了寄託哀思,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走黃巢說
據傳說,陸河端午節的起源是紀念「走黃巢」。黃巢領導農民大起義。起義軍攻下唐都長安。很多人認為黃巢和起義軍是魔鬼,以訛傳訛,大家非常害怕他們。在黃巢起義期間的一年農曆五月初五,大家聽說黃巢的軍隊馬上要打過來,忙於逃命。逃難的路上,一位婦女背著一年紀較大的男孩,手裡拉著一個年紀較小的男孩,恰好遇見了黃巢,但並不知曉他的身份。黃巢看見這位婦女的行為不對勁就問她:「你為什麼大的孩子背,小的孩子拉?」這位婦女直率地回答說:「背的是我的侄兒,拉的是我的小孩。一旦黃巢追來,我就放棄自己的小孩,背著侄兒快速逃走。侄兒已亡父,若被殺,他家就斷根絕後了。兒子若被殺,我還年輕可再生。」 [8]
黃巢被她這種崇高的德行所感動,於是對她說:「我就是黃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回去在自家的門楣上插上艾,我的軍隊就不會殺你們。」這位婦女回去照這樣做。消息一傳開,左鄰右舍紛紛效仿。起義軍來到這個村子看見家家戶戶的門楣都插上艾,認為他們都是好人,便沒有殺他們。從此,人們每年都把「五月初五」當作一個節日來過,以示紀念「走黃巢」,還要在門楣上插艾,以保全家平安。幾百年前,陸河人的祖先遷到陸河,也把這種風俗帶到陸河。
三、包粽子的細節描寫
包粽子,首先要把菜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
先把長長的梗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梗米,包出稜角。然後把餡放在米裡,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操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稜角是方便用細線繫著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裡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
因為從鍋裡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裡「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裡,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裡面金黃鬆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